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陈胜(为什么说陈胜是周口商水人)
一部秦汉史,陈胜承前启后,是公认的第一位农民起义领袖,开创了反抗暴秦的先河,建立了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苟富贵勿相忘”等经典名言皆出自陈胜之口。在刘邦看来,如果没有陈胜的首义之功,也许就不会有后来四百余年的大汉江山,这也是刘邦以王侯之礼祭祀陈胜的缘由所在。司马迁在皇皇巨著《史记》中也给予陈胜极高的评价。那么陈胜故里究竟在哪里?史学界至今存在争议,没有定论,为中国历史留下一个未解之谜。在关于陈胜故里的争论中,主要有“周口商水说”“郑州登封说” “南阳方城说”与“安徽怀远说”四种观点。以上观点,最被历史家漠视是“安徽怀远说”, 因为此说主要是以《大明一统志》和清光绪年间的《宿县志》记载为依据,其中谬误甚多。而且“唐宋以前古籍所载秦汉旧县,皆无此县”(《辞海》409页)。直到东晋时始建阳城,这与陈胜生地的阳城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基本上可以被否定。至于安徽省怀远县陈集镇的君王村、秦汉古银杏林等与陈胜有关的遗迹,不过是证明陈胜起义时到过 那里,或在那里进行过一些重要活动,有一定的历史纪念意罢了。另外三处都位于河南省境内,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陈胜故里呢?抛开纷纷扰扰的争论与传说,我们不妨静下心来,从权威历史典籍、起义路线分析、义军人事关系和考古发掘等方面寻找答案。
商水县阳城遗址、陈胜故里及扶苏墓指示牌一、从《史记》中找答案司马迁作为西汉重要的史学家,其在《史记》中对陈胜的记载可以说是最详细、最权威的。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始元元年)。其22岁左右便外出游历考证,也就是距离陈胜起义大约90年左右时间——因此,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陈胜的事迹来源,应是可靠的。《史记陈涉世家》开篇第一句话便是:“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我们知道,阳城是今天的周口市商水县,阳夏是今天的周口市太康县,两地相距很近,而且在秦时同属楚地,这也是二人能够有“共同语言”并在起义成功后定都于陈郡(今周口淮阳)的原因。那里有他们的人脉资源,再加上“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传统观念,此为陈胜故里在今商水县证据之一。《史记陈涉世家》第二段,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从这段记载中来看,陈胜义军是自称公子扶苏的队伍而获得民心,逐渐壮大起来的。今商水舒庄乡境有扶苏村、扶苏墓(经考证,乃假冢),如果没有历史原因,这个跟扶苏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地方怎么会为扶苏修墓?陈胜为何要在故乡大张旗鼓地为扶苏修墓?道理很简单,因为陈胜起义时打的就是扶苏的旗号,没有了扶苏,陈胜起义就师出无名,就是暴乱,就没有了“理论基础”。此为陈胜故里在今商水县证据之二。
《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赵高面奏秦二世胡亥时,曾污蔑李斯道“楚盗陈胜等皆丞相傍县之子”。傍,在古语中是靠近的意思。而李斯的家乡是今驻马店市上蔡县,登封与上蔡之间隔了禹州、襄城等地,方城和上蔡之间隔了遂平,只有商水与上蔡接壤,此为陈胜故里在今商水县证据之三。“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根据《史记》的描述,陈胜定都于陈郡(今周口淮阳一带)后,当年和他一起种地的很多老乡来看他。张楚政权时间不过半年,势力范围有限,作为反叛者陈胜的老乡,大家很难成群结队穿过秦朝防区去看望他,只有方圆百里之内才有这种可能,而商水离淮阳不足百里。另外,陈胜攻占陈郡之后就迅速定都,再也没有迁都,这比较符合楚人“富贵不还乡如衣绣夜行”的特点。秦时,商水属于陈郡,如果陈胜老家不在陈郡,那完全可以到别的地方定都。二、从“楚地”中找答案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理上的变徙较繁,经常有异地同名的现象,据有关史料记载,阳城仅作为县名,就有9处之多,这也是以上各地争抢陈胜故里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如上所述都说明陈胜生地当属楚国。