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千万人吾往矣文案(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知道往后的时间在哪里?这个岁月从来不给你轻闲的日子。只因你心有牵挂。了无牵挂是何其艰难的事情,人世间真正能够做到的怕是不到那么几个人的。该是如何度过那往后的日子?丢下所有去旅行、去徒步、去了无边际的荒无人烟的所在?如果人的思想突然之间能够变得什么也没有,那该是一件何其幸福的事情。

于是在这段时日,焦灼开始,左右夹击,上下挤压,人是眼看着沉默起来了。

因为,时至今日,真的似乎空来人世了一遭。那种走到头却是一片茫茫然的蹙额带着痛感逼你悲叹、长嘘,却又欲哭无泪。老之将至的百千之怆,万事莫成的沉痛感伤,便就都涌上心头。禁不住念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而你,竟然无涕。

虽千万人吾往矣文案(虽千万人吾往矣)(1)

陈子昂

失落不是从今日开始,前些年的前些年,便已经注定这个必然。人之行道,如天之行道一样,若是没有远见,必然会有近忧。一推一推地就到了眼前,而眼前竟然就是一座又一座巍峨的山。正所谓“一山放过一山拦”。人怎么会有这种没落的感觉?这种生不如死的感觉?是不是生命之所注太过单一?是不是活到而今仍是不解人生的真谛?是不是仍然没有超越理念上和精神上的依托?如一位小辈背着我所言的“叔叔已经有了一种壮士暮年的感觉”了。

人是复杂的,从来不是单一的。对么?身体中无可名状的疼痛感又来了,是不是大限将至。其实,我从来无惧大限之至,只是惧怕现在这种不踏实的虚脱感。踩在大海的波涛上,行进在沙漠与绿洲的死循环里。

想到曹雪芹《代别离·秋窗风雨夕》中说“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忽然就觉得这种虚脱感怕是有一定的典型性的。略加思索,我们便会看到很多与风雨折磨相撕扯的人与言来。

果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也有话:“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大概是说,人生太短暂,一俯一仰之间就结束了。在这一生之中,有的人从怀抱中拿出见解,与友人或者自己的灵魂思想在一室之内交流研讨;有的人则根据所见所闻把自己的心志寄托在外物或者风景之中,让灵魂放浪于形骸之外,不受任何约束。这两种活法虽然显得追求取舍有所不同,一静一躁,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当他们对所遇的人事感到高兴时,他们的内心和愿望会得到暂时的满足,感到愉快,却不知道就在这愉快之时,衰老已经要悄然而至了。

等到他们对所向往追求的事物有些倦怠的时候,情感和心情都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也就油然而生了。唉呀,先前所喜欢欣悦的,在俯仰之间,就已经成为陈旧过去的痕迹了,犹且不能不因此而兴发感慨抒叹胸臆了。更何况人寿的长短虽然都是随着自然造化而有所不同的,但最终都会归之于完结和穷尽。古人早就说过:‘死亡和生存都是重大的事情啊。’想到此,岂不痛哉!

虽千万人吾往矣文案(虽千万人吾往矣)(2)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

由此我们就知道人在老之将至的时候,都会对生命的短暂生发感慨,也都会有一种莫名的空虚感。但我们如果仅仅这样去理解王羲之的话,那可能就会步入悲叹的情绪之中了。

不思不知道,一思吓一跳。这种理解绝对不是王羲之的本意。他的本意是通过这种看起有些悲伤的论调,来强调生命的珍贵,反对那些所谓的玄学所理解的生命本为空的消极哲学。所以,悲伤之中有着对生命意义的重大肯定,有对生命的无限珍惜之情。

噢,生命是短暂的,不能让其虚耗。

保尔-柯察金有段名言说得太好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强调的是为理想而斗争,这是太难得的一种人格,面对失明和瘫患,犹且如此充满斗志,岂不榜样于我辈乎?

