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移民原因(揭开了移民的困境)
提起法国,除了美食美酒,最为有名的就算是罢工起义了吧。在电影一开始的大规模游行,着实让人体验了一种热血振奋的“革命感”,但是在这种很燃的氛围之后,是苦涩、迷茫的移民潮以种族对立问题。
《悲惨世界》在另一个时代、用另一种形式阐释了雨果笔下的那个巴黎。这种对宏大问题的入微描写,也让这部电影成功地在颁奖季斩获一众好口碑,成为与《寄生虫》角逐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佳片之一。
电影背景:移民潮
法国的少数族裔移民问题自从上世纪末开始就一直是政府管理的焦点,其中最为突出的集中爆发事件是2005年的巴黎骚乱,这部《悲惨世界》也从当年的骚乱之中找到了表达的出发点。
由于移民群体的庞大数量,不同种族的聚集导致教育、就业、宗教观念冲突等各类社会问题,底层贫困和由于区别对待造成的歧视思想让这些外来移民的积怨逐渐加深,但政府并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2005年10月27日,巴黎郊区的几位北非少年因为躲避警察的盘查追捕而套入变电站,由于不慎遭到电击,其中两位未成年的少年当场不治身亡。
很快,当地的移民为这件事感到愤怒,开始在街头制造火堆、试图袭击警察、当地政府,并且在警察试图控制事态以后发生进一步冲突,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造成了多名人员被捕、受伤,多辆车和店铺被焚毁。
在失态发生两天以后,法国总统和总理分别发表演说,以希望维持当地秩序,但是并没有显著效果,冲突升级到出现枪击案。这场冲突从巴黎郊区一直蔓延到法国南部的多个地区,持续了将近一个月,直到11月中旬才被官方宣布骚乱平息。
在这次规模极大、影响力极深的骚乱之后,法国政府承认了法国社会内部存在严重的认同危机和针对少数族裔的歧视,恢复了被削减的对基层社区管理组织的公共拨款,并且出台了相关政策来试图缓解移民人口在社会上的生存问题。可以说这次暴露出了法国社会之中,由于少数族裔大规模移民与本土法国公民的对立而产生的巨大鸿沟。
《悲惨世界》中所展现的基层社会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对立态度、警察与这帮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爆发的冲突也正是2005年的骚乱事件暴露出的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随着全球化而造成的移民问题不断加剧,这样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是法国政府需要关注的,也是需要在更加广泛的世界范围内引起注意的,而这种对立会走向何处,电影是无解的。
警察身份的困境:亦正亦邪
电影中经验丰富的白人警官对外来的移民群体态度粗暴,但同时又依仗于社区中黑帮大佬的势力来维持地区的和睦。
在电影的开始,他就透露出对外来移民的极端轻蔑,甚至有点“挑刺”的意味:在发现一个少数族裔的女孩在公交站抽烟以后,警察并没有以公正的态度处理,也没有试图问清事件的原委,而是侮辱性地将地上的烟蒂拾起砸向她和同伴,并且试图搜索女孩的衣服口袋,在同伴对他行为的正当性提出质疑并且想要以录像的方式记录这样一件恶性欺凌事件时,警察直接夺过她的手机并且将其砸烂。
这样一件“完整的执法过程”,显然并不是第一次发生,警察的做法也并没有引起更多人的不满,甚至连他的黑人同事也没有制止。
这次事件中,白人男子并没有正式地表明自己的警察身份,没有证件、制服、搜查令,而是仿佛欺侮女孩的流氓地痞。靠着自己警察的身份欺压移民来的青少年,手无寸铁的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们没有几乎反抗、没有几乎去寻求执法过程中的“规范”和“正义”,只要是有色人种就自然被怀疑。
但《悲惨世界》并没有就此停住,它没有从单一角度描写警察的恶劣和自带歧视的令人不满,而是高明地展现了中立的态度。
可以说,导演的态度不是让人同情少数族裔人们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也不是让观众指责警察的失职、痛批警方的歧视思想,因为这种对立的鸿沟并非由一两位警察、一两次暴力执法所导致,这些表象不过是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的外化。
种族的对立:刻板印象还是劣根性?
