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图表多怎么进行写作(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如何正确衔接)
不同作者的素质、认知、理解和看法等存在一定差异,期刊来稿的表述格式不可能完全一致。从文学角度来看,保留各个作者不同的写作风格和表达习惯,能够使期刊看起来形式多样,不会那么呆板;但是从学术论文和期刊规范化角度来看,却要求表达格式统一规范。因此,国家对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或编写规则、期刊的编排规范等制定了统一标准,编辑出版人员需要根据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对稿件进行审订和修改。
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稿件中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式不拘一格,而现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均未对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式进行任何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是否需要对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式进行规范化编辑加工?如果需要,那么依据又是什么?
纵观现有文献资料,只有涉及表格和插图的设计制作[1]、编辑加工[2]、编排规范[3]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见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衔接方式方面的报道。鉴于此,本文以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式为例进行探讨,以期为广大编辑出版人员、论文作者和标准制定者提供参考。
1、来稿中常见的表述方式
在期刊来稿中,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式多种多样,可归纳以下几种类型。
1.1 在句子末尾
(1) 不加括号。时常可见在句子末尾处以不加括号的方式来表述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关系,表达方式如:
1) 如表1所示、如图1所示;
2) 见表1所示、见图1所示;
3) 如表1、如图1;
4) 见表1、见图1;
5) 详见表1、详见图1;
6) 详见表1所示、详见图1所示。
(2) 加括号。时常可见在句子末尾处以加括号的方式来表述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关系,表达方式如:
1) (如表1所示)、(如图1所示);
2) (见表1所示)、(见图1所示);3)(如表1)、(如图1);
4)(见表1)、(见图1);
5) (详见表1)、(详见图1);
6) (详见表1所示)、(详见图1所示);
7)(表1)、(图1)。
1.2 在句子中间
时常可见在句子中间以加括号的方式来表述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关系,表达方式如:
1) (如表1所示)、(如图1所示);
2) (见表1所示)、(见图1所示);
3)(如表1)、(如图1);
4)(见表1)、(见图1);
5)(详见表1)、(详见图1);
6)(详见表1所示)、(详见图1所示);
7)(表1)、(图1)。
1.3 在句子开头
时常可见在句子开头处以不加括号的方式来表述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关系,表达方式如:
1) 如表1所示是(或为、系等)、如图1所示是(或为、系等);
2) 表1所示的是(或为、系等)、图1所示是(或为、系等);
3) 如表1是(或为、系等)、如图1是(或为、系等);
4) 表1是(或为、系等)、图1是(或为、系等);
5) 从表1可以看出、从图1可以看出;
6) 根据表1所示的、根据图1所示的;
7) 根据表1提供的、根据图1提供的。
1.4 在句子末尾出现、在下句开头重复
时常可见在句子末尾出现、在下句开头以重复的方式来表述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关系,其表达方式如:
1) “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2) “见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见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3)“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
4)“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
5)“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详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
6)“详见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详见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7)“(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8)“(见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见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9)“(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
10)“(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
11)“(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详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
12)“(详见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详见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
13)“(表1)。从表1可以看出”、“(图1)。从图1可以看出”。
2、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相关规定
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式如此之多,到底哪种表述方式更科学、更规范?这就首先需要了解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相关规范中对文中插图、表格制作以及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式都有哪些规定。
通过查阅国家标准GB 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4]、GB/T 7713.3—2009《科技报告编写规则》[5]、GB/T 7713.1—2006《学位论文编写规则》[6]、行业标准LY/T 2019—2012《林业科技期刊编排规范》[7]、《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8]、《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9]对文章图表所做的规定发现,其仅对正文中图表的设计、内容、序号、题名、说明及其编排位置等进行了规定,未对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式进行规定。此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10]也未对文中的插图、表格提出任何规定。
3、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衔接方式的思考
