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南男拿菜刀砍前妻(董事长砍前妻4刀判11年)
本文首发自:三点一弯钩
葵花药业原董事长砍前妻4刀
辩护律师称其有精神病
“孩子发烧总不好,多半是肺热……”
还记得这句葵花药业的广告词吗?
可我万万没想到最近听到的葵花药业的新闻,竟然是这样的:
2018年12月22日,关彦斌和妻子张晓兰在岳父岳母家中,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发生了争执。
关彦斌举起菜刀砍向张晓兰。
手起刀落,看着一地血糊,关彦斌意识到自己酿成大错,绝望之下,他举刀刺向自己的左胸。
然而大概是下不去手,这一刀没效果,他又举刀划脖子,力度不够,还是没死成。
他砍向媳妇时可不是这样,刀刀使劲,直接把妻子砍到满脸是血,一直砍到休克!
法院一审宣判,关彦斌因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然而关彦斌对审判结果不太满意,他积极寻求和张晓兰达成和解,争取在二审阶段再次减刑。
他的律师甚至搬出“他患有精神病”。
“精神病杀人不犯法”,这个流传在大街小巷的白话,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人皮恶魔们脱罪的借口。
仿佛只要患上了“精神疾病”,所作的所有坏事都可以被原谅。
我只想说:可别污名化精神病了,这两年简直成了“免死金牌”。
为了给自己的错事找借口的,谎称/暗示自己有心理问题的,这类事情最近真的发生太多了。
60岁阿姨装20岁小姑娘,晒假照片收网友“打赏”的网红乔碧萝,在直播中不小心用了原相机说谎翻车,遭网友炮轰。
后来,为了洗白自己,她一会拿出自己的亲戚做挡箭牌,一会在微博上说“我抑郁10年了”。
一个抑郁症患者每天在互联网上装萝莉谎话连篇地陪别人聊天?说实话,我不太敢相信。
《吐槽大会》选手卡姆吸毒被抓,他在法庭上说自己“有双相情感障碍”,吸毒是为了缓解药物痛苦。
虽然吸毒也不能原谅,但卡姆被抓是因为“容留他人吸毒”啊!这和“双相情感障碍”没啥关系吧?
一桩桩,一件件,身为心理咨询师,我看得义愤填膺。
心理疾病,什么时候成了逃避责任的“免死金牌”?
双相障碍患者就会吸毒,精神病患者就会杀人,抑郁症患者就会骗人……
仿佛这一切的后果,都不是他们个人选择的结果,而是他们控制不了的其他原因!
抱歉,抑郁症不背锅、精神疾病不背锅!
这种错误的认识一传十,十传百……很难想象,未来的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会歪曲成什么样子。
但那些真正有精神疾病的人呢?
这会让社会大众会如何看待他们?
最近很火的韩剧《虽然是精神病但是没关系》,徐睿知饰演的女主角是一名“反社会人格者”。
她目中无人,敌意很强,欺负小孩,除了工作伙伴,没有人能够跟她长时间相处。
可是邂逅在精神病院担任护工的金秀贤后,徐睿知心动了。
在她的撩汉攻势下,即使金秀贤知道她有精神病,也逐渐爱上了她。
那么问题来了:真实的心理异常者,会如此精通于释放性吸引力吗?
答案是:几乎不可能。
心理异常者有着强烈的耻感,耻于把“我有病”表现出来,他们会想尽办法扮演正常人,像徐睿知这样举手投足都“病气十足”,只有在影视剧里才可能出现。
何况徐睿知患有精神病。“没有现实检验能力”,是精神疾病的判断标准之一。
他们光是保持理智就很艰难了,怎么可能游刃有余地撩汉呢?
现实中的精神病患者,难以遵守合法行为有关的社会规范,不能恪守文明社会的道德底线,最适合他们的地方,是有人照料的家里和精神卫生中心。
可一些影视剧却歪曲了精神病患者的定义,或者将“心理异常”当成噱头,美化精神病患者,丑化精神分裂患者,大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也因此遭到了曲解。
我在丽江打工的时候,酒吧里新来一名服务生,全体员工开会时,她毫无任何道德和节操,坐在男员工腿上,一个接着一个人献媚,提醒了好几次她都视而不见。
我实在看不过去,向老板反映了两次情况。
老板说:“她家里人想给她找一份工作,保证她不会惹事,我答应了她家人才让她过来的,谁知道……”
几天后,她离职了,所有男员工都松了口气。
他们说,这个女孩完全听不进别人的话,把“不是”当成“是”,把“厌恶”当成“喜欢”,她觉得全世界的男人都喜欢她,根本分不清现实和幻想。
我大吃一惊:这是病啊!明明她都这么异常了,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呢?
或许是因为她没有杀人,没有放火,没有无端谩骂他人,没有站上桌子高呼“我是上帝”——这些都是影视剧和新闻里,对精神病患者的刻板印象。
而现实中的精神疾病患者并非全都如此可怖。
由于污名化的不断扩大,大众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偏向了一个与现实完全不符的极端,真正心理有问题的人,反而被困在牢笼里,无从被人发现,也很难得到帮助。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哥哥”张国荣去世后,媒体铺天盖地关于“抑郁症”的宣传?
