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乡村的记忆一直是淳朴的记忆(一个东北最北青年关于家乡的反思)
人靠知识改变命运,家乡亦是如此,于是需要更多人才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我想这是《我和我的家乡》所要表达的主题。
《家乡》五个故事中每一部分都包含了一个共同的内容,就是农村与城市的强烈冲突。尽管我们在努力的缩小着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差距越拉越大。
我所在的家乡地处祖国边陲,东北最北黑龙江,依靠传统的农业与资源生存,尽管我们在努力完成转型升级,但是经济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对年轻人而言,"逃离"就是这里的主题,学业、就业、再就业无不以外地发展为首选,传统公务员与国有企业中是就业中的王牌,如今也面临着选人用人难题。整个东北人在逐年流失,黑龙江最为严重。
一、资源枯竭以后"小富即安"传统思想对家乡人的理念塑形已久。
依靠着煤矿、石油等资源,我们吹响了发展的号角,享受了售卖资源的粗暴型经济发展红利。遗憾的是,未能把本土企业做大做强,一边望着隔壁内蒙的两个千亿级别牛奶公司,一边将大量财富转战南北投资打造"黑龙江省三亚市"神话。
依靠资源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随着国家对资源的限制开采以及生态保护要求的提升,省内资源型城市经济形势断崖式下跌。
传统农业水稻、玉米、大豆的种植还是依赖着广大农民躬耕垄亩,粮食价格的稳定给农民带来的收益并不乐观,倒是养肥了无数的粮食二道贩子。
对土生土长的农民而言,林地的效益不及种植来的实在,于是也会出现毁林开荒,被用来种植人参等经济作物,但是造成的大面积乱砍滥伐损失无法估量。
国家有很好的农民补贴政策,农机具补贴、经济作物补贴、泥草房改造以及家电下乡等政策,没等进入农民的口袋,就已经经历了好几轮盘剥。
部分官商勾结消耗了国家福利,农民们依然脸朝黑土背朝天。
同时,农村工作是很苦的,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世界都很贫乏。大学生村官和扶贫第一书记的真实生存状态是真的苦,与农民打交道,向上级交报表,各种琐碎的事会将一个人的精力消磨殆尽,即使抱着建设家乡的美好愿景,但实现起来困难重重。
二、"孔雀"、"麻雀"东南飞
家乡农村的年轻人,很少留在家里种地。但凡有点手艺,都会往县城奔。甭说"孔雀东南飞"、"麻雀"成群结队,连狍子都想插上翅膀越过山海关。
近年来,当全国各大城市上演抢人大战之时,更是加剧了东北三省的人口流失,黑龙江更是以年均10万 的速度领跑,老龄化比全国平均的老龄化速度更快。
越来越清晰的感受到贫富不均和阶级固化,于是更多的人愿意相信通往更高阶层的途径只有一个——教育,清醒了的年轻人正在努力为自己的孩子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
家乡的教育资源在全国来说并不落后,高校规模和实力并不弱。东南沿海用工荒了,可以有人工智能来代替,甚至一些机器人的设计就来自哈尔滨。只是家乡的985、211高校培养的人才流出规模较大。
哈工大是黑龙江教育界最耀眼的明珠,为国家培养出大批量高科技优秀人才,然而历年毕业生在本省的留守率约10%,大部分被华为、中兴、ABB等大型高科技公司收割。
通过教育资源提升人才素质是根本,但让人才留下来才是重中之重。区域发展瓶颈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家乡还是缺乏让人才一展才华的沃土,我们面临的是一种恶性循环。
尽管家乡人口政策正在放开,边境地区已经开放三胎政策,但是家乡发展的"更年期"已然等不及新一代的"青春期",发展活力基本被冻结。
人才流失导致的经济活力丧失是不可逆的。
三、东北文艺复兴?东北受制于老工业基地计划经济时代遗留问题,体制成了发展市场经济的最大壁垒。
以文艺复兴带动经济发展的设想,或许是一条可以尝试的道。为啥文艺可以先复兴?因为文艺是市场化,毫无保护的商业运作,"你行你上,不行就没人搭理你"的节奏。当文艺融入互联网,发不发展,市场说了算。
关于东北的文化符号,不得不提赵本山老师,以及他的乡村爱情故事与民间艺术团,可以说东北文化输出最为成功的案例。
曾几何时,B站大碴子味儿的鬼畜作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马大帅、范德彪更是在荧屏火爆之后又迎来了互联网的广泛推广。
《马大帅》主题曲这样唱:"人生他也是这么怪,命运常把玩笑开,想要得的得不到,没想得的那个它还来了。活着就要愉愉快快吧,憋了巴屈划不来,有钱没钱实实在在吧,无忧无虑哎欢乐开怀。"
所以开心是东北文化的主流,幽默是东北人的天然细胞。普通话的推广可以说成全了东北方言的开口脆属性。
中国喜剧行业的发展,可以说东北籍演员占据半壁江山。从老一辈喜剧艺术家范伟、高秀敏、黄宏、巩汉林、潘长江等,到现如今沈腾、马丽领衔的开心麻花、笑果文化中的王建国一众、四平青年等团队,大鹏、乔杉、张小斐、许君聪、贾冰等青年演员以及现象级网红李雪琴等等一众,无不将东北人的幽默发挥到淋漓尽致。
同时,东北人也将自身的有趣贯穿到音乐创作中。宝石老舅带着他的《野狼disco》成功登顶春晚;二手玫瑰继续着他的二人转摇滚艺术;高进、姜鹏、王冕等一众创作的音乐也在各大音乐榜单留下最浓重的一笔。
文艺所谓的复兴,是一种解放思想后的全新认知,东北文艺复兴就是要把东北文化脱离二人转的单一印象,将多元化的文艺作品推向市场。东北文艺,像是一种生猛的力量,在短视频、直播领域横冲直撞着扑了上来,有趣的创作者为大众带来更多轻松诙谐的喜剧桥段。
当然也盼望着"新东北作家群"的诞生,以双雪涛、贾行家、班宇等一众东北青年作家之力,一边记录东北的变迁,一边见证这个时代。多一点《hello树先生》、《钢的琴》这样的影片,少一点破马张飞似的低俗喜剧。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们的大众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这也就给了东北人以机会,尝试能否从文化领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金山银山。
东北有一句话,叫"生死看淡,不服就干"。希望东北文化像春草一样春风吹又生,大家永远对它喜闻乐见。
家乡是寒冷的、贫穷的、落后的,大多数人是焦虑的、麻木的、又极其乐观的。
黑土地是我的的出身,无论我是否认同这个地标,我的身上时刻带着这个乡土印记,即使是有太多的不满和批判,我还是希望我的家乡越来越好,这是源自骨子最深处的情感。
现实常常让我感到无力,但我知道,建设家乡我得"支棱起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