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天道洞见(一孔之见就是洞见的谦辞21-11-06)

流行本《道德经》第二十一章 关注事关爱七宝哥加持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深度阅读十分钟

为你大脑做保健

我们用了两个章节《识破天经130》和《识破天经131》,为第二十一章做铺垫,是也不是。这两节课我们讲的是把宇宙代入老子描述道的语境甚至具体的语句中,都显得很合适。

我们把最大的宇宙无限大的存在代入是这样,我们把最小的物体,例如,上帝粒子、终极粒子之类的代入,也是这样。至大至小皆几于道,这个问题老子在后面还能涉及大,为什么至大几于道,因为“道”的大名就叫“大”,“道”只是“大”的表字。

按过去的习俗,直呼其名是不太礼貌的,一般都称呼其表字。所以,我们习惯于称呼它为“道”。如果,当时的社会普遍的知识水平达到现在这个样子,老子的比喻就不会瀑布下面的水潭,很可能是宇宙这碗汤,夸克这小伙子。

上善若水,就会变成,上善若汤,上善若宇宙汤;上善若粒,上善若尘。老子说的尘,究竟意义上,就是西方科学中说的那些各种各样的“粒子”。老子说水几于道,实际上宇宙几于道,粒子也几于道,尘亦几于道。

实际上,借水说事的可不止是老子。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和老聃前后差不多的春秋时代《管子》一书中也指出“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但,老子可没那样说,来自知识以水来做个比喻,因为老子早就知道了——

这个世界的宇宙时空天地及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是道,道是这个世界最高终极绝对的客观存在。

老子在第十四章化身物理学家,讲“道”物理特性,主要是外在的规定性;又在第十五章化身文学家诗人描述了我们看到的修行者和修行者看到的“道”的大致轮廓;

当老子在第十六章作为修行者要讲讲他所见到的“道”的时候,他似乎变成了以为哲学家思想家,讲了一大堆复-根-静-命-常-明的关系,又讲了一大套常-容-公-全-天-道-久的内在逻辑规范。

实际上,除了本章第二十一章,老子还在第二十五章,更系统地总结了“道”的六大特性,“道”的名字,“道”的存在方式和最基本的特征。

由此,构成了老子对“道”的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完整表述,也使“道”成为老子“道学”的第一的最高的概念范畴。

今天就老老实实地把第二十一章讲完,明天我们直接将第二十五章。

001

孔得之容,惟道是从。

孔,小孔,小洞,小缝隙。

德,得。误或通假。有人把所有的德,都解释为“得”,未必合适。但我以为在古时候,“德”&“得”是一个字,或互为异体字,这倒是可能的。

孔得,就是从小孔里看见的,孔见,一孔之见。一般用着自谦的说法,与窥,窥探,偷窥,有相近意思。反义词,洞见。洞察,洞悉。很奇怪哈,孔,也是洞,洞也是孔,为什么“孔见”显得那样卑微猥琐,而“洞见”显得那样高端大气上档次呢?

正是因为这样,所有的人又开始为尊者讳,不好意思说老子的见解是什么“窥见的一孔之见的孔得”,所以,居然把“孔”直接搞成了“大”。孔,确实有大之类似的意思,如孔武有力。但这里就是“孔,小孔,一孔……”。

因为“道太大”,所以无法窥其全貌;因为“道太恍惚”,所以根本看不清楚;因为“道是客观实在又不是客观存在,即使客观存在但是又太小,所以肉眼根本看不见,只有通过入静之后的内视才能观到——”所以——

容,样子。容貌,颜值,这都是现代话。容,与形相反的,如,形容,形象,形,外在的;容,象,内在的;容,就是内容,科学语言就是内在组成部分和组织结构——分子式,结构式!

这里,就是内容。孔德之容,就是孔得之容,就是孔见之容,就是洞见之容。无论孔,还是洞,都是空的,都是虚的,都是空空如也,这没错。但这个孔,就是一个孔。

为什么不说“孔见之形”?一是因为外形,形状,前面已经描述过了。一定要明白,联合结构的“形容”&“形象”,都是一个意思。形,是外在的,象and容都是内在的。

老子通过孔见,洞察的并不是道的“形”,而是道的“容”。所以,这个孔,就不是一般的“孔”了。请看这样的孔之所见——

原来这就是天道洞见(一孔之见就是洞见的谦辞21-11-06)(1)

还有这个“孔”&洞,是不是也很大,很空,很虚。

原来这就是天道洞见(一孔之见就是洞见的谦辞21-11-06)(2)

坐落于日内瓦的这台强子对撞设施,长达27公里,这个孔洞已经够大了。

我说,老子今天,在这一章,变身为化学家,不仅如此,也是核物理学家,粒子物理学家,量子物理学家。因为,他在讲物质的内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关于“道”的内部成分和物质结构,一家之言,一孔之见,孔见之容,一隅之见。仅供参考,多多海涵。

做学术报告吗,总的低调一些,总得谦虚一点。“惟道是从”,我今天只讲“道”的存在方式,内部结构,顺便说下“道”命名概念和范畴。

我们只好说,孔见是洞见的谦辞;管窥是洞察的勋章;一孔之见,是洞若观火地增强模拟现实;孔得之容,是人类认识史上伟大的疯悲!

