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氏八卦掌转身掌八种练法(王文魁前辈传程氏八卦掌)
八卦掌四代名家王文魁
行桩走转功是步入八卦掌殿堂的一把金钥匙。走转,门内又称走圈转掌、走圈功、转圈功等,这是八卦掌初、中级阶段的修炼方式,而行桩则是进入程氏八卦掌高级阶段的必修之法。
八卦掌《三十六歌诀》曰:"空胸拔顶下塌腰,拗步合膝抓地牢,屈膝随胯伸前手,二目需从虎口瞧。"
空胸拔顶下塌腰,应是拔顶在前,拔顶即为顶头顺项或是顶头悬,只有头能悬起来才能做到肩松胸空,气沉丹田,虚胸实腹;下塌腰就是松腰坐胯,腰椎松开,上下抻拔,以达到尾闾中正神贯顶,溜臀腰直的态势。
拗步合膝抓地牢,拗步就是里直外扣;合膝就是掩裆合膝,里脚直迈外脚扣步自然形成里直外扣之合膝之势;抓地牢则是两脚落步平敷于地,落地生根,意落地心(行步意在踝,行桩意在脚或地心)。
沉肩坠肘伸前手,双肩松沉,但不要使力沉重压死,微有劲势的提意在其中,则双肩松沉而灵活。坠肘,两肘尖内犹如有一盅水,在其中松沉欲坠的感觉,谓之坠肘。前手(也就是里手)伸出,似直非直,似弯非弯,腕与肩齐,虎口对口,食指中节与眼同高,肱骨内旋至肘尖后向下,谓之裹肘。
二目需从虎口瞧,就是两眼由撑开的虎口处往前望出,以观敌料势, 审敌度势,伺机而动,乘隙而进的罩眼之法。
行桩走转功包括二十四小式及转掌式,其中二十四小式为基础,转掌式为核心。转掌式姿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八卦掌功夫进境的快慢。转掌式本支称为"怀抱单鱼",有的支脉称为"青龙探爪",有的支脉称为"单换掌",总而言之就是双掌合抱于胸前的转掌姿势,也是八卦掌最具代表性的掌式之一。
笔者演练八卦掌转掌式(怀抱单鱼)
其定式(左式)为:头向上虚虚领起,松腰屈膝下坐,左掌在前,向圈心探出,虎口撑开,食指尖高与眉平,虎口与口平,左肩松沉,手臂前送。随即, 腰向左拧转,松沉右肩,随势肘部下垂合于腹前,肘尖向下,右掌内旋腕,塌掌合于左肘下方,掌指斜向上,虎口对左肘尖,目视左掌。在空胸拔顶下塌腰的要领之下,向下松沉屈膝下蹲,上体姿势保持不动,腰向左旋朝向圈心,重心稍向右移,左脚徐徐抬起,向前缓缓迈出,松腰吸胯,舒膝展趾,平落于地面。动作不停,重心继续前移,全脚掌落实着地,随之气息下沉至脚,重心完全落于脚上,并且向下生根,意气不断下沉,左腿变为支撑腿。同时,随重心前移,腰继续左旋, 右腿由支撑腿逐渐松沉缓缓抬起,经左脚内侧向前缓缓落下,此时之右腿是完全放松的,如同挂在胯上一样,在头领肩松的情况之下,随腰的向内拧转而向前落下,松腰沉胯,要有沉坠之感,不停继续向下,松展膝关节,再往下松,松开脚踝,舒展脚趾平落于地,重心再前移,成立桩之脚。练功过程中要保持,上松、中活、下稳;上静下动,桩态不变,动静相间。
习练行桩走转功分为三个阶段,要点各有不同,须循序渐进。
1.初练时求松求静
八卦掌行桩走转拳理:松静为源,以形引气,遵循中和之道,阴阳转换,对立统一,头领精神,身意中正,对撑天地,肢挂于体,神安气聚力到。
那么八卦掌行桩走转到底怎么走呢?
