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朝2尺笏板有讲究吗(上朝2尺笏板有讲究)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经常要遇到给领导提案或者是甲方提案的情况,都会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准备好手提电脑,PPT,整理好思路,以便领导能够更及时地听取你的意见。
然而,在我国古代,没有手提电脑,没有电子产品,还时不时要下跪,古代的大臣怎样跟皇帝提案的呢?
01,主要提案工具——"笏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臣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意见,一定要提前准备好"草稿",而古代又没有备忘录和手提电脑,所以,大臣们都会准备好"笏板",如同我们现在的手拿电脑。
《礼记》中记载“笏长2尺6寸,中宽3寸”,这个笏板又称为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大臣们面圣的时候手里拿的必备工具。
在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大臣说话的时候,做一下揖,然后举着一个长长的小白板,说"臣有奏"或者是"臣附议"这样的话,其实,这些小白板子都是他们提案必备的“手拿电脑”。
千万不要小瞧这个 "笏板",这个上朝工具从周朝就开始出现了,一直到了明末清初才宣布取消。
《知府》中的笏板
在《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记载:
"笏,礼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竹、本象可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这个笏板是古代大臣面见君王的时候,记录君命或者皇帝旨意的板子,同时,也可以将自己需要阐述的话语提前记录到上面。
不仅如此,这个提案工具"笏板"还是大臣们一个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旧唐书·崔神庆传》中这样记载:
"开元中,神庆子琳等皆至大官,群从数十人,趋奏省闼。每岁时家宴,组佩辉映,以一榻置笏,重叠于其上。"
这个故事讲的是,在唐朝开元年间,崔神庆一家枝繁叶茂,出了很多的大官。
每一年春节宴请宾客的时候,这些人团聚在了一起,将自己随身携带的奏事笏板叠放在一起,单层的摆床都不够用,需要叠好堆放整齐才可以放好,可见其家族显赫地位。
古代大臣使用的提案笏板,还需要按照官员的品阶来划分,不能僭越使用,比如唐朝时期,五品以上的官员用象牙材质的,而六品以下的只能用木质的。
在北宋之前,君王对于大臣提案的管理较松,大臣们可以面对面的畅所欲言,有的时候,皇帝高兴了,还会赐座,赐饭等。
大臣们的待遇很高,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的谈论国家大事。
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清朝的大臣很多都是需要跪在地上奏议的,所以,双手拿着 "笏板"也不太方便,这个笏板就慢慢取消了。
02,"朝参"和"集议"
在中国古代,大臣们集思广益的重要议会一般在"朝参"和"集议"这两个会中举行。
"朝参"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所说的朝议,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皇帝主持会议,各级大小官吏各抒己见,主要用于皇帝颁布国家大的政令和改革措施的时候,都会在朝会上举办,规模较大,辐射范围较广。
"请皇上三思""请皇上明察"这样的语句屡见不鲜。
参加朝议也是有讲究的,一般需要按照大小官员的品阶来确定能否上朝。
以清朝为例子,四品以上京城官员需要上早朝,而四品以下以及地方官必须得到皇帝的传召才能上朝。
第二种奏议的方式是私底下的"集议",一般属于小范围的私下讨论。
有的时候,皇帝会叫来自己的亲信,有的时候,几个关系要好或者是位高权重的大臣也会组织集议,来确定怎样给皇帝最终的提案。
03,"谏议"制度
提案除了"朝参"和"集议"之外,还有"谏议"这一个方式。
说到这两个字,大家印象中可能都会浮现出唐朝著名的谏臣魏征,他尽忠职守,直言建议,让唐太宗觉得是自己明得失的一面"铜镜"。
在《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记载,所谓的谏议制度在先秦就已经出现了。
秦汉的时候称为谏大夫,掌论议,而到了东汉时期,改名谏议大夫,六百石。
这些专职官吏都有自己的职责,起初并没有固定的编制,多的时候可以达到十几人的团队,主要来为皇帝出谋划策,也可以说是"挑刺""找问题"。
这些谏臣们的地位可不小,他们可以自己组织会议参奏,也可以和皇帝约谈,在进谏的同时,多有"提案"。
04,通政司的设置
对于大臣的提案来说,不仅有书面上奏,口头上奏等方式,还有主要长官大臣提案,上通下达的机构和组织,叫通政司。
通政司是明朝时期设立的,主要掌管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
这个机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皇帝掌握全国的民情和民意。
明成祖时期,规定所有的通政司所收的奏章,都必须全部上呈皇帝,不得以种种借口截留或者是隐藏。
明成祖朱棣是一位重视民情、舆情的皇帝。
他认为治理天下"虽细微事不敢忽","自古昏君,其不知民事者多至亡国"(《明史·成祖本纪》)。
他吸取了历朝历代的亡国教训,广开言路,重视大臣和民间的提案报告,还经常因为大臣的疏忽而迁怒于他们。
同时,在永乐年初,明成祖还规定,朝因时间关系不能畅所欲言,午朝或晚朝可以继续向他汇报。
明成祖朱棣的影视形象
到了清朝时期,通政司渐渐变为"清淡衙门"。
根据《清稗类钞·爵秩类·奏事人员》的记载:
"雍正朝,世宗命诸臣有紧密事改用摺奏,专设奏事人员,以通喉舌。自是无不立达御前,通政司惟掌文书而已"。
历代大臣们的提议方式虽然各有不同,然而,在针对国家大事和政策方面,上到君王,下到百姓,都是不能马虎的,广开言路,好的提案政策和方式,可以帮助君王和百姓之间形成互通关系,为国家汲取更多的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说文解字》《汉书·百官公卿表》《旧唐书·崔神庆传》《明史·成祖本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