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古人对年龄的称呼(一分钟了解古代年龄称谓)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对各项事物都有着很文雅的称谓,今天小编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古代的各个年龄段是怎么称呼的。
垂髫(tiáo):3、4岁至8、9的儿童。这个词的由来是根据小孩子的日常形态来定义的,古代小孩子没到一定年龄是不会扎头发的。这个年纪的小孩头发自然下垂,所以称这个年龄段为垂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黄发垂髫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句。
束发:指15岁。到了这个年龄就不算幼儿啦,成为了青少年。在古代这时候就要扎起头发(清朝除外)开始注重礼仪。所以扎起头发的年龄段称为‘束发’。《项脊轩志》中有这么一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弱冠:指20岁。到了20岁就算是长大成人啦,这时候就要行冠礼(跟成人礼一个意思),由父兄主持举办一个加冠仪式。由于刚刚成年,身体比成年人较弱,所以称为‘弱冠’。王勃在《滕王阁序》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而立:指30岁。而立这个称谓就不是根据形态和仪式啦,而立这个词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立也有指人格独立的意思。
不惑:指40岁。同出《论语·为政》,不惑也指人格独立之后,能让自己疑惑的事物变少,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知命(半百):指50岁。知命一词同出《论语·为政》,指人到五十岁之后就对自己的命运有了一定的了解。半百则是字面意思,一百的一半就是五十,自谦时常用。
花甲(耳顺):指60岁。花甲一词典出古代历法,古时候六十年为一甲子,又因为干支纪年法名号众多,故称之为花甲。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到了六十岁之后,指甲根部的白痕就会消失不见,称之为花甲,笔者比较倾向于第一种说法。耳顺同出《论语·为政》,表示老了以后心胸变宽,不为琐事计较,修行有成。
古稀:指70岁。字面意思,表示古代很稀少。古时候人们寿命普遍不高,能活七十岁的人很少见。诗中杜甫曾写道:"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 dié):指80到90岁。耄耋两个字比较生僻,两个字都有年老的意思,加在一块就指很老的人。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百岁。这两个字拆开解读,期:期待、期盼的意思,颐:供养的意思。加在一块就是期待供养。这个年龄的大部分老人生活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期颐一词就是期盼老人有人供养,衣食无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