期刊来稿中,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式多种多样。在编辑加工稿件时,自然而然就会遇到一个问题:是否需要对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式进行规范化处理?要以哪种形式为准进行处理?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格式可供参考,只能凭编辑人员自己的认知来处理这个问题,所以在已发表文献中,还不时可见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式多种多样。为了使科学技术文献的表达格式能够达到简洁、科学、规范、统一,有必要对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式进行探讨。
3.1 使用“如”比使用“见”更贴切
综观“见”的意思,在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衔接方式中的“见”,其意思最可能的是“(文字、数据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这样,表达方式“见表(或图)×”、“详见表(或图)×”、“见表(或图)×所示”、“详见表(或图)×所示”即为“可参考表(或图)×”、“详细可参考表(或图)×”、“可参考表(或图)×所示”、“详细可参考表(或图)×所示”。即,相关的文字、数据等制作成图表,可以参考某图表。如果确实想用“见”,也必须删去后面的“所示”,只能用“见表(或图)×”。
综观“如”的意思,在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衔接方式中的“如”,其意思最可能的是“像、相似、同什么一样”。这样,表达方式“如表(或图)×”、“详如表(或图)×”、“如表(或图)×所示”、“详如表(或图)×所示”即为“同表(或图)×一样”、“详同表(或图)×一样”、“同表(或图)×所示一样”、“详细同表(或图)×所示一样”。即,试验设计、测定数据、计算结果等具体的详细情况,就像某图表那样。
不管是反映试验研究的设计或结构的图表,还是反映调查测定统计的数据结果或动态结构的图表,都应该是学术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仅供参考的内容。所以,使用“如”比使用“见”更贴切。
3.2 加上“详”字犹如画蛇添足
在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衔接方式中“详见”或“详如”中“详”的释义为“详细”。比如研究方法的文字叙述,没有给出正交试验设计中各种肥料施用量、间伐强度的具体数值,只交待是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而3种不同肥料施用量、3种不同间伐强度的具体设计值被列在表格中,所以文字叙述为“为了研究肥料施用量、间伐强度及其交互作用而采用正交表进行试验设计,小区随机排列,3次重复,试验设计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如果加上“详”字(试验设计的具体情况详如表×所示),让人感觉很别扭,所以这个“详”字就是多余的,加上它犹如画蛇添足。
3.3 括号内加“如”“见”“所示”实为多此一举
科学论文写作应该是结构科学、措辞准确、表达精炼,所以,在用简单、精炼的措辞结构就能够表述清楚的情况下完全没有必要用多词汇的复杂结构。例如,“多因素交互作用方差分析结果(表×)表明:”或“多因素交互作用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量间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施用复合肥1.50 kg/株与不施肥对照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方差分析结果全部列在表格中,文字叙述中没有重复表达方差分析的具体数值。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使用“(如表×)”或“(见表×)”,还是使用“(如表×所示)”或“(见表×所示)”,都不如使用“(表×)”精炼简洁。
3.4 使用“从图(或表)×中可以看出”造成本末倒置
“从图(或表)×中可以看出”是对图(或表)进行详细解释的表达方式,适用于工业设计、工程设计等图(或表)补充说明的表达。学术论文是记录以科学数据、文献资料等为论据对论点进行论证的过程。学术论文的论证过程与设计图表的解释说明,表达方式最显著的差异在于:学术论文需要用图(或表)等作为论据来证明某观点正确,图(或表)虽然是论证的重要论据材料,也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依然不是论文最核心的内容,仅是论证的论据,不能把图(或表)作为某段落的核心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可见,采用“从图(或表)×中可以看出,”的表达方式,就是把图(或表)作为某段落的核心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这样就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了。
“从图(或表)×中可以看出”确实是专家学者在进行学术报告时表达能够证明某观点正确的主要证据来源常用口头语,因为在进行口述报告时不能把书面语中的(图×或表×)念成“括号、表×或图×、反括号”,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听众的注意力及时地引导到相关的图(或表)上去。而期刊来稿必须完全使用书面语来表达,也不宜使用口头语来表达。
类似的表达方式还有“图(或表)×表明”、“图(或表)×说明”、“从图(或表)×看出”等。
4、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衔接方式的建议
基于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衔接方式的讨论结果,提出以下2个建议。
4.1 在完整句子中使用“(图×)或(表×)”
依据简洁、精练、科学、准确原则,建议在完整句子中使用“(图×)或(表×)”。
在文字叙述中首次引用表中数据的句末处使用“(表×)”来表达,在紧接着也引用表中数据的其他句子不再一一标注“(表×)”。例如,不同肥料的Fa=0.005<F0.01=0.555(表×),说明不同肥料对杉木胸径生长的影响具有极显著差异;不同间伐强度的Fb=0.004<F0.05=0.505,说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胸径生长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在文字叙述中首次出现能够体现表格内容处使用“(表×)”来表达,在之后紧接着的叙述中即使引用表中数据,均不再一一标注“(表×)”。例如,方差分析结果(表×)表明:不同肥料的Fa=0.005<F0.01=0.555,说明不同肥料对杉木胸径生长的影响具有极显著差异;不同间伐强度的Fb=0.004<F0.05=0.505,说明不同间伐强度对杉木胸径生长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再如,根据林业局的调查统计资料(表×),农户贷款造林意愿差异极大,具有高中文化的年轻人意愿最为强烈,初中文化年轻人次之,小学文化老年人基本上没有这方面意愿。
在文字叙述中首次出现能够体现插图内容处使用“(图×)”来表达,在之后紧接着的叙述中即使引用图中的变化趋势或特征规律,均不再一一标注“(图×)”。例如,根据中国知网提供的年度引证报告相关数据(图×),近10年来《林业科学》的网络下载量呈现出直线上升发展趋势,被引频次虽然有所波动,但总的还是呈直线上升发展趋势,影响因子逐年稳步提升。
4.2 在不完整句子中使用“如图×所示”或“如表×所示”
具体的详细情况都在图表中,文字叙述没有重复表达表格或插图中的内容,仅简单地点到图或表的名称,而且需要在句末加上“如图×所示”或“如表×所示”句子才能够完整。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如图×所示”或“如表×所示”较为合适。例如,多因素交互作用的正交试验设计如表×所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如表×所示、交互循环作用机制如图×所示、方差分析结果如表×所示。
5、结束语
衔接是文章的有形网络,体现于文章的表层结构上。表达是将思维成果用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表达方式则是由表达目的所决定的使用语言文字的手段。本文以文字叙述与引用图表的衔接方式为例进行探讨,提出在完整句中使用“(表×)”、“(表×)”、“(图×)”、“(图×)”,在不完整句中使用“如表×所示”、“如图×所示”的建议,旨在使科学技术文献的表达方式能够达到简洁、科学、规范、统一,为广大编辑出版人员、论文作者和标准制定者提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