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儒家思想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生活中或者电视剧,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那么按照电视剧和今天通俗的理解来讲,这里的“无后”指的是没有子嗣,没有后代。也就是说不孝的事情有三件,其中最不孝的就是没有子嗣、没有后代。

但这是否就是正确的意思呢?或者说这句话该不该这样狭义地去理解呢?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儒家思想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1)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最早出自儒家经典《孟子》: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孟子·离娄上》

孟子,我们都知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所以孟子他老人家说的肯定是有道理的,但是通过上面这句话,我们也没看出“不孝有三”是哪三件事。只说了“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怎么就和没有子嗣牵扯在一起了?

这里就要提一下这个理论的发明者,东汉的经学家赵歧,他所著的《孟子章句》是最早的《孟子》注释文献。他在《孟子章句》里解释孟子这句话说:

“于礼有不孝者有三事:谓阿意屈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仕禄,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儒家思想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

一直以来,大家也都按照这样的说法来理解这句话。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赵歧的这个注释是按照他自己的理解来的,并不一定是孟子本来的意思,毕竟在《孟子》原文中并没有说“不孝有三”就是指三件事。

而且根据我们的理解,在中国古文中,数字“三”一般代指很多,而并不是指具体的数字。所以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他们认为这里的“无后”指的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不孝顺的事情很多,其中以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为最。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妻了,这是没有尽到做后辈的本分的表现。

笔者也是比较认同这种说法的,因为不孝的事情那么多,真的有比“没有子嗣”更不孝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儒家思想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3)

当然毕竟孟子老人家已经作古,谁也不知道他当时怎么想的,所以存在争议也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没有完全的定义,但是“孝有三”却是写得明明白白的。

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祭义》

意思是说:孝顺的行为可以分成三个等级:最大的孝顺就是充分尊重自己的亲人长辈,其次是使父母不受辱没,而能赡养他们仅仅只是最下等(最基本)的等级

正如《论语·为政篇》所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今天我们许多人把“孝”单纯理解为赡养父母。狗和马不也有人养吗,如果(只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区别?

对此,你怎么看?“孝有三”,你做到了吗?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儒家思想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4)

好了,这一期分享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文|丁十二

图|网络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分享转发,您的转发支持就是十二创作的动力

每天共话诗词,关注十二读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