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的正确打开方式(基层士兵最值得信赖的伙伴)
2016年在俄罗斯等国联合举行的国际军事大赛中,一名安哥拉迫击炮炮手在进行“ 炮兵射击大师”项目时由于操作失误,进行重复装填导致了120毫米迫击炮当场炸膛,两枚16公斤重的迫击炮炮弹直接造成6死10多伤的惨痛事故,导致了安哥拉代表队的提前退赛。其实不仅仅是安哥拉,迫击炮重复装填一直都是各国的头疼大事,美军在阿富汗进行炮兵训练的时候就曾发生过重装事故,直接造成了5人被当场炸死。由于炮弹在维护不利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受潮等问题,装填手将其放入炮膛后哑火,但是在氛围高度紧张的战场上,很多门迫击炮连射,装填手很难判断炮弹是否成功发射,进而继续装填炮弹引发事故。甚至在二战中苏军就出现过一个月内100多起重装事故300多人死亡的惨痛教训。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迫击炮在二战后的发展基本上处在半停滞的状态,但是其重要性却丝毫没有降低,一直都是支援步兵和压制敌军最有效的利器,因为迫击炮对于陆军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迫击炮重复装填引发的事故,为了预防这种事故各国都是绞尽脑汁,比如二战期间苏联面对惨痛的事故就发明出了一种机械装置阻止重复装填的发生,还有一些国家用光电装置加震动的方式来提醒炮手,但是在大多数的军事冲突中,由于交战人员并没有这么专业的知识或者是辅助设备,很多情况下都是直接上的
世界上的第一门迫击炮诞生于日俄战争期间,当时日军喜欢挖战壕逼近到俄军阵地附近,这时候常规武器无法对战壕内的日军造成有效的杀伤,于是一位俄国炮兵大尉为了打击躲在战壕内的日军,就将海军47毫米臼炮装在炮架上,以大仰角射击的方式重创了战壕内的日军,当时这种新式武器还被称之为“雷击炮”,但是由于这款火炮毕竟是一款应急产物,很多方面并不是很成熟,所以并没有得到普及,但是到了一战,堑壕战的出现彻底成就了迫击炮,随着座钣、双脚架、缓冲器的相继出现,迫击炮的各种性能才得到了极大地发展,于是现代意义上能够拆解便携式携带的迫击炮才真正得以出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迫击炮的组成部分。
▲一门迫击炮,一般由炮身、炮架,底钣,瞄准装置以及各种辅助装置组成
炮身炮身是迫击炮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分类可以分为炮口装填的前装式、炮尾装填的后装式以及中间装填的分段式,此外还有线膛和滑膛之分,一般来说采用的都是后装式的滑膛炮身,迫击炮的膛压低,所以管壁厚度较小,为了提高散热效率还会制作成一定的螺纹形,为了方便装填,身管前部还带有一定的内锥形面,在一些迫击炮身管上面还刻有白标线,用来校正瞄准镜或者是用于维修后的校正瞄准,此外一些便携式的迫击炮还可以通过白标线目测得出射向。中部为炮箍环以及方便携带的提把,身管尾部的螺纹用于连接炮尾,炮尾通过尾球和底钣上的驻臼相连,此外炮尾还能容纳击发装置,击发装置的击针可以撞击底火点燃发射药完成火炮的射击。
▲可能见多了迫发的迫击炮,这种拉发的倒是很稀奇,其实很多中小口径的前装迫击炮两种击发方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变
在一些小口径火炮上面采用的都是固定击针击发方式,通过重力下坠的方式击发发射药,该装置结构简单(将固定击针螺纹连接在炮尾上),维护方便,但是一旦发生了哑火,只能将炮弹倒出处理。中大口径迫击炮的击发装置就复杂得多,击发机构一般由活动式击针机,击发机以及拉迫发转换机组成。该装置可以实现迫发和拉发两种工作模式,拉发射击时拨爪在击锤簧的作用下锤击击针尾部,使得击针向上撞击底火完成发射;迫发时转换机的转换轴可以顶住击锤从而顶住击针,击针突出于击针盖从而实现了迫发(类似于上文的固定式击针击发)。但是这种击发装置有个缺陷那就是火药燃气容易腐蚀击发机构,此外残渣或尘土也容易堵塞其中让击发装置失灵,于是一种膨胀式击发机便应运而生,该装置可以利用火焰燃气将胀胎径向形变从而堵塞火药燃气的外泄,防止了腐蚀和堵塞。
▲对于大口径迫击炮来说普遍采用的是后部装填或者是中段装填的方式,这时候就不能依靠重力下坠的方式迫发,只能拉发
此外炮身上面还安装有防重装装置,常见的有机械式防重装装置,该装置可以利用火药燃气的压力或者是弹丸的运动来触发保险机构,从而实现对下一发装填的阻止或者是允许,但是这种机械装置可靠性一般来说较差,很容易因为其他外界因素而失灵,于是就出现了一种光电式和电磁式的防重装装置,光电式可以通过光电信号显示炮膛内是否有炮弹,这种装置对于炮身的改动最小,但是必须连接一个指示器或者是显示器,最后还得通过人为观察来判断炮弹是否哑火,难免会出现一些疏忽导致事故。此外还有一种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的方式通过灯光和蜂鸣器来实现报警的预防。但是这些设备会增加成本,所以在一些军事冲突频发的地区,能难为迫击炮装备一套安全可靠的防重装装置。
炮架
