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的历史是什么样的(最早的筷子是怎么来的)
民以食为天,最早的筷子出现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当人们开始发现火,吃熟食以后,用来辅助烹饪的枝条、木棒就是筷子的前身。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打猎所获的肉食逐渐不能满足生活所需,尤其是在谷物粮食“粟”等出现以后,筷子迅速成为人们进食的必备辅助工具。
筷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符号,代表着古代“食之礼仪”的萌芽。筷子的使用在餐桌上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礼仪,亦有禁忌,譬如“敲碗敲筷,穷一世”。
筷子的来历起源传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时,大部分时候在野外进餐,烤熟的野味用手去抓实在太烫了,于是随手拿起身旁的树枝去夹肉块吃,这大概便是最早筷子的雏形,虽然是传说,却也合情合理。
筷子最初的名字叫“箸”,出自《韩非子·喻老》中:“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
这里的“象箸”,指的就是象牙筷子,纣王的奢靡享乐窥一斑而知全豹。而《礼记·曲礼》记载:宴饮聚餐时抓饭不得乱传或把粘在手上的饭再拨放回去。由此可见商周时普遍用餐习惯尚未完全形成用筷子的习惯,或者只在上层社会中小规模流传。直到西汉以后,筷子才比较普遍流行。
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认为:吴地风俗,行舟之人讳说“住”,“箸”、“住”同音,所以便叫箸为“快儿”。因为多为竹子所制,所以古人造出了新字“筷”,这以后统称为筷子。
筷子餐桌礼仪,融入血脉的传统文化
用餐前,筷子置于人的右侧,不得交叉或随意乱摆;用餐时不能挥舞筷子,不能敲击碗碟发出声响;夹取菜肴时忌讳挑挑拣拣,忌讳用筷子指着他人的面部;保持筷子干净整洁,忌讳沾着米饭去夹菜等等诸多不文明的行为。
筷子是极为重要的中国文化,直接体现一个中国人的基本家教涵养,尤其是在宴会餐桌之上。
手持筷子上半部分三分之二处,切忌偏下,其实没有什么大道理,只不过老一辈子人认为这样的使用方法有点穷酸相,一辈子发不了财。一双筷子除了底部相交,上面是不能有任何接触的地方,否则容易出现所夹菜肴飞出的窘况。
正确使用筷子的方式是手心45度朝上,避免手腕翻转掉落饭菜;夹菜之时不可越过餐桌中线,忌讳将筷子插到饭碗里作上香状,莽莽小时候曾因此被父母骂过好几回呢!
繁文缛节的筷子文化趣闻筷子在刘备手中是脱险的工具。三国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青梅煮酒论英雄。曹操试探刘备:“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尔!”刘备不知作何回答,恰巧天上晴天霹雳惊雷起,刘备假装惊惧失手将手中筷子跌落在地,慌忙去捡。曹操认为刘备的胆识不足以成为一方霸主,因此放松警惕走了刘备。
筷子在范进手中是“孝道”的表演。清代吴敬梓写范进中举不久后,母丧守孝,去汤知县地界打秋风,人家请他吃山珍,用了银质杯箸范进不肯用,换了象牙筷子依旧不肯用,汤知县最后换上竹筷子,范进才吃饭。你或许会认为范进在坚守“孝道”,然而面对整桌的燕窝虾丸野味,大吃大喝并不忌讳,局外人看来是表里不一啊!
当下部分地区衍生出的筷子文化,因“筷子”谐音“快子”,所以结婚当天会要求新娘子用筷子夹红枣吃,寓意“早生贵子”,寄托着家中父母长辈的期许。
结语筷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日日接触之物,筷子文化的衍生伴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善意、感恩、孝道、祈愿等等而来,文明使用筷子成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素养。
中国式的问候是“吃了吗?”这便是文化传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