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谢尼耶夫历史(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苏俄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共有五位,伊凡·亚历克塞维奇·蒲宁位列其中。

比起其他几位大咖,蒲宁的存在感或许没那么高。蒲宁其人身上总有一种难得的淳朴感,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原风景的依恋,是毫无保留地体现在文字里的,热烈而真挚。一如我们今天的这本《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按照康.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话来讲,蒲宁的光感是罕见的、正确无误的敏锐。因为他的淳朴和敏感,其文字才显得那样热切动人。

作为一名出身没落贵族家庭的20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作家,蒲宁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其父的乡村庄园度过的。因家境中落,中学肄业便自谋生路,生活十分坎坷。后进入文坛,随着社交活动的增多,思想视野亦逐渐开阔。很早便结识了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高尔基、捷列肖夫等大作家。正是在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蒲宁走上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之路。

阿尔谢尼耶夫历史(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1)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正是蒲宁毕生唯一一部自传性质的笔记体长篇小说。在这部叹为奇观的作品中,诗歌与散文融为一体,创立了一种新颖而绝妙的体裁,仿佛一首哲理性的长诗,又有些交响乐式的画面。

书中主人公亚历山大出生于俄罗斯南部的阿尔谢尼耶夫家族,童年时期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领地,一个名为卡缅卡的乡村庄园。这也是主人公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阿尔谢尼耶夫历史(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2)

笼统地来看,亚历山大最早的人生体验就是认识、观察、发现身边一切美好的人与事物。与家人共处,看一切美的风景,听动听的故事,聊以驱散内心的孤寂。他的家乡,父亲的这座庄园,是他童年生活全部认知的中心。

家乡的安宁惬意是他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但同时也是其焦虑、恐惧的主要来源,此时的他极度害怕失去这一切美好的事物。读书虽比较轻松,但他却越来越思念家乡。书中有一段描写的是父亲第一次进城看望他,父子俩一起出门时,城里还有过来攀亲带故的人,这些都加剧了他颗迫切渴望回家的心。

阿尔谢尼耶夫历史(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3)

在父亲语重心长的要求下,亚历山大背井离乡自谋生路,从此穿梭于一个个陌生的城市,独自缅怀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后来,他也终于得偿所愿地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但如书中所述,随着主人公事业的上升,其审美品味也在逐步提高,对妻子丽卡的要求亦越来越苛刻。不但断然否定妻子很多“庸俗”的想法,还禁止她与其他异性来往。同时,他却有意识地故意炫耀自己同女性之间的暧昧。这就导致了妻子留下一张字条后,愤然离家出走的结局,这也是小说的最后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主人公作为一个有些才情的地主少爷实在是脆弱而敏感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成熟,情绪化,甚至有些神经质。

故乡与爱情,可以说是小说创作中两个永恒的主题。在这部作品中,蒲宁充分展现了其敏感而丰富的心灵,他在这个世上的所观、所感、所思、所爱、所恨的一切,都在时间的发酵中愈发醇厚,成为留给后人的宝贵心灵财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