虽千万人吾往矣文案(虽千万人吾往矣)(3)

保尔

由此,我们便理解了,人之于世,只来一遭,就好像是一趟单轨列车,只能向前不能后退,直到停车,是非常宝贵的,因而必须抓住现在努力去做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赏景写诗作文,把生命的感受留给后人)。

我国现代小说家史铁生在他的《我与地坛》中说“死亡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是多么坦然又欣喜的感觉与态度,把死亡当成人生中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需要多大的担当与勇气啊。这是他在残疾之后与死念作了长期又艰苦的抗争之后才豁然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其间包含着多少悲伤的日子绝望的情绪和痛苦不堪的难过啊。然后他从此幡然觉悟之后,便而立志发奋,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虽千万人吾往矣文案(虽千万人吾往矣)(4)

史铁生

像这样的例子太多,阿炳、贝多芬、孙膑、罗斯福、霍金、桑兰、张海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相信你是很熟悉这段文字的要旨的,那就是要在困苦中不屈前行。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这样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将冯唐、李广、贾谊、梁鸿、孟尝、阮籍等一众名人一并列出,就是在强调人不应因穷落魄而丢掉宏大追求,更不能因老而改变心志丧失理想。

在我国浩瀚的诗文大海里,与不公的命运相抗争的精神就是那澎湃的海水,是整个中国国学经典中的精髓和主力。理解不到这一点,读书再多也是盲人;理解到了这一点,我们就会看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活之中便会有了勇气与力量。

《孟子·公孙丑》有记,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段话是说,“从前曾子告诉子襄说:‘你崇尚勇敢吗?我曾经听孔子说过大的勇敢,反省自己觉得理亏,那么即使面对穿着粗布衣的普通百姓,我能不感到害怕吗;反省自己觉得合乎理义,纵然面对千万人,我也勇往直前。”

虽千万人吾往矣文案(虽千万人吾往矣)(5)

孟子

于是,我们得拾起初心,扛起重负,面对困难和挫败,“虽千万人,吾往矣!”

但愿你很快能够找到一处清净美好可以安歇的所在,来寄托心志,劳其筋骨。

艾青有诗: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其实这也许正是你我内心吟诵过无数遍的诗句。

爱,是我们面对生命所能秉持的唯一正确的态度,是我们面对生活所能秉持的唯一正确的态度。我们的平凡与普通也正是生命与生活的最本质的表现,在苍茫的天地之间,我们人类何其渺小,在永恒的宇宙之中,我们的生命何其短暂。面对生命,面对生活,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便只能是爱。

谁人的生命里没有过喜悦与欢愉?我们虽然卑微,但我们也曾有过荣耀感、幸福感和陶醉感,这些感觉,正是人生真实而美好的一种感觉,一种超越了自我的升华的感觉,一种“春风得意马蹄疾”般痛快的感觉,一种登顶人生高光时刻的崇高感觉。而眼下,你深藏在内心的焦灼与不安,与我们将要努力而获得的快乐相比那只是一些过客,如梦之于醒,如月之于日;在你的生命的体验中,彷徨犹豫与坚定执着相比也只是一些微小细碎、不必惊惶的事情,如酒之于水,如水之于洋一般。

有人曾说,看不清的时候就不要动。是的,看不清的时候就不要动,动则必错。

有人曾说,摸不着脑子的事情不要摸。是的,摸不着的脑子怎么摸也是摸不着。

嫣然一笑,非我;冷漠而过,非我;激情飞越,非我;我只有一条路可走,抓紧时间,珍惜现在,不问对错,只管去做好自己还能做好的事情。管他春夏与秋冬,管他是非与对错,管他久长与短暂,管他三七二十一,只管让岁月留下些不是虚度的痕迹,往前走吧,往前走。

“虽千万人,吾往矣!”

(2020-09-15晚初稿,2022-10-2日星期日二稿,2022年10月21日星期五三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