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师如何评课(高中英语教师的)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高中英语教师的“好课”观——源自对28位一线教师的调查研究
孙 勇 卞永成
摘要:英语“好课”的标准,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以往人们评价一节课为“好课”,更多的是听取专家、教研部门的意见,很少关注来自一线教师视角的评价。本文通过对三十余位一线高中英语教师的调查研究,分析教师视角下的“好课”观。大部分教师认为,作为一节好课,其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情境,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关键词:教学策略;教学目标;个体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大批教育研究者开始了对“好课”的研究。各级教学教研部门组织了各种各样的优质课评比和会课活动,也就是“好课”的评比。然而,这些课堂表演性成份远远大于课堂应有的实效性,不能作为常态的高效课堂的样本去推广,而且对这些课堂的教学评价,大多出于在场“专家们”主体性的考虑,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情境性和发展性,掩盖了教学的本真意义,抑制了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教师的发展和日常教学的改善难有促进作用。很多教学研究者探讨了英语“好课”的教学特点,遗憾的是,研究者大多是各类专职教研员,一线教师很少。可以想见,在影响教学实践的关键因素中,英语教师自身对于其构成要素的认识不仅影响教师的教学实践,而且也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因此,从教师视角探究其本身对“好课”构成因素的认识,对改善和提升课堂质量,以及提高教学效益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是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质性研究可以被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研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2000)。笔者在进行样本的选取时,综合考虑了学校的层次与分布(如重点与普通、城市与农村)、教师资历(不同职称)、性别、年龄和教龄等因素,选取了江苏省某市28名高中英语教师(涵盖高一至高三,来自7所不同的中学,为保护个人隐私,在文中分别记为T1,T2……T28)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录音访谈等形式收集相关数据(含有2节微格教学全程录播课例)。其中第一次访谈主要包括以下问题:(1)您自己上过的最好的一节英语课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样认为?(2)您所听过的最好的一节英语课是什么课型的?为什么这样认为?(3)如果您上这节课,会做哪些调整和变化?为什么?(4)您理想中的英语“好课”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这样认为?每个访谈历时10分钟到25分钟不等。所有访谈均做记录并整理成文本。第二次访谈主要针对前次访谈中被访问者没有详细阐述的方面进行。在第二次访谈前,被访问教师首先阅读了前次访谈实录并做适当补充。相应地,所有访谈均作了记录并随后整理在案以备后期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28位高中英语教师对其自身上过的“好课”,其听过的“好课”以及其理想中“好课”的认识,笔者概括出了6个方面,以期能够探明教师视角下英语“好课”的构成要素。
(一)教学目标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预期的教学结果,是教学行为的指向与教学评价的尺度(俞红珍,2006)。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得是否准确清晰,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和教学步骤的设计,制约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并最终决定教师是否能够顺利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统计表明,28位英语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倾向于关注教材和学情。T3认为,文本内容不同,教学内容也应该不同,教师应该结合自身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学目标才能定位准确。T6认为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对普通班级的学生要求不能太高,适当降低难度或搭建一些台阶,理解应用层次的技能对学生能力较强的班级要求要高一点,教师启发少一点。T12则认为教学内容决定“教什么、学什么”,那么教学目标则规定“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水平”。
例如:在教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模块一第三单元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板块任务 1(王守仁、何锋,2010)时,T4设计了这样的学习目标:
1. 学习新词:including, branch, equipment, get into shape, make the most of, expert;
2. 总结有关激励的词汇;
3. 提高听力训练;会写E-mail。
T8认为上述教学目标表述标准不一,没有层次性。笔者从两方面对该目标进行剖析:从学习内容来说,词汇学习的标准可以分为多个层面,如理解、认知、听懂、拼写、运用等;同样,听力训练的水准到底是什么,是关于哪个方面的听力;从学习者来说,每个班级都存在学习能力程度不等的学生,但这个目标并没有对学习内容、学生程度和学习要达到的水平做出任何分层要求,势必会造成“教无所依,学无所从,学后无所测”的混乱局面。
随后T4将上述教学目标重新设计为:
1. After learning the “Task”, most of the students can grasp the usage of some words, such as “including,branch, equipment,get into shape, make the most of ”.
2. 90% of the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find information quickly in a long passage and how to take notes while listening to the record of a topic.