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实地考察印证,陈胜的生地阳城原属楚国故地:譬如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领导农民起义前夕,就明确提出了“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譬如入陈之后,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三老豪杰,还称赞他“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譬如陈胜称王后,“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客日:‘夥颐,涉之为王沈沈者!’楚人谓多为夥,故天下传之,夥涉为王,由陈涉起。”“夥颐”之词为楚国方言;譬如秦二世称陈胜起义军为“楚戍卒”,赵高则污之为“楚盗”(《史记•李斯列传》)......那么,众多曾冠以阳城的地方是否属于楚国故地,应该说是判定陈胜出生地的前提。据史料记载,登封之阳城原属郑,后属韩,秦灭韩后置颍川郡,其地从未属楚。南阳地区的方城一带也不是楚国故地,南阳地区原分属韩魏两国,而后直接为秦所有。据史载:“韩厘王五年(公元前291年)秦拔我宛。”“魏安厘王四年(前273年)秦攻韩,取南阳。”(以上均见《史记•六国表》)“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史记•秦始皇本纪》)以上记载均表明南阳方城一带也从未属楚。由此看来,登封“阳城”与方城“阳城”都非属楚国,当然都不能视为陈胜生地的阳城。以有关史书与图志记载商水阳城的建置沿革来看,可以明确证实商水一带及其所属阳城旧址,在战国时期是一直归属楚国的。当时这一带筑有阳城(旧城在今商水县舒庄乡扶苏村)鄢郢(旧址在今商水县大武乡程刘村)孰城(旧城在今商水县固墙乡三合村)三城(见《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一册,41—42页)。秦代把上述阳城置为县首,“张楚”(陈胜称王年号)时期,始把阳城增修扩建,改名扶苏城,此古城遗址和文物,今考犹存。另外,相传为宋玉所作的《登徒子好色赋》有云:“天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这篇赋纵是伪托之作,但阳城和邻县下蔡,作为楚国两邑之名,当属实有。由上可知,战国时期在河南境内确有异地同名的三个阳城,方城与登封二地的阳城已如前述,都未属过楚国,惟独商水阳城为楚国领属,不仅如此,自公元前278年,楚由郢(今湖北江陵)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长达近40年之久,而后又迁都于寿春(今安徽寿县)。至公元前223年,楚被秦灭掉,在此之前的战国时代,商水一带是一直属楚的。所以,作为楚故国人的陈胜,他的生地在商水阳城就自不待言了。 三、从起义路线找答案陈胜吴广等900名戍卒被征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屯戍,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时揭竿而起。大泽乡在秦代时为交通要冲,是商水去渔阳方向的必经之路。大泽乡位于商水阳城东,直线距离200多公里。如从商水方向去渔阳,路经大泽乡是说得通的。但方城位于大泽乡西,距大泽乡近千里,假如从方城阳城去渔阳而绕道大泽乡,走这么一大段弯路是徒劳的。设若从登封阳城出发绕道大泽乡,就必须先向东南背道而驰千余里,然后循远程向北到达渔阳,这就更令人不可思议了。 其次,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立即率军向西挺进,经过今宿县、永城、亳县、鹿邑等县境,一举而下陈(今淮阳)。原来只有900人的“左闾戍卒”,扩展为“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的大军。此后,这支农民起义军就以陈作为根据地,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支起义军在陈发展如此之迅速?由此可见陈胜吴广在陈一带是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而家乡一带正是群众基础最深厚的地方。再者,为什么陈胜吴广起义后就立即挥军取陈并建为基地呢?如果陈胜是登封人为什么不去颍川?如果认为陈胜是南阳人,那么他们为什么不继续向南阳推进?况且南阳原亦兵家必争之地,后来的刘邦就是从南阳进人关中的。