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彻也射杀安倍过程(山上彻也枪杀安倍后)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遇袭身亡后,围绕袭击者山上彻也,在日本国内出现一个焦点话题,那就是“无敌的人”。所谓“无敌的人”是日本媒体人西村博之2008年提出的,是指因为已经失去了一切所以无可失去,进而无所牵挂、无所顾忌的人。他们可能为所欲为,包括报复让他不满的社会。近年来,因为经济低迷、弱势群体不受重视以及一些个人因素,日本由“无敌的人”实施的犯罪不断增多。在山上袭击安倍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表示,这是“对民主的挑战”,不过东京大学教授宇野重规则认为,与其说这是对民主的挑战,不如说是民主的失败。
这个群体通过杀害别人而“自杀”
“太累了”,这是山上彻也今年4月第一次辞职时提出的理由。他最终于5月15日离职,之后通过一家劳务公司找到自己人生中最后一份工作——用叉车搬运货物。这份工作山上也只干了不到两个月,之后便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安倍遇袭案。
对于“80后”山上来说,“累”可能不只是身体上的疲劳,更是精神上的绝望,而这些都是他最终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据《朝日新闻》等日媒报道,因为父亲死后母亲沉迷于统一教,山上家十分贫困,这导致原本就读于精英高中、成绩优秀的山上并没有上大学,而是上了一所技校。资助他读书的叔叔表示,如果不是因为穷困潦倒,山上会选择一条不同的职业道路。
毕业后的山上曾在海上自卫队服役2年9个月,直到2005年。之后,他一直做临时工。为改变命运,山上也曾在工作之余考取房地产交易专家和金融规划师资格证,然而这并未改善他的经济状况。在袭击案发生后,警方发现,山上在一间6个榻榻米大的房子住了十多年,房租约为每月3.5万日元(1元人民币约合20日元)。山上的前同事表示,这名中年人平时很安静,很少与人交往。
山上也曾希望通过自我牺牲,改善哥哥和妹妹的生活。他的叔叔表示,在自卫队服役时,20岁出头的山上曾在买了一份人寿保险之后自杀,希望他的兄妹能从保险赔偿中获益。不过山上并未“如愿”。经济状况不佳、没有结婚、几乎没有人际交往、哥哥2015年又因自杀去世,这些都让山上对生活绝望,而他将自己对生活的怨气转移到了和统一教关系密切的安倍身上。消息人士透露,山上对警方表示:“我没钱了,认为自己会在7月死去,因此决定在那之前攻击安倍。”安倍遇袭后,多家日本媒体对安倍之死与“无敌的人”的关系进行探讨。有日媒直言,安倍死于“无敌的人”之手。
“在这个社会活着很痛苦,死了比较轻松”,在安倍遇刺后,“无敌的人”这一概念的提出者西村博之在网上发文,对日本的自杀和滥杀无辜案进行分析。他认为,除了每年大约2万的自杀者之外,日本还存在一个群体,即通过杀害别人而“自杀”的人。毕业于大阪大学医学系的精神科医生片田珠美在网上发文,认为此类犯罪属于“扩大性自杀”,即因为对人生感到绝望而产生自杀念头的人,出于“不想一个人去死”“自杀很可怕”等理由,强行拉上其他人一起死的行为。西村认为,这类人因为不惧怕死亡或其他刑罚,因此也不在乎其犯罪行为给其他人带来的影响。“今日日本”网站17日报道称,在袭击安倍之前,山上曾给统一教的一名批评者寄了一封信。在信中,山上表示自己已经花时间获取枪支,不再关心“安倍之死的政治意义和后果”。山上的想法符合“无敌的人”的典型思维。
日本“无敌的人”类似于欧美国家的“独狼”。相较于欧美,日本“独狼式”犯罪并不多见。即便如此,最近10年,此类案件也以一到两年1次的频率发生。今年1月发生在东京大学考场外的持刀伤人案、2021年的小田急线电车袭击案和大阪诊所纵火案、2019年的京都动画纵火案和川崎小学生被刺案、2018年的东海道新干线持刀行凶案、2016年的神奈川福利院杀人案,以及2008年的秋叶原血案等等,都是由“独狼”发起的袭击。7月26日,秋叶原血案制造者加藤智大被执行死刑。
《日本经济新闻》称,与上世纪70年代极端组织发动的恐怖袭击以及1995年奥姆真理教发动的沙林毒气袭击不同,“独狼式”袭击都是由个人出于自己的动机和怨恨而发动的。根据《日刊SPA》对此类袭击者的人物画像分析,“无敌的人”或“独狼”接近日本法务省描述的滥杀无辜案犯罪者。统计数据显示,77%的此类袭击者月收入在10万日元以下或没有收入。在52名此类人中,仅有两人结婚。这类袭击者很多都没有朋友。
据澳大利亚媒体报道,日本官方记录的谋杀案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在稳步减少。不过日本“news-postseven”新闻网等媒体和分析人士认为,由“无敌的人”实施的犯罪在不断增加。日本警察厅2021年的调查显示,认为最近10年日本治安“变差”以及“总的来说变差”的受访者占全部受访者的64%。日本民众对犯罪的恐惧也在增长,认为暴力犯罪正在上升。
“非正式工人阶级”占劳动力的40%
“是家庭不幸让山上变成‘无敌的人’。”日本网友福永裕纪这样写道。不过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综合战略研究室副主任卢昊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除个人因素外,日本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社会内部矛盾增加,以及包括国民文化在内的一些因素,是导致“无敌的人”产生的重要原因。
