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五大道都哪几个(天津五大道那些外国路名的由来)
今天的五大道范围,是原英租界推广界的一部分。(关于五大道地区的形成,参见:最全面和专业的介绍:图说天津五大道地区的形成)墙子河(今南京路)以北的早期英租界道路命名大都以人名而命名,而在上世纪10-20年代规划墙子河以南的推广界时,分为以下几类,一、大不列颠地名,如:伦敦道、爱丁堡道、剑桥道等;二、河流名:如;西芬道、克兰特道、泰恩道等;三、殖民地地名,如:新加坡道、孟买道、香港道等。四、地标命名,如:小河道、海光寺道。
图 1:五大道道路示意图
这些英租界时期的路名在今天似乎看来十分的陌生,但我们今天仍可以在香港找到这些道路的“远房亲戚”,他们拥有完全相同的英文路名,而中文翻译却各异,如:今天津重庆道东段,原英文名“Cambridge Road”,即“剑桥道”。同名马路在香港九龙塘,与窝打老道东侧相平行,中文名与天津相同。而今天津云南路原英文名“Dumbarton Road”,天津译名“登伯敦道”,在香港却叫“东宝庭道”。津港两地的“兄弟马路”还有很多,下文要介绍的伦敦道、牛津道、威灵顿道等在今天的香港都可以找到。似乎可以推断,天津英租界推广界和香港及九龙新界地区在历史上同期规划建设,道路命名方式也近似。
图 2:租界时期道路名称
让我们再回到1941年的天津英租界。12月7日珍珠港事变后,日军派出一支番号为“极”的部队占领天津英租界,将英租界改为“极管区”,道路也改为以编号称谓,如新加坡道改名“极管区33号路”。1943年,原英租界“移交”给汪伪政府,极管区改名为“兴亚二区”,道路名称也随之调整为“兴亚二区33号路”。抗战胜利后,1946年,国民政府以中国地名重新命名了所有原租界道路,如新加坡道改名大理道。
下面我们来说说一些道路旧名与建筑的联系。
- 今天的睦南道,租界时期叫做香港道(Hong Kong Road),1946年以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命名为镇南道。1953年,随着镇南关改名睦南关,道路也随着改名。尽管1965年睦南关又改称友谊关,但睦南道的名字却始终延续下来,这也是全国唯一叫做睦南道的路名。睦南道与马场道交口,有一幢建于1937年的现代化大楼----香港大楼,其命名就是以当时的香港路而命名。尽管香港大楼与今天的香港路(原名泰恩道)很近,但两者并没有直接联系。
图 3:今马场道与睦南道交口的香港大楼
- 今天的河北路,租界时期叫做威灵顿道(Wellington road),也就是今天新西兰的首都惠灵顿。河北路与睦南道交口的林东大楼,其英文为Wellington Flats,大楼的中文名取其译音。在河北路与重庆道交口,是著名外交家顾维钧旧居,建于1921年。顾维钧的英文名是Wellington Koo,因此也有一说,是顾维钧因道路名称与自己同名而在此建房,但此说有待进一步证实。陈道明在《我的1919》和《建党伟业》中两次扮演顾维钧,而陈道明的家就在离此不远的重庆道育文坊。
图 4:林东大楼
- 今天的重庆道,租界时期以河北为界分为两部分,西段称为爱丁堡道(Edinburgh Road)和东端称为剑桥道(Cambridge Road)。为什么分两段名字呢?这是因为当时五大道地区为一片洼地,也许是因为河北路当时地势高,1919年就形成了道路,故而英国工部局以今天的河北路为界,先期将东侧填土垫地,1922年铺设了东侧的剑桥道,此后十年后才逐渐铺设西侧道路,命名为爱丁堡道。重庆道庆王府对面的剑桥大楼即以剑桥道而命名,这幢大楼建于1936年,主要作为外国人公寓,大楼设计者盖苓也曾居于此。此外,成都道与重庆道之间的兴富里,原名爱丁堡里,1929年至1934年张慰民、庄诚以及冯玉祥叔父先后建房成巷。
图 5:剑桥道路牌
- 今天的成都道,租界时期叫做伦敦道(London Road),1935年全部铺设完成。作为贯通英租界推广界的中间大道,“灯亮齐备,其雅致宜人,当为本租界前所未有”,其宽度达到24米(车道14米,人行道10米),路中间还有隔离带和高大的灯杆(1961年拆除)。今天成都道与长沙路交口南侧的鹏程里,建于1930年,原名伦敦里。1950年归天津民航局,改名鹏程里。
图 6:雪后的成都道
- 今天的新华路,租界时期名牛津道(Oxford Road),1946年为了纪念在1943年逝世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而改名林森路,1949后改为新华路。今天新华路与洛阳道交口的庆云里,建于1932年,原名牛津别墅。
图 7:原牛津别墅,今庆云里
英租界推广界有两条道路不是以地名和河流名称命名的,分别是英租界推广界最北端的小河道(Creek Road)和最南端的海光寺道(Hai Kwan Ssu Road)。今天的南京路原本是一条人工河,即1860年僧格林沁开挖的墙子河,当时将挖出的土堆砌到北侧形成濠墙。1897年英租界扩展到墙子河北岸,将就墙子河北岸的道路定名为围墙道,又名额尔金路(Elgin Road)。1903年英租界推广到墙子河以南,将临河南侧的道路命名为小河道。1946年,围墙道和小河道分别改为南京路和上海道,1970年墙子河填埋修建地铁,1973年两条道路合并称为胜利路,1984年恢复为南京路。海光寺道就是今天的西康路,因通向海光寺而命名,这是英租界的最南端,再向外是一片水塘洼地,1946年以西康省而更名,沿用至今。
图 8:1939年大水时的海光寺道
(图文:张翔 陈硕)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