也许有人会说:陈是楚国故都,陈胜吴广在此建都以张声势。那么,寿春也是楚国故都之一,陈胜吴广近不取寿春,远不取南阳颍川,而独取陈,可见陈与陈胜、吴广必有某种密切的联系。这也是陈胜生地为商水阳城的重要论证。四、从义军人事关系中找答案从起义军的组成中可以看出,陈胜任命的将相不少是陈及陈周围一带人。地位仅次于陈胜的吴广是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阳夏距陈仅几十里。义军重要将领张耳、陈余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秦时亡命到陈。“张耳陈余上谒陈涉。涉及左右生平数闻张耳陈余贤,未尝见,见即大喜。”“于是陈王以故所善,陈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予卒三千人,北略赵地。”(《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张耳、陈余、邵骚、武臣等人出生地,在秦郡县制中,都属陈郡。当时,在封建王朝统治下,老百姓举兵造反,并非易事,纵然是走投无路,被迫起义,随后也一定考虑凭借什么,用哪些人。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是旧式农民起义,他们不可能有严密的组织力量,所依靠的只有故地故人,正像项羽依靠的是吴中父老江东子弟,刘邦依靠的是丰沛集团和吕家外戚集团一样,陈胜所依靠的也是陈地的“所善”和“故人, 这也充分说明,陈胜的故乡就在陈郡一带,而商水阳城是不二之选。
五、从考古发掘中找答案1980年,原周口地区文化局与商水县文管会,联合对被称为“扶苏城”的阳城古城址进行了发掘考察,获得了大量的实物依据。此城位于商水县西南18公里处,城址内有扶苏村,俗称扶苏故城,此城由内外两城组成,城墙系夯土筑建,外城东西长800米,南北宽500米。城墙基部宽20米,外壁基本垂直,内壁呈台阶状,为踏登城墙上的蹬道。城外东南150米处,有相传“扶苏墓”1座,墓北200米外,有相传“蒙恬墓”1座(现已被毁)。内城至今仍称“金銮殿”,呈正方形,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城内有战国铸铁遗址1处。西汉砖瓦窑6座。并埋有大量用来排除积水的陶质管道,外饰绳纹,内饰网纹鱼鳞纹等,种类有5种之多。由此可见当时此城不仅雄伟壮观,而且设施考究。在扶苏城的发掘过程中,发现在现代表层下属战国秦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其中以建筑用材最多。如有筒瓦板瓦(均呈淡灰和深灰色)表面绳纹,里面抹平或麻点纹。瓦当有素面半瓦当,素面圆瓦当,纹饰以树叶纹云纹变云纹为多。其中除素面半瓦当为春秋至战国时的遗物,其余皆属战国中晚期(并且大部分与西安秦代阿房宫遗址中的瓦当属于同类型)。根据城墙构筑特点及出土器物的特征可以判定:此城乃战国时期所筑。扶苏城内出土了一件叫“敦”的陶器,上有大篆戳印“夫疋司工”四字,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学勤先生辨识并解释为:“夫”即“扶”,“疋”即“胥”,古代“胥”与“苏”通用,故为“扶苏”二字,在这里作地名讲。“司工”即“司空”,古代官职名。如果把“扶苏”作人名讲,即秦始皇的长子,由于胡亥串通赵高夺皇位,假造遗嘱将扶苏赐死,陈胜吴广起义时,便借着扶苏和项燕的名声,来号召天下,反抗秦二世的统治。对此事件,史书也有记载:“扶苏城在县西二十五里。<<font face='宋体'>史记>云:‘陈涉起兵,自称公子扶苏,从人望也。’盖涉筑此城。”(《太平寰宇记》卷十)至于此城建址所在,史书也介绍的十分清楚,如《舆地纪胜》载:“在县西十二里,秦二世时,陈涉诈称公子扶苏,此城盖涉所筑。”《大清一统志》卷一七十中也明确指出:“扶苏城在商水县西南三十五里。”由于以上史料记载的扶苏城与阳城的地理位置在同一区域内,而研究人员又在这个城址内发现了“扶苏司空”的陶文,再加上此城俗称“扶苏故城”和城外有相传为“扶苏”“蒙括”墓两座,因此可以作出如下推论:即陈胜在淮阳称王后,为了借扶苏之名以壮声势,便将自己的家乡阳城加以改造增修,命名为“扶苏城”。这次考古发掘,为陈胜出生地提供了新的证据,尤其是出土印有“扶苏司空”的陶器,更是证明陈胜是商水阳城人的实物依据。综上所述,陈胜的出生地阳城,在战国时属楚国封邑;秦灭楚后,改为阳城县,属于陈郡;陈胜起义后改为扶苏城;汉代又改为阳城县,属于汝南郡,即在今河南商水县境内。近2500年过去了,关于陈胜故里的纷争也该结束了,就让英雄陈胜找到回家的路,让他的首义精神魂归阳城商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