在电影的开头,男孩伊萨克因为蓄意破坏农户的鸡架被抓进警察局,而这也并非他第一次搞破坏,街头无所事事的失业青年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帮派林立的局面让警察也只能在夹缝中树立一些威严。
这些移民群体确实有着更高的犯罪率,伊萨克从小就不服管教,破坏他人财物也是事实,偷偷抱走马戏团的狮子之类的行为当然不符合我们对“遵法守法”的好公民的认知。
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矛盾感,他的行为不端来源于从小生活在社会边缘,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受到其他人的尊重,只能在生活的碾压之下靠反抗和暴力行为维持一点自己的尊严,但是这种暴力行为又会让人形成对于移民的少数族裔的刻板印象——“好吃懒做、寻衅滋事”,反而更加轻蔑地以暴制暴。
道德教育以及相互尊重的缺位让这个恶性循环在两个群体中不断发酵,最终导致两者无法不带有偏见地交流。
新来的警察由于坚持自己对于合法行为、正义观念的执念,他不能理解为什么警察可以使用极端的暴力行为针对一个孩子,为什么警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以后拒绝道歉,为什么他们可以跟黑帮成为同一条线上的朋友,他质问了自己的“老油条”同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特殊、这样不合道理的处理方式,
在那里,他得到的答案是:只有这样,警察才能生存,才能得到尊重。因为以暴制暴的极端方式已经在移民群体和代表着官方态度的警察之间形成某种“默契”,哪一方更强势,则更能在这样一片土地上获得话语权。
所以在最后,警察选择了毫无尊重可言的处理方式,伊萨克也组建了自己的反抗组织,两者的对立在纵火、殴打之中达到巅峰。愤怒情绪的蔓延已经无法揪到源头,但是传递的暴戾持续影响着每一个试图活下去的人,无论是警方还是少数族裔群体。
这种仇视的形成,不仅仅是个体所导致的,可以说是,社会的矛盾积压在个人身上,尽管如此,到最后需要为这种仇视所导致的恶果买单的,还是这些个体而已。
被困住的狮子:隐喻伊萨克从马戏团偷走狮子之后,警察想要从消息灵通的穆斯林餐馆老板那里打听消息,却收获了质疑和不满——为什么狮子要被关在笼子里?为什么让百兽之王沦为人们的玩物?为什么人类要创造这种束缚?
在这里,穆斯林老板的不悦和质疑,不仅仅是对狮子被马戏团买走的命运的不满,更多的,是把自己和其他像自己一样的少数族裔移民者比作“被驯养的狮子”,他的质问是在向当局者提出“为什么要让这些同样有尊严、同样有价值的移民者被当作社会的毒瘤?为什么要让他们活在束缚、活在歧视之中?”。这样的问题可以说是双方爆发冲突的核心点。
在外界眼光中的这些移民群体,并非是有能力的强者而更偏向于是“定时炸弹”一样的不安定因素,这种有色眼镜的打破亟待解决,他们何尝不想得到公正的看待,只是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想要获得尊重成为了只能诉诸于暴力手段。
被驯化的狮子在笼子里被鞭打,被扔到笼子里恐吓的伊萨克被闪光弹击中,他们的命运只有被奴役或者打破“笼子”,所以伊萨克在《悲惨世界》的最后选择组建反抗团体,选择将汽油弹扔向奴役他的人。结束在对峙时刻的电影也给观众留下了一点希望:这种仇恨是否会和解,可以自行在脑中选择。
电影最后引用了雨果写在《悲惨世界》之中的一句话:“我的朋友们,请记住这一点,世界上没有坏庄稼,也没有坏人,只有坏的庄稼人。”在这里,只能说,电影能做的也只是展现冲突、反思冲突,真正能够改变现状的,还是每一个看过或者没看过电影的公众的思想观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