3. They will also know how to explain something and encourage others by writing an e-mail.
这样的表述不仅“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清晰可辨,而且效果可见可测(T8)。20位教师在交谈中提及,制定具体有效的教学目标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情境生活化
28位教师均强调一节好的英语课,其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力求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解决具体的问题,也能使英语贴近学生的生活。
如T7强调:教学中要尽可能以生活为载体,以英语知识为依据,以学生情感为落脚点,构建一个三者有机融合的教学模式,实现从生活走向英语,用英语指导未来。例如T11在复习定语从句时,为了检测预习效果,在课件上呈现了下面的试题:
学生对此题很好奇,也很困惑,经过思考和教师的引导,当他们发现答案是D(定语从句中关系代词做宾语可以省略)时,才恍然大悟。在学生的欢笑声中,T11引入复习话题:定语从句中关系词的运用。
T19认为,创设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并增强了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
对于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其中教师们提到最多的是在课堂导入部分将新课话题与生活实际整合。此外,教师选取的例句或者习题也应尽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促使学生感到有趣新颖(T5)。
(三)课堂活动主体化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王道俊、王汉澜,1989:217)。在本研究中每个教师都提到,对于一节好的英语课,在其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规律。有19位教师在回顾自己或者他人上的“好课”时都提到“主体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等。对于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身份,T10、T14和T23强调“教师应该只是组织者、协调者”。如果学生丧失主体地位,陷入被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境遇,教学就会低效甚至无效(徐家兵,2012)。
此外,作为一节好课,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即学生应该具有自主探讨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有机会去探索、发现,能体验知识的形成或者发展过程。如T25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量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知识的产生过程,让他们去理解其源头。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能给学生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空间,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之积极地去学习和探索。如T6强调:我觉得教师应该充分地把握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在元认知水平上能够拓展到带有挑战性的程度,就是让学生有发展的空间。
T12在给学生讲授关于have sb. do 的新知识雏形时,根据以往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人为地设置了“陷阱”,诱导学生“犯错”,再通过主体活动引导其从错误中走出来,加深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形成了更加完整的认识结构,唤醒其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
T12的具体操作是:
Mary, who would you like to ______ shopping with you the day after tomorrow?
A. have gone B. having gone
C. have go D. had gone
学生浏览题目后很容易产生have gone的不定式的完成时的结构意识,have go从表面上看是错误答案,应为首先排除的选项,因为have go不符合语法结构。事实上,此题首先应排除B和D两个选项,因为 would like to后面接动词原形,不接动词-ing形式,但在剩余的A和C两个选项中,很容易误选would like to have gone,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基本的语法结构。
T12让学生讨论,提醒学生关注此题所考查的内容到底是什么,让他们发现更为完整的结构have sb.do sth.,题中sb.变成了特殊疑问句中的主语。本句意思为“后天你愿意让谁和你一起去逛商店?”这样一来为什么正确答案是C就不难理解了。这个过程能够唤醒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T17)
实际上,最终结果并不是这次探究活动最有价值的东西,而是让学生在过程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英语问题,在合作中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探究的过程,尤其是认真分析的态度,这将使他们受益颇多(T3)。
这也就是说,对于一节好的英语课,教师不应将所有的知识点、方法都讲得非常透彻,代替学生思考,剥夺学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于一节“好课”而言,留下适当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T25)。
(四)教学内容问题化
本研究发现,每一节英语“好课”上,教师都能持续关注学生英语思维的发展。教会学生用英语思维、理性地看待问题是多数教师衡量一节课好坏的关键之一。如T8强调:你讲这些知识点,学生能否很快记住,渗透哪些英语思维进去,如果一节课一个英语思维方法也不渗透,甚至就题讲题,这就不是好课。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如T28所说:对于一堂好的英语课,你要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思维的参与度,不是把过程答案直接讲出来,而是说思维方面,你要让学生的思维参与进去。你是否在思维参与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启发学生,让学生有这种思考的方向、深度、广度,这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比较重要的方面(T19)。
T13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第三单元Reading Dying to Be Thin(王守仁、何锋,2010)的备课时发现,有很多不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因此在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最后阶段,她特别设计了质疑环节:
课文:Looking good is important to women, isn’t it?
师:Don’t you think looking good is both important to men and women?
生:Yes. It is important to whoever pays attention to figure and appearance, not just women.
学生的回答令人满意,T13马上让学生两人一组就课文内容进行质疑。以下为部分实录:
1. 课文:Most young women want a slim figure these days, especially here in Canada.
学生1:In fact, people from every country want a slim figure. It’s better to say “Most young Canadian women want a slim figure these days, like people from any other country?”
2. 课文:I’m taking weight-loss pills called Fat-Less, which are quite popular among young women here. They contain a harmful chemical that caused my liver to fail.
学生2:Since Fat-less is quite popular among young women here, many people who have taken this kind of medicine must have fallen seriously ill. Why did the writer still take the medicine?