▲上图中我军士兵调整的就是迫击炮的高低机,进而调整火炮的发射角度(动图来源:中国军网)
炮架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就是托架了,托架负责方向机,缓冲机以及瞄准器固定环的安装固定工作,此外还能支撑起整个炮身。首先就是方向机,该机构可以赋予火炮射击时的方向角,炮手可以通过转动带有螺纹的筒部,从而迫使螺杆向左右运动达到挑战火炮方向的目的,同样的高底机差不多也是一个道理,通过转动手轮带动长螺杆,从而带动啮合的筒部螺纹高底运动从而获得不同的射角。但是一般来说发射阵地不可能做到绝对的水平,这时候转动方向机则会影响到火炮的俯仰从而影响发射角,发射阵地越不平整,调整参数时对于精度的影响就越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迫击炮炮架都会有一个水平调整器,通过这个调整器在横向气泡的指示下就可以将方向机螺杆的轴线调到水平的位置,最大限度的提高射击精度。
▲中小口径迫击炮使用的长杆双簧缓冲机,这种缓冲机导向性好,结构简单尺寸也较小,但是其复进弹簧不能伸张,所以复进过程存在一定的不足
为了减少炮身在后座以及复进时对炮架的影响(因为每次的后坐和复进都有可能改变射击参数),炮架还会安装一个缓冲机使得炮身和炮架弹性的连接在一起,最大限度的减少后坐力,避免刚性冲击造成的巨大作用力,此外缓冲器还能让炮身沿着选定发射角的轴线后坐,避免发射角改变而引起的射击密集度下降。由于缓冲器的存在,炮身和炮架的相对位置就会被固定,射击精度和发射速度都会得到保障。迫击炮用的缓冲器技术难度并不是很大,所以种类多种多样,一般来说在保证炮弹密集度和发射速率的同时还会着重考虑工艺性、维修便利性,使用轻便性等,一些小口径迫击炮的缓冲机有时候会夹中操作员的手,后坐的过程中还有可能会伤到后边的炮手,所以这些都是缓冲机要考虑的因素。
底钣底钣是支撑双腿架迫击炮的重要部件,火炮发射时底钣能将大部分的能量传递给地面,在复进过程中地面弹性形变的能量又会作用于炮身促进复进的过程,所以底钣可以通过控制土壤来促进火炮的后座复进过程以及维持火炮的稳定性,避免炮身的大幅度振动。根据实际要求的不同,底钣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状,下面就以图集的方式详细介绍一下:
▲膜状底钣,在二战期间大量的普及,这种底钣就是在高强度的矩形主钣底部在加装一圈加强筋和数个个助锄,这种底钣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容易制造,但是转移起来大大的底钣却很笨重,而且驻臼(就是那个和炮尾尾球相连的小坑)在主钣上面,导致了后座稳定性极差
▲三角梯形底钣,底部安装有三个助锄和加强筋,助锄不容易在后坐的时候破坏土层,而且三角形的稳定性较好,所以该底钣的稳定性和强度较高,粘连的泥土容易清理,中间带有一个锥形盆,安装在盆中央的驻臼和尾球连接,后坐时土壤会向外侧挤压,所以稳定性较高,但是由于轮廓较大,带来的就是制造难度较高,而且笨重的底钣不方便转移,由于三角形不对称,射击时只能是宽而短的一边在前
▲窗型底钣,该底钣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几个大大的通孔,且锥形盆较小,后坐时土壤可以从孔中溢出,所以后坐稳定性较差,但是方便清理泥土,便于转移且复进性能较好,此外在底钣安装三个三角V形底钣和梯形筋能大幅增加后坐稳定性,而且贴土面不容易带积土,方便转移,这种底钣被称之为带V形筋钣的窗型底钣,左上角为其底部
▲棱锥形底钣,该底钣底部为六棱锥形,六个锥面安装有支撑筋,内部还有一个用于加强驻臼的反向圆锥,这样一来就会在底部形成一个圆形的筒式结构,这种底钣制作简单,而且后坐稳定性良好,复进的时候会有反跳,多用于大口径的迫击炮
▲组合底钣,这种底钣由内、外两圈组成,背运的时候可以分开携带,这种底钣的结构复杂,稳定性也不是很好,而且由于不是一体式的,所以强度较低
迫击炮的用途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迫击炮在火控和弹药方面迎来了高速的发展,火炮的杀伤能力和精度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迫击炮的弹道弯曲,炮弹落角较大,选择发射阵地时没那么多限制条件,可以做到隐蔽超越射击,消除射击死角,因为炮弹落角较大,不容易出现跳弹的现象,特别适合投放子母弹。此外迫击炮的膛压低,对制造材料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再加上结构简单,成本低、灵活性高、火力猛,特别适合伴随步兵作战。一般迫击炮根据配属可以分为三类,配属给步兵连和步兵营的伴随迫击炮可以有效的杀伤敌方有生人员,同时破坏轻型野战工事,一般口径多为60和81毫米;配属给步兵团的支援迫击炮可以破坏敌人的前沿观察所或者是野战工事,压制敌方营连一级的迫击炮阵地等,一般口径多为100和120毫米;配属给步兵师的加强迫击炮可以进一步强化师属炮兵群,执行各种各样的战斗任务,一般口径多为140和160毫米。
如有错误欢迎指出,喜欢的话就点赞关注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