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结局和他的性格(他是陶渊明的太爷)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虽说他归隐田园,可种地的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有诗为证: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简单来说,就是陶渊明在南山下面种了点豆子,每天天刚亮就去田里劳作,天黑了才披星戴月地回来。可依旧杂草茂盛,豆苗稀疏。

好家伙,此等种地的水平,放在农村真得活活饿死不可!可陶渊明又发出感慨:不为五斗米折腰。小官不愿意做,种地又不行,他靠什么养活自己呢?

其实关于这一点,大家大可放心。因为陶渊明出来种地,纯粹是体验生活。他们老陶家,在东晋可是响当当的世家大族,房子、车子、票子数不胜数,陶渊明是带着“卡里存着一个亿”的底气,跑到农村来感受田园生活的。

那么老陶家为啥这么富贵呢?这就要问问陶渊明的太爷陶侃了。陶侃是东晋名将,手握重兵,可以说,没有他的存在,东晋刚开国,可能就要灭亡了。

陶渊明的结局和他的性格(他是陶渊明的太爷)(1)

一、陶侃从小就很会来事儿。

陶侃的老爹在三国东吴,虽然也做过将军,可没啥地位,而且早逝。直接导致陶侃的幼年生活十分贫苦,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

第一,招待鄱阳郡孝廉范逵。

但是陶侃这个人内心并不自卑,为了往上走,陶侃可谓是费尽心机。有一回鄱阳郡孝廉范逵路过陶侃家,显然陶侃早就打听好了这件事。立刻让他老妈把长头发卖了换钱热情招待了范逵。

临走前,陶侃的演技更夸张,一路依依不舍,相送远达100多里地。大哥,你要是再送下去,可就把人家送到家了啊!

范逵知道陶侃这才回过味儿来,明白陶侃有事相求。再不提起的话,可能陶侃还得再送个100里地,于是主动问陶侃:你小子这么会来事儿,是不是想做官?

陶侃哈哈一笑,毫不隐藏地说:我藏得这么深,这都被你发现了?可惜没人推荐啊,你说咋整?

两人嘿嘿一笑,因此在范逵的一顿猛吹之下,庐江太守张夔便将陶侃提拔成了枞阳县令。这还没完,陶侃日后的神操作更让我们后人敬佩。

陶渊明的结局和他的性格(他是陶渊明的太爷)(2)

第二,孝顺庐江太守张夔的妻子。

上司张夔的妻子生了一场病,可外面天寒地冻,而且医生在几百里之外,没人愿意去接医生前来。陶侃眼珠子一亮,升迁的机会不就在眼前吗?二话不说就顶风冒雪,跑去几百里外把医生给接回来了。

事后陶侃还义正辞严地表示:太守的夫人,那就是我们的娘亲啊!娘亲病倒了,我们做儿子的,哪能不孝顺呢?

同事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差点儿没给整吐了。陶侃这波神操作,直接把上司张夔给感动哭了,直接推举陶侃为孝廉。

第三,结交洛阳名士。

陶侃成了孝廉,跑到洛阳去报道,他的小心思又动起来了。这可是个往上爬的好机会,因此陶侃选定了名士张华作为拍马屁的对象。

为了达到目的,陶侃一连几次前去拜访,可人家张华是张良的后代,又名扬天下,哪里会理睬他这么个小角色呢?所以陶侃先后多次不受待见。

正常人肯定就退缩了,可人家陶侃脸皮厚啊,管你待不待见我,反正我是要靠你达成目的的!因此依旧不厌其烦地前来拜访。最终把张华给整不会了:这货的脸皮,莫不是比城墙还厚吧?

张华无奈,只好与之交谈,才知道陶侃腹中韬略,深不可测,实在是当世奇才。立马推荐陶侃为郎中。你看,只要脸皮厚,工作真不愁。

陶渊明的结局和他的性格(他是陶渊明的太爷)(3)

二、八王之乱,成了陶侃崛起的契机。

如果按照陶侃这种混社会的方式,早晚都是要混成三公九卿这个级别的高官的。任何时代,陶侃这样的人,都是最吃香的。

可惜的是,西晋王朝才安稳了26年,就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不光北方乱成了一锅粥,就连江南也引起了震荡,大量北方流民跑到南方来找饭吃。你要不给,那就只能抢了。

陶侃是万万没想到,这辈子还有效力疆场的机会。其实陶侃不知道的是,他这辈子只属于疆场。

第一,平定张昌起义。

北方战乱,导致大量流民没饭吃。因此不少人都跑到南方来,这下南方也炸开了锅。我们辛苦种的粮食,凭什么给你们吃?我们自己建的房子,凭什么给你们住?

别看大家过去都是西晋的子民,口号喊得别提多响亮了。可事关自身利益的时候,谁还管这些啊!因此双方剑拔弩张。张昌就是在这个时候,带着大量流民选择在江夏起义的。

由于目的比较明确:要吃的!因此张昌的势力发展非常快,在打下江夏郡以后,张昌手里已经聚集了3万大军。

而陶侃,此时正好被任命为南蛮校尉长史,辅佐南蛮校尉刘弘一起征讨张昌。张昌此时声势浩大,几乎战无不胜,陆续控制了荆州、江州、扬州等地。

陶侃也是吓了一跳,尝试着和张昌交锋几次,忽然发现自己原来有非常出色的军事才能!一不小心就灭了张昌。陶侃也因此被封为东乡侯。

陶渊明的结局和他的性格(他是陶渊明的太爷)(4)

第二,脚踩两只船,绝对不会掉水里!

