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

新浪文化倾情打造【大国匠人】项目

【大国匠人·手艺物语】 【大国匠人·遇见非遗】

--技艺雕琢时光之影--还原匠人最初模样--

--人与技艺日日相依--传递暖心匠人精神--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1)

第四十七期

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的巅峰技艺

被冠以“织中之圣”的美誉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金山

一生通经断纬

妙手织就千年续章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2)

] 王金山1939年生于江苏苏州,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州缂丝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了缂丝新技法,1977年制作的巨幅金地缂丝毛主席诗词《西江月·井冈山》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3)

] 王金山17岁开始学习缂丝,如今已80岁高龄,60多年从未间断缂丝之路。他见证了当代缂丝从潦倒到中兴,再到式微的历史;缂丝也见证了他的青春年少、年富力强、年华老去。他的人生是与缂丝同步调的,一部“王金山列传”,就是一部中国当代缂丝断代史。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4)

] 1991年他在巴西表演时,给巴西总统夫人介绍了缂丝作品。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5)

] 缂丝是一种用“通经断纬”方法织造的丝织品。所谓“通经”,就是用本色丝线做经线;所谓“断纬”,就是用各种彩色丝线做纬线。经纬线相交,根据纹样的图案变化,通过不断换梭和局部回纬的方法,用不同的彩色丝线轮廓的变化来表现图案。(图为王金山作品《金地牡丹屏风》)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6)

] 缂丝是中国丝绸工艺的巅峰技艺,被誉为“织中之圣”。因为图案精美,工艺极为复杂,得之不易,因而又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7)

] 缂丝的步骤是较为复杂的,在织造开始之前,要先在经线上画出要织造的纹样。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8)

] 缂丝时,要一手拨子,一手梭子,左右手交换织造。缂丝所用丝线颜色丰富,一件缂丝艺术品上要有多少种颜色,就要配多少只装彩线的梭子。梭子和丝线的关系,就如同用梭子为笔画工笔画。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9)

] 缂丝工艺经常要用到一些珍贵的材料,孔雀羽线就是其中的一种。孔雀羽线需要工匠将孔雀羽绒剪成小段,然后把它们一根根和金银丝线捻在一起,同时旋转线陀,让孔雀羽绒和金银丝线均匀地缠绕,所以孔雀羽线呈现金色、翠色,阳光下能够泛出“金翠辉煌,碧彩闪烁”的效果。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10)

] 缂丝时,先将装好彩色纬线的梭子穿过经线,然后用拨子把纬线拨紧。每一件缂丝艺术品都是一梭一拨无数次而来。王金山表示,一件缂丝艺术品,一位技艺非常娴熟的熟练工也得织上数月。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11)

] 在织出花样后,缂丝背面的图案隐藏在线头里,用剪刀剪去线头,背面就会露出与正面一模一样的图案。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12)

] 王金山认为,好的缂丝作品一定要能经得住放大细看。(图为《梅花寒鹊图》,1963年王金山赴北京故宫博物院复制缂丝名作《梅花寒鹊图》,因与原作真假难分,因而得名。)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13)

] 王金山除了缂丝技艺超群外,还写得一手好字。闲来无事时,常以书法自娱。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14)

] 王金山是整个缂丝领域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做缂丝对他来说是一刻都不能放下的。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15)

] 虽然年已八旬,但王金山只要有时间都会在缂丝机前织上一段。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16)

] 王金山的女儿因为机遇问题,没有继承他的缂丝技艺,但在工作之余也在帮助父亲开发符合现代人审美的缂丝产品。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17)

] 王金山收徒弟前都会说一声,做缂丝这行不挣钱,想好了再来,如今他有三个徒弟,最短的也已跟他学艺三年有余。他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经营好自己的大师工作室,带好徒弟,把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

非遗手记

在“苏州工”闻名天下的苏州寻访手艺人,就像在终南山寻访隐世高人。你偶然一回首,就有可能发现舞针弄线的苏绣绣娘;随便走进一条小巷,或许就能发现劈篾糊纸的苏扇扇庄。如果是走在桃花坞大街,那各种隐世的“苏作”就更加丰富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宋锦作坊、苏作家具店、核雕精舍……

在手工业式微的当下,古城苏州就像是侏罗纪公园。保存着其它地方早已灭绝多年的物种。每路过一家丝绸作坊,我就会进门试探情报:“老板,最好的丝织品拿出来看看?”店主一会儿拿出一幅苏绣,一会儿秀出一匹宋锦。看我一再摇头,店主这才来回打量我说:“你莫非要找的是缂丝?你是日本人?”