首先,意念上要做到"静""松""空"。"静"是"松"的起始点, 心不静则意不专,身必散乱,没有中正,力无源头。初练者首先应该做到"空"—像倒水一样将"杯中的水倒空",放下往日一切执着、杂念, 学会"以一念代万念"。
其次,意境上要大,天地人合而为一。天上一根无形的细线吊起头顶百会穴,看住起点顺流而下,哗啦一下,头、颈、肩、身一节节下坠, 向下松沉,头颈、胸、腰、骶椎连成一线,体会上面有绳拽着,下面千斤坠坠着,骨节与骨节时刻保持着"对撑力",在一条直线上,身体就能保持中正,体会向下松沉,沉向地心。
走圈时,精神内守,里脚直迈,外脚内扣,时刻保持身体重心"相对"地放在一条腿上,两腿的"虚实转换"只是腰在拧或旋时的一瞬间换位,且劲力不断。拧旋走转之中立桩脚须自然落平、五趾自然抓地。
无论式子高矮,"溜臀吸胯"之后,上身须直起来如坐板凳,不能蹲身、弯腰、撅臀。"蹲"则腰滞,"坐"则腰活。所有这些,也是有了"顶悬" 和"中正"之后才能自然做到。里脚前迈时为拧(脚与手前进的方向相反),外脚前迈时为旋。一拧一旋连绵不断,就把身体重心从一腿"悄然"转到另一腿,在行进中做到"虚实转换"。因此,应该逐渐做到行进中前脚送出去尚未沾地时,重心始终在立桩腿(后腿)之上,此时立桩腿的膝盖不能超过脚尖,从而不失重心;只有当前脚沾地并且往前趟步时,才能移动身体重心。当一腿支撑身体时,另一腿从后腿变前腿,脚是由躯干提起来后再送出去的,其送出之"力"在于意念"松落"与腰"拧旋"这两者的结合,不需要后腿用蹬力来相助。也就是说,当身体重心移动时,不能有一点往上起和往前蹬的劲。后腿一蹬则气滞、力断、重心失,违背了拳理。两腿轮换来承担身体重心应是虚实分明,没有双重;两腿的阴阳转换应是气息绵绵,黏长之力不断。
初学者应该明白拳法道理,"进、退、行、止"自行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须日积月累,踏踏实实,循序渐进,久久自然功夫上身。
笔者练习八卦掌走转
2.其次求稳求实求功夫,找拧旋劲
八卦掌老前辈们常说:"头三年人追树,后三年树追人。"这说的就是功夫练习要循序渐进。行桩走转第二阶段就是在步法稳实的基础上找拧旋劲,达到"整圈"的境界。转掌的功夫练到后面,应该练出"整圈" 的功夫(胯面向前方,在圈线上不动,腰带双手转向圆心为走"半圈"; 胯如前不动,腰带双手继续向圈内、身后旋转,能够转到胸部中线面向身后圈线时为"整圈")。练习要领与初练无二。练出了"整圈",说明腰胯已经基本松开,肢体的劲力也就饱满了,这也为今后实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最后要动静相兼,内外如一
八卦掌行桩走转的第三个阶段是动静相兼,内外如一。此阶段开始进入内外相合的境界,外在姿势合乎规矩,体内元气充足。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可以慢慢发现人体之劲、力、气都合于丹田,进入练功状态后不思而生,随式子变化而内外相合。
此阶段初练时要求肩松、胸空、身松、气沉,松沉稳实而求轻巧之劲,求心不动而意灵、神足,能借返力、骨力及丹田鼓荡之合劲,节节贯穿而达落点。
八卦真正的打法全部依靠内功,挨人人就起,搭手接触,身手似绵软无力,但劲力却能随之而生,挨着何处何处击,且劲力充实饱满,使对手无招架之功。在这一阶段,行桩走转能使身体达到一种浑然一体的状态,全身骨节松开,节节贯通,四肢又能在周身协调之下发挥各自独立的作用,最后形成一种整体力。这种整劲可使双掌在行走中任意发力, 也就是走中有变,变中有打,攻防兼备,变打如一。这也就是周身内外合一后产生的,八卦掌以拧旋劲为主的内外一体的浑元劲。
欲求内外相合,还要动静兼修。首先应做到外动而内静,下动而上静。具体到行桩走转练习中,当拧旋走转时,躯干及两臂和两掌不动为静;两胯两膝和两足在圈上左右交替行走为动。"走时周身莫动摇,全凭膝下两相交"即是言此。其次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内家拳多分静功、动功,一般静功练气,动功练体,但八卦掌则是动中求静,在行桩走转中求静定,最后达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互为其根。行桩走转融动静于一体,于动中求功夫,于静中求松通,于动静中生智慧, 将练形与炼气、练身与练心融合为一。久久习之,可使人知动静,明虚实,变刚柔,从而使练者返本归源,融于天地。
王文魁前辈与弟子白玉才(右)、四子王正亭(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