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一片燕子低飞(小暑温风至蟋蟀居宇)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按照公历计算,一般在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即为小暑,此时的天气已经十分炎热,但尚未到达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小暑节气的到来,意味着一年中最高温、高热、高湿的暑天即将到来。
此时到处是绿树浓荫,很多地区平均气温已过30度,时有热浪袭人之感,暴雨也时常在此节气光顾大部分地区。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开始,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是为温风至,用现代的语言应该是热风至了。《诗经·七月》中描述蟋蟀的诗句有“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其中所说的八月是夏历的六月,正是小暑节气的时候,地表温度很高,蟋蟀由于地面的闷热,开始躲到庭院的墙角下或树阴处避暑乘凉了。
随着天气变热,鹰等猛禽哺育出的幼鸟开始飞出巢穴,开始捕食了。
总之,小暑最突出的主题便是:热。关于小暑的热,自古说法不少:“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大暑,上蒸下煮”……我国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七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最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但在西北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小暑前后,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华南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但在华南东部,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
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小暑过后,全年最热的三伏就到了。“伏”是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又是阴起阳降的时候。《汉书·郊祀志注》中说:“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夏至这天白昼长,太阳角度最高,但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夏至后日照时间一天比一天少了,气温却一天比一天持续升高,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的时候开始入伏,这段时间叫数伏天。伏天是全年最热的日子也是雨水集中时段。入伏以后,暴雨易形成洪水,称为“伏汛”,所以农谚说:“小暑大暑淹死老鼠”。
但随着全球气候暖化日益严重和极端天气的增加,从《1971~2000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来看,除青海、甘肃、山西、内蒙、安徽的大部分地区,七月的极端最高气温相对多数出现在大暑外,大多数省份的极端最高气温都出现在小暑期间。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七月的平均气温比八月要高,七月是全年之中的最热月,处在七月之中的小暑实际上很热。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节气,在民间有很多关于小暑的习俗。
农事方面,民间有小暑时节“食新”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小暑时节,北方的小麦、南方的稻子,都已收割完毕。人们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饭祭祀谷神,谓之“六六福”。北方人还会将最新鲜的面粉蒸成馒头吃食和献给祖先,还有在这天用新米做粥喝。
古代食物匮乏,温饱不易,所以对于粮食的收获十分看重。据说“吃新”乃“吃辛”,自宋朝末年时起,在南方就出现了在每年小暑过后早稻成熟开镰食新的习俗。人们在自己吃第一口新米饭之前,把新米做成干饭,酿成新酒,备上肉蛋和新上市的苦瓜、丝瓜、茄子,有种忆苦思甜的味道。
在饮食方面,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俗语,即小暑宜吃黄鳝。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夏鳝鱼最为滋补味美。夏季往往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缓解期,而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根据冬病夏补的说法,黄鳝蛋白质含量较高,铁的含量比鲤鱼黄鱼高一倍以上,并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黄鳝还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浓度,防治动脉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的作用。
在生活方面,有“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的习俗,即在小暑时节,南北各地都流行晒物。因为江淮流域的梅雨季即将结束,而华北、东北等地区则开始进入多雨季节,趁着小暑前后晴天多、气温高,就要赶快将书籍经卷和久不曾穿的衣服拿到太阳底下烘晒,以除螨、祛霉味,还能防止书籍受潮、生蠹虫。
而由此衍生出的“曝书”习俗,在我国则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穆天子传》中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到汉唐时,曝书逐渐形成制度。北宋更形成了独特的馆阁翰院文人的曝书集会,文人士大夫相互参观,品鉴学习。
除了准备开启炎夏“桑拿模式”,我们也不妨学习和实践古人多年智慧留下的节气习俗,过一个好夏天。
-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与我们联系。
- 相关杂志推荐
【2019年1月期刊《阳江专辑》】https://m.tb.cn/h.eTJltBV 点击链接,再选择浏览器咑閞;或復·制这段描述¥R51TYTXgIsJ¥后到淘♂寳♀
复制链接,再选择浏览器打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