002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却是存在于我们这个宇宙时空里。这一点不容否认。

物,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哲学意义上的物质,也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

惟恍惟惚。道的存在方式,总体上而言,有这样一个特点。现代科学也证实了组成物质的各种粒子,基本都有类似的特性。

这句话什么意思?物,恍惚。原子核,电子;太阳系,银河系……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速度很快,位置变幻,质量,空间……

原子!老子在这里给我们讲原子结构。粒子运动,量子力学……

这是一句总得概括:道是一种客观的实在,他真实地确实地实在地存在在宇宙时空之中,它的存在方式和组成物质的其他基本组成部分的各种粒子一样,都是恍恍惚惚的。

现代话,总是处于高速运动中,其状态不确定,测量时又会受到测量或观察者的影响,因而导致测不准他,因而它很可能在不同的运动中或不同的方位时,甚至会因不同的观察者而不同。

003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清晰明确,直截了当,很像实验报告,不需要遮遮掩掩说些没用的,直接亮货——

其中有象。注意,老子没说有形,直接说有象。形是外在的相,象是内在的功能价值。很多人搞不清这个象与那个相的区别。例举说明(不一定能说明白):

一头牛,一头活的真正存在的实物的牛。客观存在,实实在在,是我们这次考察的对象,客体,中国古代叫做“实”——实物,实体,实在。

我们去看牛,牛仔我们眼睛里的成像,就是相,或者可以简单滴理解为一张牛的照片。这就是相,就是外在的形状,样子,相貌,古语中常用“貌”,外貌,相貌,貌似——就是看样子有些像。

原来这就是天道洞见(一孔之见就是洞见的谦辞21-11-06)(3)

牛,cow,就是名。第一章说“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这一个“名”,名是纯粹主观的产物,名是名,名非实。牛这个名字,或者这个Word,这个字,无论怎样也不可能就是那头正在吃草的活生生的全天下所有牛,动物,实物。还包括那些死去的被我们吃掉的无数的这种动物。

一张牛的照片。相片,照相,照相馆。

象,就比如你是一个动物学家,牛的象是这样的,哺乳类,食草类,反刍类,偶蹄类,双角类,规范的界门纲目科属种……及其他牛的“内在规定性”这就是象——内在的特征的特性的功能和价值。

在庖丁眼里,牛是这样的——

原来这就是天道洞见(一孔之见就是洞见的谦辞21-11-06)(4)

老子,在这里没说“有形”,只说“有象”,无形而有象。后面还有“执大象,天下往;乐与饵,过客止”。“大象无形……”等,多次提到“象”。

其中有物。物,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质,客观存在。这里与前面的“道之为物”的“物”是有很大区别的。一个是哲学上的和物理学上的客观实在的存在物,一个是纯粹物理学意义上的存在物。

其中有精。精微物质,可以理解为物质的进一步的物理化学和物理学意义上的存在形式。应该就是现代话的——粒子或者脉搏/波动/脉动——精微尘。

其精甚真。看看上面三个“有物”、“有象”、“有精”前面的状语——都是啥?惚兮恍兮,恍兮惚兮,窈兮冥兮……这都什么啊?再看“其精甚真”这四个字!

尽管不确定,尽管测不准,尽管薛定谔的猫,载生载死,尽管无论多远都有纠缠不清的两个一对……但是,老子说“其精甚真”,因为他们承载着“信”,信息。

其中有信。信,信息。有人总是不是很理解清楚,这里所谓的“信息”是什么。DNA双螺旋承载着我们全部的生命信息,就是这个信息。也就是说,老子是说,“精”,却是承载着物质实在的所有信息,这些个“信”,是这个世界上最最最最最最“几于道”的存在。

但它还不是“道”的全部。

信,精神意识智慧观念思维的全部。他是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道”中还有“象”,道中还有“物”,道中还有“精”。

道的象(物 精 信),组成的。水,是两个氢原子加一个氧原子组成的。象是总的性质价值功能等本质规定性的总称,物 精 信,就是象的解剖图。

质量,能量,信息量,物质,能量,信息,相互转化,这是知道一个世纪之前,西科才恍恍惚惚地搞清楚的啊。几千年前,老子就和关尹子他们讲这些?

关尹子他们当然听不懂了……道德经,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们无暇为了真经真相论长短,我们每天都在为了这字那字掐嘴仗。

老子为什么没有给出进一步明确的道的分子式或结构式的原因很简单——

不-需-要。

全部细节不等于真相本身。

道也不是全部细节的总和。

004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老子在讲完道的物理特征的时候(第十四章)说了一句——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老子在讲完他进入“致虚极守静笃”境界所观所想(第十六章)之后说了一句“没身不殆”。

老子在前面说“道”就像向里面注射一样,总也注不满(第四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后,也说过一句“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原来这就是天道洞见(一孔之见就是洞见的谦辞21-11-06)(5)

道,自古以来,就有的。并不是我发明的,是我们的老祖宗早早早就发现了。因为道,早早早就存在了。我怎么知道老祖宗发现的“道”就是你说的这个“道”呢?以此——

因为,道的基本成分和组成结构自古未变。我看到的和老祖先看到的绝对都是一样的。甫,父,父以上诸位祖先,简称“众甫”,要不怎么可能有“好多个爹呢”?

阅,观看,看见,所见所述。

以阅众甫,众甫以阅。

我怎么知道“众甫”之状哉?《识破天经其人:老子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家族的叠影,是人类神性的最后一位传承者。》关于这个论点我没有详细深入地论证,有很多证据也没有展示,今天说到这了,就顺便说一下。

005

这要是有真经,那该多精彩。

可惜。

永远的经典,永远的真经

天经宝典辑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居善地,动善时;心善渊,言善信

[][] [],与善仁;正善治,事善能

……致虚极,守静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