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爱好者唐喜成豫剧唱腔精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唐派声腔艺术简介)

豫剧爱好者唐喜成豫剧唱腔精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唐派声腔艺术简介)(1)

豫剧表演艺术家、唐派艺术创始人——唐喜成,是豫剧著名须生之一。在五十年的舞台生活中,他付出了辛勤的、富有独创性的劳动,以他宏亮、委婉的“二本腔”声腔和细赋、大方的表演塑造了许多正直、廉明、潇洒、俊帅的生角形象,创造出文武兼备、声情并茂的唐派艺术,在豫剧生角的唱腔、表演艺术上独树一帜,成为豫剧的一个重要流派。

唐喜成出身贫苦,入科学戏,对他这个衣难以蔽体,食难以裹腹的苦孩子来说,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旧社会,贫苦往往也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用他的话说:“舍不了孩子打不住狼,怕挨打受气就学不成戏,死活也要在唱戏这条路上走到底。”

“法向师边学”唐喜成学艺于河南省长葛县,拜师魏海潮、高永安、吴同保、秦良恩。后又向“沙河调”老艺人、名须生孙淘气再领真帝。由于他心眼灵,肯钻研,不耻下问,虚心求教,入科不久,就学会了豫剧«困铜台»中的八贤王的戏,后又毛遂自荐,大胆地扮演了国母。再加上他生就的一副明亮、甜美的委婉歌喉,“娃娃腔”。使他有幸地间入了“旦角”行当。十三、四岁就扮演了«双官浩»中的三娘、«刀劈杨落»和«反西唐»中的樊梨花、«大破天门阵»中的穆桂英、《对花枪》中的姜桂技等旦角形象。当地群众热情地称赞他是“小铜腔、嘴头巧”。但好景不长,随着年龄增长,变声期的到来,嗓子变哑了。对于初露锋芒、崭露头角的唐喜成来说,筒直是天不应、地不灵,“倒呛”就意味着把饭碗给端了。善良的师父们一面陪着他流下同情的泪,一面安慰他、鼓励他不要灰心,没有大本腔(指童声),还可以喊“二本腔”嘛!路是人走出来的,功夫是练出来的。尊师命,只有背水一战。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村头、场边,甚至挖个尿坑喊。“练呀练,喊呀喊”,喜成深知万一喊不出嗓的后果,它意味着,穷困、饥饿、失业。因而除了拼命喊嗓,他还在武戏上下狠功夫。真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他终于以惊人的毅力,超人的磨炼,夺来了艺术生命的复苏。“‘二本腔’喊出来了!‘二本腔’到底喊出来了!”他激动万分,欣喜若狂。谁知道,当年唐喜成喊出的“二本腔”,竟成为日后形成的唐派艺术所投下的第一块奠基石,与此同时,“长靠”、“短打”、“虎跳”、“小翻”,都没白练,不然以后怎么能演好«长板坡»中的赵云、«对花枪»中的罗成、«余赛花»中的杨继业等等一些角色?扎实的基本功和多方面的艺术技巧,造就了唐喜成日后将成为一位名符其实的文、武兼备,昆乱不挡的艺术流派的奠基人。

豫剧爱好者唐喜成豫剧唱腔精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唐派声腔艺术简介)(2)

豫剧爱好者唐喜成豫剧唱腔精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唐派声腔艺术简介)(3)

文字录入:王宝云(生活教授)

排版校对:张国伟(张喜成)

阅读完后请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唐派联谊】,精彩不断!

豫剧爱好者唐喜成豫剧唱腔精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唐派声腔艺术简介)(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