孔子为什么受世人敬仰(孔子本是普通人)

文:心羽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樊登说:论语几乎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切烦恼,读论语,能够让我们真正的理解作为中国人的性格底色,拥有文化的自信心。

今天想和你分享这本《樊登讲论语·先进篇》的一些感想,希望对你有启发。

孔子为什么受世人敬仰(孔子本是普通人)(1)

1、孔子是什么样的人: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如果有人问孔子的学生:你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会回答: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这就是我的老师。

孔子小的时候家里困难,什么样的杂活累活都干过,他没有抱怨上天,也没有埋怨过他人。从底层开始,下学人事,上达天命。

我们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也许从心理学上,是有道理的,因为这句话可以给予我们安慰。

当他人误解你,诋毁你,没人理解你的时候,想到上天是懂你的,这样一想,也许你的内心就可以自我接纳了,就不再委屈了。

希望我们都能尝试朝“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的这个方向努力!

2、从底层开始成长: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孔子的身份多种多样,有的是贵族,比如季氏的很多子弟跟随孔子学习,这叫做君子;还有的人属于贩夫走卒一类,比如子路,这叫做野人。

在当时,贵族学生含着金汤匙出生,能技能家族的荣誉和地位,直接当官,有点像现在的“富二代”,孔子说,这些出身高贵的人“后进于礼乐,君子也”,是先做事,再慢慢学习礼乐的。而出身寒微的学生,则“先进于礼乐,野人也”,他们一般是先学礼乐,再出来做事。

孔子认为,如果让他选择,他更愿意选择那些从底层慢慢成长起来的人,或者说,他更愿意选择从底层慢慢学习,再出来做事的人。

为什么会如此选择,大概是有两个原因:

1、从底层慢慢打拼起来的人,是通过学习成长起来的,因此更懂得学习的价值。

2、因为有实践的经验,更了解民间疾苦,更具备生活常识和接地气。

而孔子自身也是,在别人看来,孔子一定是上天派来的圣人,要不然为什么他什么都了解呢?而实际上是因为孔子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经落寞了,出身贫寒,所以是他真实的、具有烟火气的生活,教给了孔子那么多的道理。

孔子为什么受世人敬仰(孔子本是普通人)(2)

3、学习的最佳路径: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颜回从来不会像子贡那样提问,但只要观察颜回做的事情,就会发现他早已经吸收了孔子讲的知识,他善于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经常自己内化解答了。

孔子为什么受世人敬仰(孔子本是普通人)(3)

有的学生遇到问题,第一反应就是问老师,甚至老师解答后,还会提出质疑,这是很多学生的习惯,通过不断的提问和质疑而成长,还有一类就是像颜回这样的学生,当遇到自己不明白的新知识的时候,也不提问,而是先自己思考。

孔子说颜回是真的懂,他总会自己思考,并且将道理用在实践中,而愚忠的人是假装听懂了,老师说什么都赞成,但回家都根本做不到。

从颜回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并找到学习的最佳路径是:在接触新知识的时候,不急于反驳、质疑、发问,而是先自己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自我思辨的过程,有时候问题自然就解开了。

4、努力做到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子贡问:“师与商也熟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贡问孔子:“子张(师)和子夏(商)这两个人谁更好一点?”孔子说:“师性子急,做事肯使劲,但用力过大;商是一个慢性子,不太刻苦,需要别人带动和监督,不积极主动。”孔子看来,两个人一个过,一个人不及。

人这一辈子,最难掌握的就是中庸之道,过不好,不及也不行,人的一生,需要在各种各样的事情中,去不断的寻找合适的度,生活没有趣味,当然不合适,玩物丧志,也不合适。

对孩子特别好,没有问题,好到溺爱,肯定不行,整天的批评教育也不行,所以凡事都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度。很难掌握,也正因为很难掌握,反而增加了很多趣味性。

樊登的樊登讲论语,结合现在社会的发展情况,结合心理学和相关书籍,用通俗易懂的白话的方式,让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论语,读懂论语。这本书上册销量不错,下册也在头条小店上架,只售46.9元。同样的论语,不一样的解读,期待你和我一起阅读这本《樊登讲论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