似乎从那时起,抑郁症从一个不为人知的心理疾病,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在十几年之后,成为媒体蹭热点引爆流量的“财富密码”。
几岁的小孩可能得“抑郁症”,猫猫狗狗可能得“抑郁症”,画家和作家可能得抑郁症。
无论真假,似乎所有异常现象只要套上“抑郁症”,就可以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话题。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作者林奕含,生前患有抑郁症,她在自己的婚姻上讲出这样一番话:
“读中文系的时候,我在班上遇到一些同学,他们是所谓的文青,简直恨不得能得抑郁症,他们觉得抑郁症是一件很诗情画意的事情。
我站在我的疾病里,我看出去的苍白与荒芜,我只想告诉他们这种愿望有多么的可耻。”
这番掷地有声的话,告诉我们真实的心理异常多么痛苦且残酷。可一些不知真相的人,却把心理问题理解为“与众不同”的个性,某种“必须体验”的经历,好像不得一得抑郁症,人就白活了似的。
“非主流QQ空间文学”
就像一个天生的盲人,周围挤满了模仿他的人,她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就成了群体中的小丑。
虚假的狂欢越是盛大,真实的痛苦就越找不到容身之地。
医学博士竺映波在一场ted演讲中,解释了什么是污名化:大众的歧视和偏见,让人们把心理问题和不良社会现象自动联系在一起。
她讲了身边一位朋友的故事:
那是一位非常热心善良的人,经常对朋友圈里的众筹施予援手。
可每当看到精神病患者求助的愿望,她都会变一种态度:
“这个人有心理问题,小心他一点。”
心理问题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小心呢?我们似乎在还没有接受系统科普的时候,就先入为主得到一个认识:断腿的人值得同情,患有心理问题的人却不值得。
为什么不值得同情?因为他们会伤害你,并且不必承担责任,逃脱法律的制裁。
可你是否知道:非心理异常者也会伤人,没有精神病的人群中也有坏蛋,心理健康的正常人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坑害别人……
把心理异常联系到恶性社会现象,是污名化的结果。
我们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却常常戴着有色眼镜辨识人的好坏。
前几天,我去精神医院观摩学习,短短几个小时,打破了我对心理异常者的固有印象:
原来,有杀人和伤人前科的精神分裂患者,并不会总是大喊大叫。他们所在的病房区域十分安静,当喊叫得不到回应,他们也会觉得孤独;
原来,精神病患者也知道自己会喊叫,为了不打扰别人,他们想要一个“KTV”。当医生把小型KTV搬进医院时,他们很爱惜的不弄坏话筒,还会严格遵守唱歌时间;
原来,精神病患者也知道自己正在被帮助,当病情有所好转,他们会手写感谢信,寄给喜欢的护士小姐姐,还会在文末画一个萌萌的爱心。
症状较重的精神病患者安静地看着电影,症状较轻的患者自由地穿梭在走道里,时不时去餐厅拿一片梨子吃,或者去娱乐区要一杯奶茶喝。
他们会谨慎而小心的表达心愿,羞怯而满足地露出微笑,看到陌生人前来参观,也会主动站在原地把前路让出来。
虽然眼神里藏着黑影,脸上也不见希望,但看着他们你会发现,这是一群知道自己有问题的人,也是一群害怕给别人添麻烦的人。
缠绕在心底的黑影多么疯狂,克制疯狂的力量就得有多强。
可我所见的心理异常者,每个都看起来像个正常人,我知道这不是真相,但这是一种多么温柔的伪装。
当我和他们四目相对时,我能感受到他们有多害怕成为别人眼里的“异类”。
可这种害怕,原本不必产生。原本就不堪重负的心理包袱,因为外界对心理异常者的污名化认识,又加了一个重担。
精神科医生说,只有部分丧失自知力的心理异常者会伤人。
医院的心理治疗师判断心理正常和异常,有三个原则:
- 主客观相一致原则,脑中所想和眼里所见是否一致。
- 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原则,知觉,情绪和意识是否一致。
- 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对自己的评价是否相对稳定。
所谓的“心理正常”者,是具有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他们虽然有一些症结,但总体符合三原则。
而“心理异常者”,则在不同程度上违背了三原则,经过治疗之后,他们也有机会逐渐回归正常。
真正接触心理异常者后,我发现,正常和异常只有一线之隔。人们眼中那黑白分明的判断标准,那些主观的刻板印象,其实都是污名化的结果。
人类有着“认知吝啬者”的天性,面对潜在的危险和复杂的变化,我们渴望得到一个简单统一的答案,于是刻板印象和偏见诞生了。
给没有答案的事物加上一个答案,虽然不会改变现实,但可以让人感到更有安全感。
或许是出于这种天性,污名屡断不止。
但你要知道,虚假的安全感不会成为你抵御风险的力量,真正的安全来自理智清醒的认识,和严谨系统的学习。
面对不了解的事物,人都会感到害怕,所以正常害怕异常,异常也害怕正常。
但最终,我们是一体的。
人类对同胞的理解如果可以较为精确,那么有些伤害或许就能少一些。
- End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