店主一语中的,我要找的正是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的缂丝。早在南宋时期,缂丝便博得“丝中之圣”的声名。但如今,以“苏州工”闻名的苏州,丝绸业已是苏绣、宋锦之流的天下。真正的“丝中圣者”缂丝手艺人已经不足五百人,而日本人则是苏州缂丝业最大的买主。

王金山和缂丝结缘完全是偶然。“当时还没有非物质文化传人这一说,选择缂丝时,自己还根本不知道缂丝是什么,只是听人说缂丝是文化瑰宝,学好了可以成名、成家,于是就开始头脑发热。”当真的进入这一行后,他才发现缂丝是个慢工细活。

师傅沈金水告诉他,缂丝学艺三年才能基本上手,学艺十年才能织出像样的作品。成名、成家要看自己的悟性,更要看自己的造化。不专心,无恒心的人学不了缂丝;文化素养不高,没有美术功底的人,缂丝上不了档次。

果然,师傅的话很快应验:一年未满,学徒走了一半。而王金山却把自己书画上的美学修养及自己知识分子的特质(初中毕业)体现了在工作中,很快就脱颖而出。正当他准备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缂丝之中时,行业形势发生了转变,主要用来出口的缂丝作品因为政治原因无法出口,这极大打击了缂丝学员们的积极性,留下来的学徒则工纷纷转行,进入了诸如无线电厂、医院这些“有前途”的单位。看到同学们纷纷离去,王金山也开始动摇,但是当他路经缂丝生产室,看着年迈的师傅一个人对着二十几台老旧的缂丝机时,他决定留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由我来做缂丝业的状元吧,哪怕整个行业就只有我一个人。

没有人和他抢这状元的头衔,他却更加用功,就如孤胆英雄般一个人战斗。1963年,故宫博物院展开了宋代缂丝名家沈子蕃代表作《梅鹊图》的复制工程,请求苏州刺绣研究所选派缂丝专家赴京协助。而这一年,王金山已经在缂丝业崭露头角,以宋徽宗画作《柳鸭芦雁图》为粉本的同名缂丝作品夺得了苏州市工艺美术优秀创作二等奖,于是年仅23岁的王金山被选派进京。

沈子蕃是缂丝历史上的传奇人物,《梅鹊图》更是缂丝史上可遇不可求的佳作。故宫的要求是:不仅要复制得形神兼备,还要展现其破旧感。要复制出《梅鹊图》,就意味着与缂丝宗师沈子蕃过招,要展现出破旧感,意味着要让手上的丝线穿越时空的隧道。

复制一千多年前的文物,只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文物的背景,沈子蕃的美学理念,甚至缂丝的发展脉络都得弄清。所以,为了确保复制能成功,故宫请来了工艺美术大师徐绍青专门教他控制色彩及缂丝经纬的密度,专门开放了故宫珍宝馆让他研究历代工艺美术作品来找灵感。大师的言传身教,故宫国宝的艺术熏陶,让他开始了更大的蜕变。

在花了两年时间学习后,王金山花了一年时间,一气呵成地复制出了《梅鹊图》。当两件作品摆在一起时,就连故宫的文物专家也分辨不出真伪,就连他自己,也把自己的作品当成了历史文物。看着自己花了三年时间织出的《梅鹊图》被收入了故宫珍宝馆,王金山才心满意足地跨出故宫的大门。

17岁时为了成为大师而入行,故宫“闭关”三年后,终于成为缂丝业界首屈一指的大师。王金山创作的三异作品《牡丹—山茶—双蝶》、全异作品《寿星图》,把缂丝工艺引入了千年新高度。

图 | 阮传菊 文 | 雷虎 编辑 | 朱青

历史上谁都买得起缂丝吗(他的复制品故宫专家也无法分辨)(1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