在这里,T13鼓励学生积极发现疑点,有了疑惑大胆提出,与同学共同讨论、探究、查证,也可寻找资料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具备了质疑精神的学生,从阅读中既能吸收性又能批判性地学习知识,把自己对文本的思考逐步引向深入和创新(李迎新,2011)。
如T2强调的,对于一节好的英语课,教师不仅要有让学生思维参与的意识,同时还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启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以为,英语课堂要实现提问方式多样化。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本身就是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思维互动的过程。
(五)作业设计生活化
只要我们稍加留意,不难发现英语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电视、电话、广告牌、网络、日用品说明、药品说明等处处可以看到英语。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更真实的使用机会,教师应树立大课堂观,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有趣味性的、精彩的课外作业,减少没有创造性的、重复性的抄写,使生活化的英语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实现“学以致用”,促进英语生活化的再扩展。
例如:T2设计了“我用英语看世界”的英语作业,它有“佳片有约”、“体育新闻”、“今日世界”等多种形式,这种作业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助于其英语水平的提高。以“今日世界”为例,针对高中生在做英语阅读题时比较担心新闻报道类题材的现象,T18为全班订阅了某报刊,并要求每天的值日生选择每日必读的时事报道,就文章提出三个问题,并找出一个单词作词义猜测题。这样,学生就变成了命题的小教师,他们会抓住机会,好好地“为难”一下其他同学。如2013年11月中旬印尼遭遇台风“海燕”的袭击,第二天的值日生就用刚学的strike一词报道:A terrible typhoon struck the Philippines on Nov. 11. 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时事热点,也能促进他们对新闻报道题材更加熟悉,并逐步掌握做这类阅读题的方法。
这些生活化的作业,学生特别感兴趣,因而全身心投入,或查阅资料、或设计策划、或请教他人,乐此不疲(T18)。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又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吸引力,也使英语与生活真正融为一体。每次批阅作业后,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评价,即使是口头表扬、一个微笑,都会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这样不但使英语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且能使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六)关注个体差异化
还有教师强调对于一节好的英语课,教师要能照顾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其中有23名教师提到,在英语“好课”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可接受的程度,并且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做到有层次、有梯度地处理和呈现教学内容。如T10提到:
对于一般的班级来说,学生水平是参差不齐的,那么好的学生要照顾,一节课上有一两道问题可以深一点,就是说这些学生能够得到好的发展。但是对于另外一些学生,需要设计稍微浅显的问题,因为深了,他们不感兴趣,那么必定是失败的一堂课。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对于一节“好课”,教师要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保证知识结构的合理化,从而做到由浅入深地开展教学,在知识的呈现上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和梯度。如T15提到的:通过一些环节的设置,能够让学生通过了解然后逐步地深入到问题的核心部分,带动其一起进行思考。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善于利用学生英语能力上的差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做到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T20)。
四、结语
好课要以学生为本位,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场,不是教师的表演场。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现有能力,一定要把学生该怎样得到知识的能力训练出来。在教学中,学生的根本利益就是发展。教师要做的,不在于教,而是在于鼓励学和帮助学。这28名高中英语教师在衡量一堂好的英语课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有:关注具体的课时目标的设定,注重英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注重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语言知识间的联系;注重教学内容生活化和教学活动主体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本研究发现了一些与以往研究不一致的地方,如先前研究中一线教师比较关注“严谨的英语课堂教学结构、教师知识的储备、课堂中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运用和课堂调控、重难点的把握、完成既定教学任务或者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等”都没有成为一线教师评价“好课”时强调的重点。研究表明:一线英语教师比较倾向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主动参与、学生对英语的体验、课堂中英语特色和本质的体现、英语思维和解题能力的培养,认可好的英语教学其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和英语实践能力。总的来说,英语教师所认为的“好课”的构成要素可以概括为:“目标明确且达成度高” “学生主体为中心” “英语实践能力生活化”。
注:本文是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两线三段五环节”高中英语教学基本模式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AFLE0412020)、江苏省教学研究课题第十期立项课题(“两线三段五环节”高中英语教学基本模式实践研究)和淮安市“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2012/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http://409127729.blog.163.com/blog/static/20991225201022582752843/2014-02-28.
[2] 李迎新. 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阅读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1(4).
[3] 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4] 王守仁,何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一(必修)[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a.
[5] 徐家兵. 从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反思初中英语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2).
[6] 俞红珍. 如何设定教学目标[J].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12).
On the Concepts of High-quality Classes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ViewSun Yong Bian Yongcheng
Abstract: What are the criteria of a “good English class”? For a long time, there exist many different opinions. As to the assessment of whether a class is “good lesson”, people are much more likely to follow the experts’ advice, while the staffs are paying little attention to the teachers’ evaluation. The authors conducted research on what the teachers think about good less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teachers think that as a good lesson, it should have clear and specific teaching objectives, offer real-life like situations, emphasize the students’ subjective initiative so as to adjust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Key words: teaching strategy; teaching objective; individual difference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4年第3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