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人泪下的项脊轩志(永远的项脊轩深沉的怀乡情)

作者:李姝昱项脊轩,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家的一间普通小屋,因充满了生活趣味、承载着浓郁情感而惹人怜爱它的破旧、简陋,是一种沧桑美;它的景致、书香,构成了充实美;它的厚重、温馨,体现出人情美一篇《项脊轩志》语短情长、引人入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状物怀人的佳作,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催人泪下的项脊轩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催人泪下的项脊轩志(永远的项脊轩深沉的怀乡情)

催人泪下的项脊轩志

作者:李姝昱

项脊轩,是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家的一间普通小屋,因充满了生活趣味、承载着浓郁情感而惹人怜爱。它的破旧、简陋,是一种沧桑美;它的景致、书香,构成了充实美;它的厚重、温馨,体现出人情美。一篇《项脊轩志》语短情长、引人入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状物怀人的佳作。

文章开头,介绍了项脊轩的历史变迁、房屋状态、修葺过程、独特风物等,让人身临其境。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有着一百年的历史,曾遭遇四次火灾而幸存于世。房屋面积小、光线差,而且不耐风雨。“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寥寥数语,生动传神。相似的情形,让人不由想起杜甫笔下的“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但比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处多了一份时过境迁后的释然。有过房屋漏雨经历的人都知道,那是怎样一种焦灼、无助的处境!但在这里,作者归有光只叙事不煽情,只轻描不赘述,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冲淡了往日的苦涩记忆。

艰难的日子,要挺得过去,要自得其乐。“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这几句优美洗练、清新明快,营造出欢乐的气氛,表现了作者辛勤劳动、热爱生活的乐观心性。经过一番巧妙改造,原本贫瘠、逼仄的房屋不仅可供遮风避雨,还变得亮堂起来。庭院里,新种了兰花、桂树、竹子等多种植物,景色宜人。身处其中,无论看书、吟诵,或者独坐冥想,都是美妙的人生况味。“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无边风月背后,是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写景叙事明白如话,善于捕捉典型意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妙趣横生。

随着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作者将视野拓展至整个家庭,写出了兴衰更迭,道尽了人世悲欢。1507年,归有光出生于江苏昆山一个家道中落的大族,八岁丧母,人到中年又相继丧子、丧妻,仕途也颇为曲折,一生命途多舛。在《项脊轩志》中,他谈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谈到了儿时的求学经历。这些,在他饱经风霜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烙印。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可是后来叔伯分家,在南北相通的院里砌了墙。从“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等多处表述可知,家庭关系并不和睦,甚至有点淡漠。一面面冰冷的墙,阻断了情感交流,骨肉亲人逐渐陌生。这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作者的性格。从下文可知,少年时期的他习惯关上窗户,每天在项脊轩中寂寞地读书。“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窗外是人来人往的热闹,屋里是独自一人的冷清。时间一长,作者竟能通过脚步声辨别外面是谁。这一细节,听起来既诙谐又心酸。写到这些不甚愉快的往事时,作者在字里行间没有怨艾,只是平静地讲述,留给人诸多回味。

文中最感人的,是两件日常小事:一是母亲在世时对孩子嘘寒问暖,二是祖母以象笏勉励“我”读书。

一句“某所,而母立于兹”,勾起了作者对已逝母亲的深切怀念。有天,祖母的婢女回忆说,当年“我”姐姐还是婴儿时在她怀里哭,母亲听到后,急忙叩门来问:“孩子是冷还是想吃东西呢?”听到这里,“我”不由哭了出来,想起自己小时候,母亲也是这样无微不至地关怀吧。母亲含辛茹苦,抚育子女长大,却早早地离开人世。其物如故,其人不存,让人顿生无限悲慨。

有次,“我”在项脊轩中读书。祖母过来看见时,表面上打趣说“我”整天待在屋里,像个女孩子,私下里却十分欣慰,认为孙儿发奋学习,将来有望考取功名、光耀门楣。不一会儿,她还特地拿来一个象笏。“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用心良苦、语重心长,对“我”寄予厚望。如今,斯人已逝,物是人非,令人不禁放声大哭。

寒来暑往,时光荏苒。在写完这些后过了多年,作者又补写了两段文字,记叙娶妻成家后发生在项脊轩里的故事,有乐景也有哀情。无论是“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还是回娘家和妹妹们聊起项脊轩,都可见出岁月静好。然好景不长,妻子去世后,项脊轩也日益破败。虽又经过了修葺,“我”却终年羁旅漂泊,不常在这里居住。“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末句以白描手法来写澎湃的心潮,其情之浓动人心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历尽沧桑的项脊轩,见证了归家几代人的爱与痛,终将在风雨中坍圮。可几百年来,它又在文学史上屹立着,成为珍贵乡愁的承载物,成为不少人苦难中的精神寄托。在这个寒冷的冬季,重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感慨万千。(李姝昱)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