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保卫战电影完整(回列宁格勒保卫战)
专门介绍轻武器的权威军事刊!
接上文“穿越”回列宁格勒保卫战?评析俄罗斯影片《激战阵线》评析(上)
PPSh41冲锋枪简单可靠、便于生产,但与PPS42、PPS43冲锋枪相比还是略逊一筹。PPS42、PPS43冲锋枪诞生在被德军封锁的列宁格勒城内。当时,守城苏军装备短缺,步兵特别缺乏冲锋枪。1942年,苏联设计师阿历克谢·苏达耶夫看到当时生产很多武器时会在生产过程中出现大量边角料,因此萌发了尽量利用这些边角料为苏军设计一种急缺冲锋枪的想法。苏达耶夫设计的冲锋枪就是PPS42冲锋枪,其后发展为PPS43冲锋枪。
苏达耶夫设计的PPS43冲锋枪大部分零件都是用钢板冲压而成,采用简单的铆、焊、销等方式连接。其枪管同样可以用莫辛—纳甘步枪的枪管进行改造。PPS43冲锋枪的生产速率更高,这是因为生产一支PPS43冲锋枪,只需要6.2kg的金属材料和2.7个工时,而生产一支PPSh41冲锋枪则需要消耗13.9kg金属材料和部分木制原料,耗费7.3个工时。正是因为这一点,PPS43冲锋枪外形比英国的司登冲锋枪还要简陋,像是用螺丝将一些冲压过的钢板结合起来的产品,但这些采用冲压件大量生产出来的冲锋枪却具有足够的作战性能,为苏军战胜德国法西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影片中,苏军官兵使用的道具是PPS43冲锋枪,而不是PPS42冲锋枪,这与实际情况不符。从影片中战斗发生的时间来看,当时阿廖沙·舒罗夫所在的苏军分队,使用的应是PPS42冲锋枪。
从苏军于1943年1月初步打破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时间来看(影片中阿廖沙·舒罗夫就参加了这一作战),这个时候出现PPS43冲锋枪显然过早。
PPS43冲锋枪于1943年才开始生产,显然很难赶上发生在1月份的战斗。从外形上来说,PPS42冲锋枪、PPS43冲锋枪的区别很小。PPS43冲锋枪主要是针对PPS42冲锋枪在实战中使用的缺陷进行了改进,而且更便于战时生产。其主要改进包括取消了固定式抛壳挺,利用枪机在击发后后坐到一段距离时复进簧导杆伸出枪机表面,将空弹壳抛出;简化和改进了保险机构;缩短了折叠式枪托,并改进了枪托固定卡笋。
影片中,阿历克谢·舒罗夫率部队向突入己方阵地的德军进行反击时,有几名苏军士兵手持一种外形与莫辛—纳甘M1891/30式步枪类似,但枪管短得多的枪械。该枪是莫辛—纳甘M1938卡宾枪,是莫辛—纳甘M1907卡宾枪的改进型。
影片中,苏军士兵使用M1938卡宾枪与德军士兵搏斗时,因该枪未加装刺刀,只能用枪托击打对方
M1907卡宾枪主要供机枪手、工兵、炮兵及通讯兵等使用,其主要特点是枪管大大缩短。该枪枪管长508mm,比M1891步枪缩短293mm(M1891步枪枪管长801mm,而M1891/30式步枪枪管长729mm)。得益于枪管的缩短,其质量减轻。由于主要用于特业人员,M1907卡宾枪取消了刺刀座,因此不能安装刺刀。据有关资料记载,M1907卡宾枪生产始于1907年,持续到1917年停产,总产量约为37万支。
M1938卡宾枪是在M1907卡宾枪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两者主要性能指标相近,主要外形区别是M1938卡宾枪枪管露出护手的长度较长,看起来像是枪管长度增加,但实际上是M1938卡宾枪缩短了机匣前方的护手长度。M1938卡宾枪仍然不能安装刺刀。然而,苏军士兵在实战中发现,使用这种没有刺刀的卡宾枪在近战中不能进行拼刺,只能用枪托砸对方,减弱了该枪的近战威力(影片中,苏军士兵在使用M1938卡宾枪与德军士兵进行搏斗时,只能用枪托击打德军士兵),因此提出为卡宾枪加装刺刀的要求,这就导致了莫辛—纳甘M1944步骑枪的出现。
