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小孩子(孩子吐槽书呆子)

吐槽小孩子(孩子吐槽书呆子)(1)

美国孩子和“书呆子”,似乎是个很不相称的搭配。可能很多人也都听说过,美国校园有“反智”现象,光学习好、成绩好的“书呆子“是很不受待见的。可我最近发现,这个认知稍显片面,或者说已经渐渐开始有点儿过时了,现在美国的很多学校里,正在悄悄流行起一股Nerds文化,挺有意思。

在和大家细掰之前,我专门去查了一下nerd这个词的含义,维基百科里的解释是这样的:

“Nerd通常被翻译成怪胎、怪咖,是英语俚语中一个稍含贬义的用语,一般指偏爱钻研书本知识,将大量闲暇用于脑力工作,对流行文化不感兴趣,不愿或不善于体育活动或其他社会活动的人。在美国校园文化中则通指那些专心一致刻苦学习的学生。在华人圈内类似的概念是“书呆子”或“书虫”。近年来,Nerd已经逐渐从贬义词变成了具有自豪感和身份认同意义的词语。”

吐槽小孩子(孩子吐槽书呆子)(2)

吐槽小孩子(孩子吐槽书呆子)(3)

吐槽小孩子(孩子吐槽书呆子)(4)

5、时不时显摆一下自己的“书呆子”特性

逃逃常常跟我聊他们这个圈子的趣事,其实就是时不时地显摆一下自己是个“nerd”的特性。他自己在家里也有类似表现:

逃逃:妈妈,我觉得打疫苗的手臂还疼

我:不会疼那么久吧,你这是心理作用

逃逃:什么心理作用?心只是用来管血的,我们的脑子才会管疼痛好不好?…

我:阁楼上好像有老鼠,好讨厌啊

逃逃:你不该讨厌老鼠,人类和老鼠共享80%的遗传物质和92%以上的基因…

逃逃:妈妈,汤有点儿淡,给我加点Sodium Chloride(氯化钠,就是食盐)…

据说他在班上只能被评上2号书呆子,1号是那位Mr. Knows Everything,可见“书呆子”还是个蛮需要争夺的荣誉称号。

吐槽小孩子(孩子吐槽书呆子)(5)

观察逃逃所在的这个小圈子挺有意思,让我至少Get到两点:

首先是美国校园已经在渐渐开始拥抱“书呆子”文化,当然现在“书呆子”的定义和气质也跟以前的理解完全不一样了。美国硅谷创业之父保罗·格雷厄姆在他的文集《黑客与画家:来自计算机时代的高见》用了一整章的篇幅来讲述“书呆子为什么会成功?”其中对书呆子的定义就不是那种死读书、把课本和老师的话全当成至理名言的呆子,而是指对参与社交活动不太感兴趣、而经常喜欢独自思考一些知识命题或参与同类人相关讨论的“异类”。大家可以对比下自己娃是不是也有类似特点?

类似逃逃他们这种书呆子圈每个年级都有好几个,这些圈子共同构成了学校里的“书呆子”文化,也帮学校扛下了几乎所有和学习相关的比赛竞赛,所以无论在同学、还是在老师校领导圈里都颇有江湖地位。

其次我发现孩子所处的环境也是个真实的社会,他们也会因兴趣爱好而形成各种朋友、帮派、社团。所以尤其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生活还真不该安排得很满,这样他才能有时间和空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择群而居,甚至可以有多种尝试,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舒服的社群圈子。

PS:今天想起和大家聊这个话题主要是顺着上周的分享《和他们比,我们送出国的“精英”其实是整体溃败》再做些延展。文章里面谈到印度裔在北美的强大和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再,得告诉大家的是,目前美国学校里这种“书呆子圈”的人员构成也大多数是印度孩子(逃逃混的圈子里除他一个华人,还有一个白人孩子,剩下的全是印度孩子)。

周末才写完这篇文章,带逃逃去参加学区的知识竞赛,他们学校拿了第一名,参赛队伍基本上就是书呆子圈内人,看看照片上孩子的面孔,几乎是老印孩子的天下~

吐槽小孩子(孩子吐槽书呆子)(6)

受家庭教育的影响,他们也是非常痴迷科学的一代,而且已经渐渐开始引领着学校的潮流,他们身上绝对有值得我们孩子学习的东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