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转角遇见爱(捡豆粒拾麦穗儿)

青未了转角遇见爱(捡豆粒拾麦穗儿)(1)

捡豆粒拾麦穗儿

文/于荣华

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六十年代未的人,大都经历过惜粮如金的岁月,时至今日五十多年已过,我记忆深刻,刻骨铭心。

记忆深刻是源于对饥饿温饱有着深深的体验,那种前心贴着后背的,火烧火燎的饥饿感,是那个年代的人都尝过的滋味,所以自己有了家后平常过日子,从不浪费一粥一饭,衣着装束朴素干净即可,对浪費粮食十分心疼,我宁可吃在肚里撑一点也不倒掉,每每看到餐桌上的浪费,就会自然想起唐朝诗人李绅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至今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悯农诗句,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得到,那是怎样一种辛苦呢?我敢说我体会颇深,我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岂知是幸苦啊!用娘的话说那是“马虎口里夺粮食,不紧点抓挠,挨饿的时侯你吃啥么,希汤也喝不上,晴着挨饿吧”。

現在的学生享受的是寒、署假,为的是避曙、趋寒,而我们那年代学生是放麦假、秋假,为的是帮助家里抢收粮食,而且是颗粒归仓。

俗语云;稻黄一夜,麦熟一晌,即;今天看着不能割,一夜之间就熟透了,不割就炸地里掉粒。麦子上午还不行,经一晌就熟透了,得凭经验判断,割着这块地,那块地又熟了,得紧割紧收,学生也参与其中,捆、拾、装车、拉碌碡压麦场。

尤其是过麦收时,男女老少齐上阵,还保不齐有欠收时,有的年月看似丰产不一定丰收,有些外在的因素瞬間就毁于一旦,比如燃起火灾,大风大雨,刮起旋风,这些人为不可抗拒的灾亊,碰上一个就成灾年,本就不宽余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古语云;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环环相扣,小心翼翼才能填饱肚子,是很有道理的。

青未了转角遇见爱(捡豆粒拾麦穗儿)(2)

麦收过完了,娘安排我们再到地里踅摸着拾麦穗儿,田间地头有拉下的麦穗头,地垅沟里拉下的,路边上掉草窝的,孩子们拾得就归个人家了,娘在屋顶上晒晒砸砸,到碾上碾成面粉,蒸几个大白面馍馍,吃着从嘴香到脚后跟,身上每个细胞都兴奋着,连肚里的蛔虫也跟着沾光了。

秋收期间更是惊心动魄,晒瓜干需三天完全晒干,半夜下雨整个村都鬼哭狼嗥,大人小孩齐奔自家的瓜干地,不能去的小孩就在家哭,半干的也抢回来,否则,明年开春挨餓是一定的,碰上连阴天,瓜干长了毛、发黑了也得吃,不吃准挨饿,娘说的马虎嘴里夺粮食一点也不假。

秋收过后,拿着小厥头,便与娘到地里蜇摸着拾地瓜根,地瓜头,晒瓜干落下的边边角角,凡是能吃的都拾到篮子里,能吃的吃,不能吃的喂猪,总比啥也没有饿肚子强啊!娘唠叨着、念叨着、催巴着,見粮食就往家拾,实际是饿怕了。

豆子地里收割后,有炸口的豆粒落在地里,不知多少人捡了多少遍,每次仔细捡就有收获,尤其是晚上下过雨以后,豆粒发胀钻出在地面上,就明显的看着了,能检大半斤呐,娘抓一把用它与瓜干搿碎做玉米面糊豆,抓一把青菜放上,大盐粒放一把,一搅和那是真太好喝了呀!可与現今的名吃甜沬相媲美。

时隔五十多年,那永不忘的味道,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渐行渐远的释然,无形的纯净虽有些苦涩,在衣食无缺的今天,却依然温暖,回眸着深深浅浅的脚印,一些 瞬间的感动,被深深地诉述在笔端,把许多温馨而又美好画面,脑海的记忆又重新追索到今天,而且怀念依然。

壹点号 一路芬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