M1944步骑枪相比于M1938卡宾枪,主要改进之处是增加了与M1891/30式步枪类似的向右折叠的刺刀,适当增加了枪管长度,因此质量有所增加。有资料显示,M1938卡宾枪的产量约为245万支,而M1944步骑枪的产量则高达761万支,后者在二战后期和战后的多次战争中应用更为广泛。由此可见,《激战阵线》影片中出现M1938卡宾枪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影片中,保罗·舒罗夫所在部队渡河对桥头堡阵地实施反攻时,曾经出现苏军士兵使用烟雾手榴弹的镜头。很显然,这是为了释放烟雾掩护渡河之用。然而,从实战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并不理想,其主要问题是烟雾手榴弹产生的烟雾难以达到足够的遮蔽效果。
影片中,苏军士兵正在使用烟雾手榴弹释放烟雾
烟雾手榴弹主要用于掩护单兵和小分队的行动,而影片中苏军部队至少是营级规模,规模较大,难以全部遮蔽。
典型的烟雾手榴弹发烟时间是1~1.5分钟,产生的烟雾带长约30m,宽5~8m,充其量最多遮蔽240㎡的面积,连一个排展开的战斗队形都无法遮蔽。实际上,应该集中使用发烟罐或发烟车进行烟雾遮蔽。在实战中,苏军还利用低空飞行的飞机释放烟雾,也能起到很好的遮蔽作用。显然,影片中使用烟雾手榴弹进行遮蔽的方式过于粗陋。
《激战阵线》影片中还有这样的镜头,出现了头戴英国式钢盔的苏军高射炮手。在现实中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这也显示了俄罗斯影片在细节之处的用心。
影片中出现头戴英国式钢盔的苏军高射炮手
苏军反攻桥头堡阵地的部队至少是营级单位,用烟雾手榴弹无法有效遮蔽
影片中其他军事细节和战术表现
《激战阵线》影片中,有不少地方出现了身穿黑色军服的海军官兵与身穿土黄色军服的陆军官兵并肩作战的场面。此情景与列宁格勒保卫战苏军的现实情况相符合。列宁格勒的前身是圣彼得堡,该城是彼得大帝为了掌握接近欧洲出海口而特别修建的“第二首都”。因为圣彼得堡靠近波罗的海,苏军在这里组建了强大的波罗的海舰队。
反攻桥头堡的苏军部队中,有很多穿黑色军服的海军官兵
苏德战争爆发后,波罗的海舰队后撤到列宁格勒附近。此时,波罗的海舰队除了以舰炮对陆上作战进行支援外,无其他任务。而波罗的海舰队水兵人员是苏军宝贵的后备力量,很快就被抽调到陆地上参加战斗。朱可夫元帅在回忆录中曾提到,他在1941年9月10日担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员后,立即下令以波罗的海舰队水兵、院校人员组建5~6个独立步兵旅,并且限定在6~8天内完成这项工作。此后,这些紧急组建的步兵单位就穿着海军的黑色军服和海魂衫参加陆地作战。
苏军组建的每个海军步兵旅由3个步兵营、2个炮兵营、1个迫击炮营及数个保障分队组成,编制人数近5 000人。其火力配备比陆军步兵旅还要强。
到1942年底,苏军共组建约40个海军步兵旅。因为其人员仍然穿着海军制服且作战极为英勇,被德国人称为“黑魔鬼”。
从1943年9月起,海军步兵旅被统一改编为步兵师。当时任苏联海军总司令的库兹涅佐夫元帅也在回忆录中提到,1941~1942年,波罗的海舰队几乎一半的人员在陆上参加了保卫列宁格勒的战斗。海军的海岸炮兵部队也有几十个炮兵连被编入列宁格勒的防御部队,他们甚至将打响十月革命第一炮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的130mm火炮和其他武器拆下来,用于地面作战。
除在列宁格勒参加战斗外,苏联海军步兵部队还在其他战场作战,包括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除了单独组建的海军步兵单位外,还有很多海军官兵被分散补充到陆军部队中,因而出现了海军与陆军混编的现象。从这些情况可以看出,影片的细节处理还是非常考究的。
从战术表现角度来看,影片中的某些细节也值得注意。首先是桥头堡主阵地的重要地位。影片一开始就展示了阿历克谢率部防守的桥头堡阵地的重要性,在阵地背后的涅瓦河开始封冻,而且在后方无力进行增援的情况下,阿历克谢及苏军上级指挥员都没有下令从桥头堡阵地撤退。
所谓的桥头堡阵地,就是在敌方所在的河岸一侧攻占或保留的一处孤立阵地,其战术意义无论是在进攻作战还是在防御作战中都非常大。