对此前滥杀无辜案作案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他们中很多人都属于“就业冰河期一代”。这些人目前40岁上下,在毕业后参加工作时恰好遇到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彭博社称,在日本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为削减成本和保护年龄较大员工,日企采取临时合同制度并由此产生一个新的非正式工人阶级,他们如今占日本总劳力的40%左右。相较于正式员工,这种“合同工”获得的工资以及福利更少。有人认为,临时合同制是“致贫利器”。
《日本经济新闻》称,在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失去的10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失去的20年乃至30年。经合组织去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近30年时间里,日本平均工资仅增长4.4%。据《日刊体育》分析,日本的相对贫困率从1985年的12%上升到2018年的15.4%,也就是说日本大约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相对贫困”。日本将相对贫困线定在年收入127万日元,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低于这个数字,即为相对贫困。
贫困并不一定会催生“无敌的人”,但“无敌的人”几乎都是穷困潦倒的人,特别是在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一些人不管怎么努力却难以得到回报、觉得自己已经被社会抛弃的时候。“安倍经济学”恰恰导致日本财富更加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据路透社2021年报道,日本政府数据及调查显示,从2012年到2020年,日本员工名义工资仅增长1.2%。从2014年到2019年,日本家庭的平均财富下降3.5%,但最富有的10%的人的财富却在增加。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日本社会内部矛盾显著增加,而这是“无敌的人”出现的经济和社会背景。
孤立无援、得不到倾听和帮助,也是“无敌的人”增加的原因。日本经济再生担当大臣山际大志郎7月3日在参议院选举的造势活动中表示,在野党提出的任何事,日本政府“绝不会听”。有观点认为,这一表态恰恰说明了在日本,少数群体的声音很难被听到和重视。西村博之在其近期文章中举例称,日本保安、警察以及很多民众对无家可归者的漠视态度向弱势群体发出这样的信号,即“(你们)去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随随便便地死去吧”。西村认为,如果社会不断发出这样的信号,认为自己被排斥的边缘人士和弱势群体自然不会觉得自己“必须要遵守社会秩序”。
孤僻、没有社交,也推动了日本滥杀无辜案不断增加。据彭博社报道,因为就业前景有限,许多日本人被迫单身,也没有孩子。日本2015年的人口普查显示,有340万40岁到50岁的人还没有结婚,和父母住在一起。很多人还因为自卑等原因,成为“蛰居族”,既不工作也不社交,过着自我封闭的生活。日本政府2019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约有61.3万名中年“蛰居族”。有分析人士表示,很多“无敌的人”朋友少,可以倾诉的对象也很少,因此在一些问题上容易钻“牛角尖”,进而走极端。
“这是生存权问题”
在安倍遇袭身亡后,一些日本网民表示,暴力是不对的,应该用言论来解决问题。西村博之认为这是“漂亮话”,谁想说就说,但是社会不会因此改变,问题也不会因此解决,“这不是言论问题,而是生存权问题”。
因为案发前很少有危险信号出现,因此由“无敌的人”实施的犯罪事前很难被发现。又因为这类人不惧怕被捕或坐牢,因此相关犯罪很难通过法律震慑来杜绝。
对于如何才能对此类案件釜底抽薪,西村表示,用“只是不够努力”来逼迫弱者的这一风气最好能消失,因为这种做法容易迫使弱者进行报复。他表示,为减少“无敌的人”,日本政府应在提高民众生活水平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向他们提供“基本收入”,不管他们有没有工作,按月发放一定的资金,让民众至少不再无家可归,确保他们的吃和住。此外,西村提出,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工作之外的接触,让大家参加一些社区活动,以此保障民众不会思想偏激。
日本ITmedia网站撰稿人古田拓也表示,要将“无敌的人”变回普通人以及不让普通人“无敌化”,政府需要完善社会安全保障网络,采取措施让“无敌的人”即使犯错也有回头路能走,让已经成为“无敌的人”及其“预备军们”有值得重视的东西,提高他们的犯罪成本。精神科医生片田珠美则认为,企业缩小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加强对员工求职的支援等,有助于减少“无敌的人”。
尽快发现“无敌的人”计划作案的信号,是预防相关犯罪的手段之一。据日媒报道,警方发现此类犯罪的信号包括在网上发布的威胁信息,或者有人对自制武器兴趣增加等。山上在袭击安倍前,就曾在其推特上表达不满,也曾在他寄出的信中表露要暗杀安倍的想法。
【环球时报驻日本特约记者 许可 环球时报记者 范凌志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文玉 严杨】
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