陶侃得到了伯乐刘弘的提携,带领重兵镇守江夏,多次击败反叛力量,可谓是威震荆州。可惜伯乐刘弘没多久便去世了,这让陶侃一度迷茫。

于是陶侃也不得不掺和到了八王之乱中,投身效力于东海王司马越麾下。表面上他给司马越干活,实际上已经看出了集团内部的琅琊王司马睿有天子之志,因此和司马睿交好。

什么叫能力?看人准也是一种能力,从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笼子里,同样是一种能力。因此当司马睿得势以后,陶侃便跟着他升官,成了龙骧将军、武昌太守,又上了一个台阶。

第三,起起落落,焉知非福?

人红是非多,陶侃显然成为了东晋的名将,这么一来各大势力就都盯上了他。原先王敦还是很看好陶侃的,即使他在接管荆州时,被王贡击败,依旧得到了王敦的庇佑。

王敦的意思很明显:跟着哥混,肯定有肉吃!

陶侃深知王敦此人不肯久居人下,将来必定要篡位。因此刻意和王敦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可把王敦气坏了,二话不说就将陶侃降为广州刺史。

那时候的广州,基本就是小渔村里配了几个小卖部,穷得叮当响。这还不够,王敦甚至打算杀掉陶侃,可惜担心陶侃手下人作乱,因此犹豫不决。

陶侃哈哈一笑:老兄,做大事咋能犹豫不决呢?我先上个大号,你考虑一下要不要宰了我。

好家伙,这气魄立马把王敦镇住了。看着陶侃去大号的背影,王敦陷入了深思。陶侃的亲家是梁州刺史周访,一旦陶侃被杀,周访肯定要找王敦的麻烦。思虑再三,王敦还是放过了陶侃。估摸着陶侃在厕所里也是流了一身冷汗。

虽然被贬广州,可陶侃成功地躲过了王敦之乱。当初如果跟着王敦混,或许早就身死族灭了。可见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陶渊明的结局和他的性格(他是陶渊明的太爷)(5)

三、位极人臣,陶侃光荣退休。

陶侃是泥腿子出身,在那个十分注重门第的南北朝,陶侃这种人是很难有发展的。可人家偏偏混得风生水起,一度成为了左右东晋王朝走向的男人。

王敦之乱的过程中,陶侃坚决表示支持朝廷(但是没有出兵,这家伙机灵着呢!),因此王敦之乱被平定后,陶侃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荆州刺史。

这一堆称呼里,还是荆州刺史最管用,因为这工作直接让陶侃回到了自己昔日的根据地。陶侃治理荆州期间,荆州百姓别提多高兴了,由于陶侃比较会管事儿,荆州地区一度出现了路不拾遗的现象。

晋明帝司马绍干了2年多就病死了,他那5岁的儿子司马衍匆匆继位,大权自此落在了庾太后和她哥哥庾亮手里。陶侃瞬间就成了庾亮的眼中钉。

可惜庾亮这货能力不强,惹事儿的本事倒不小。没多久便造成了苏峻、祖约(闻鸡起舞的大英雄祖逖的弟弟)起兵反叛。

庾亮瞬间慌了手脚,连忙让平南将军温峤出来平叛。

温峤微微摇头:这事儿还得陶侃才能搞得定!

没办法庾亮只好连同温峤一起,推举陶侃为盟主。在击败苏峻以后,陶侃的骚操作再次出现了:

  1. 第一,庾亮不仅会惹事儿,反而帮倒忙,常常打败仗。可他毕竟是太后的哥哥,因此陶侃各种拍马屁,把他捧上了天,自此庾亮对陶侃感恩戴德。
  2. 第二,平叛过程中,朝廷没有拨粮饷给陶侃,陶侃军本就是自带干粮上战场。结果温峤那边缺粮,居然还好意思伸手找陶侃要。气得陶侃差点儿撂挑子走人,冷静下来后,陶侃还是卖了温峤一个面子,给了他5万石大米。
  3. 第三,陶侃夺取江州以后,将张夔的儿子张隐任命为参军,范逵的儿子范珧任命为湘东太守,将刘弘的曾孙刘安任命为掾属。过去给过他恩惠的人,他们的后代都得到了陶侃的厚待。

什么叫人情世故?这就是人情世故。陶侃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宽以待人。同时不忘旧恩,广结善缘。因此就算很多人嫉妒陶侃的地位,却依旧不得不佩服陶侃:你可真能啊!

陶渊明的结局和他的性格(他是陶渊明的太爷)(6)

结局:哪怕改朝换代,陶侃的威名依旧影响子孙。

76岁的陶侃身体不行了,他没有忙着安排子孙们接替自己,反而是把官印符节全都送还给了朝廷。所有的兵马钱粮器械,全都一一封存,交给朝廷来处理。

这气度在混乱的东晋年间,那是不敢想象的。那个年代,王家、谢家、桓家、庾家,哪个人不为自己家族谋福利呢?恨不得把所有财产都留给后人。可陶侃偏偏选择了归还朝廷。

因此陶侃去世以后,陶侃的后人们,均得到了东晋王朝的善待,一个个不是封疆大吏,就是朝中重臣。哪怕是东晋被刘裕给取代了,陶侃的后人依旧在刘宋王朝享受一定爵位。老陶家的铁饭碗,端的是真牢啊!

参考资料:《晋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