在进攻作战中,进攻一方利用桥头堡阵地可以提前将攻击部队渡过河去,增强桥头堡阵地内的部队实力,然后从桥头堡阵地发起攻击。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进攻之初就要实施非常复杂的渡河作战,可大大降低部队协同方面的难度并避免水障造成的阻碍。即使进攻一方不打算从桥头堡阵地发起攻击,这里也是吸引敌军注意力的绝佳之处。
影片中,苏军渡河时的航渡队形过于密集,会导致严重损失
防御一方同样非常清楚桥头堡阵地的重要性,总是会想尽一切办法对其进行封锁,最好是彻底消灭敌方的桥头堡。如此一来,防御一方就必然会在桥头堡阵地周围部署重兵,从而削弱其他地段上的兵力密度。进攻一方往往可以利用这一点,出其不意地从其他地段发起突袭,一举强渡河流,与据守桥头堡阵地的部队对敌形成夹击之势,从而更快地突破敌军依托河流的防御体系。
在防御作战中,依托河流实施防御的一方如果保留一个桥头堡阵地,也有很大的作用。一方面这一阵地可以吸引进攻一方的注意力,使其不能将全部兵力、火力放到渡河作战上;另一方面桥头堡阵地可以对进攻一方的渡河作战造成很大的干扰,其内部的火力可以控制很大的范围,令进攻一方如鲠在喉。
桥头堡阵地有这么多优点,但其也有严重的风险。桥头堡阵地一般都非常孤立,往往处于三面被敌包围之中,而背后则是河流的背水作战状态。其后方通过河流的交通线往往又被桥头堡阵地两翼靠近河岸的敌方阵地的交叉火力封锁,更不用说敌方的远程火炮了。坚守桥头堡阵地的部队必须意志坚定,而且要在后方不断的火力支援、兵力增援和物资补给支撑下,才能长时间进行坚守。影片中,苏军的桥头堡阵地就是在没有后方火力支援和增援的情况下失陷的,即使守军非常顽强也难以长时间坚持下去。苏军此后不得不抽调兵力进行反攻,以夺回重要的桥头堡阵地。
此外,影片中苏军向桥头堡阵地发起渡河反击时,其航渡队形过于密集,在战术上不可取。在敌前实施渡河一定要充分考虑如何减少敌军的火力杀伤。要想达到这一目的,除布置足够的火力压制敌军外,一定要采取疏开的航渡队形。也就是说,渡河部队特别是第一波次攻击部队,乘坐的船只需要保持足够的间隔,至少要保证敌军1发炮弹不能同时毁伤2艘相邻的船只,否则就会招致严重损失。影片中,苏军的船只过于密集,可能是考虑电影拍摄效果才如此处置。
影片中,苏军士兵在巷战时的战斗动作不够熟练,通过楼梯时甚至不观察两侧情况就开始前进。比如阿廖沙·舒罗夫所在的小分队就是这样,结果打头的士兵刚从楼梯进入走廊,就被右侧的德军士兵击中倒下。此时,后面的苏军士兵才投出手榴弹将德军士兵炸倒。不过,从战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苏军士兵中很多人都是临时动员紧急补充到部队中的,16岁的阿廖沙·舒罗夫就是这样。他们只经过基本的训练,难以充分掌握巷战技能。
苏军士兵冒失地从楼梯口冲入走廊,被右侧的德军士兵开枪击中
在最后攻占屋顶的德军阵地时,阿廖沙·舒罗夫等3人分3路发起突袭
在最后攻占屋顶的德军阵地时,阿廖沙·舒罗夫他们只有3个人,而对方则有7、8人之多。如果长时间对峙下去,最终结果必然是阿廖沙他们被对方消灭。此时,他们采取3人分3路突然冲击的方式,以牺牲2人的代价歼灭了德军,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战术措施。3人分3路的突然冲击,形成了多方向同时攻击的态势。对面的德军肯定感到比较突然,因为没有准备就难以立即有效部署火力分别打击3个不同方向上的苏军士兵。其结果就是出现几个人射击同一个目标,而总有目标被漏掉的情况。阿廖沙他们正是因为利用这一战术手段才扭转不利态势,取得了战斗胜利。(全文完)
(本文发表于《轻兵器》2019年第8期,公众号文有删改)
惊魂60小时:影片《孟买酒店》评析(下)
【D Boy专栏】被演义化的张桃芳——对面究竟是M2HB还是其他?
在血战中前进——《纳粹僵尸部队4:死亡战争》
GIGN的奠基之战:法国影片《干预》评析(下)影片中的战术表现
编辑:高燕燕 李昊
校对:魏开功
轻兵器官方微博:@轻兵器
轻兵器头条号:轻兵器
轻兵器快手号:QBQ_208
轻兵器抖音号:qingbingqi
《轻兵器》官方店铺,主营《轻兵器》杂志、《轻兵器》合订本及各种军事图书
你点的每个好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