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枕黄粱寄故乡(寄一纸诗情予临安)
作者:盈昃
杭州,古称“临安”“钱塘”,历史悠久,自秦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杭州还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
这是一座由水给养的城市,文化丰富,风景秀丽,人们安居乐业,素来就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所以欢迎大家来到杭州,我是你们的导游,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将和你们一起共赏武林之美。
第一站:西湖(一日游,含断桥、苏堤、白堤,其他景点经行处会谈及)
西湖如此多娇,引无数文人尽折腰,天南地北往来客,只为窥其西子貌。
西湖我觉得可以作为杭州的代名词,对外地人而言,那是值得我们不远万里驱车前往的地方,更是很多人的向往,但对杭州人来说,那就是生活之地,乘公交时甚至可以淡淡地说道,断桥站到了,荷花又开了。
沿着北山街走去,左转便来到我们心心念念的断桥了。谈起断桥,不知朋友们是否会立刻想起白蛇传说,那场雨,那把伞,那对青蛇姐妹,那场相遇,正是因此我们的断桥更富浪漫色彩,吸引无数人儿前来品西湖之水。
断桥,宋人称它为保佑桥,元人称它为段家桥,断桥残雪还是西湖十景之一。我曾查阅资料,发觉写断桥的诗词并不多,恐是唐宋之际无故事可写,至后传说一出,又无人可写吧。但明人洪丞这首《断桥闲望》写的很符合此时的心境。
闲作步上断桥头,到眼无穷胜景收。
细柳织烟丝易,青屏拂鸟影难留。
斜拖一道裙腰绕,横着千寻境面浮。
投者近来忘俗累,眷怀逋客旧风流。
行走在断桥上,不需想那些千丝烦扰,我们可学洪丞那般,尽收这里的美景,白日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傍晚看水面晚照看远处保俶塔之霞光。
再往前走,便来到我们的白堤所在,四周绿意盎然,荷风飘过,闲适美好。那么朋友们知道白堤的故事缘由吗?
白堤原名“白沙堤”,正是白居易诗文中所写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话说公元822年,我们的老白来到了杭州出任刺史一职,杭州那可是处好居所啊,山川之美皆可入诗。可是不巧,那年杭州碰上大旱,钱塘湖也就是西湖严重淤浅。
这种情况下,谁都没有心思去赏湖山之美。于是乎,我们的老白卷起衣袖,开始治理西湖,他已然忘记自己大诗人的形象了,不仅疏浚六井,来给百姓提供水源,还修堤储水以便抗此旱灾。
为了让此情况不再发生,他还特地写了文章予以众人,以便大家学习这项“水利工程”,还西湖个美好环境。那篇文章叫《钱塘湖石记》,从很多方面阐述治理情况,泄、放、蓄等等来让百姓明白。
别的官员都在迷信放水是否会影响自己,唯有老白淡淡一笑,不甚在意写下“俗云:决放湖水,不利钱塘县官。县官多假他词以惑刺史。或云:鱼龙无所托。或云:茭菱失其利。且鱼龙与生民之命孰急?茭菱与稻粱之利孰多?”
其实朋友们走的这条路未必是当年老白修的那条,但是唯有信念与精神长存,那年的千帆历练,那年的西湖碧波,都在时间长河中流了下来,美了岁月。这时再来看《钱塘湖春行》,我们就能看出其中老白的欢喜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他从京城来到杭州,不去高扬自己大文豪的身份,愿为钱塘一泥一土放低姿态。在他的眼里,最可爱的正是远处的孤山寺北、水面初平,最活力的也正是莺争暖树、新燕啄泥。如今的我们来到西湖,走上白堤,看隔岸一一风荷,赏岸上杨柳依依,不知是否有此情思,愿为白堤留下几分诗意。
白堤与苏堤还有段距离,朋友们,我们可以边走边聊。苏堤的文思才情也是来源于一位诗人,他就是乐呵呵大文豪苏东坡。苏轼来过杭州两次,都是在此为官。第一次是他三十多岁的时候,他来杭州任命通判,那时的西湖部分区域已经被葑草藻荇淤塞,而当他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时,那时的西湖已然遭受“重创”,葑草藻荇狂长让西湖越发显得岌岌可危。
这么美的地方怎么能够被这些草木给遮盖呢?于是乎,苏轼学着老白的样子卷子衣袖,轰轰烈烈地进行了一场“西湖保卫战”。
他下令要退耕还湖,还要把西湖挖深一点,其他地方可以养殖菱藕,但中心位置千万别养,避免淤塞。“西湖保卫战”那可是动用二十万人工一同进行的嘞,规模很大,也可见苏轼的决心有多大。疏浚也不容易,那些西湖淤泥咋办,难不成耗费大量资金运往别处?朋友们别急,你们脚下正在走的苏堤就是由淤泥堆积起来的,不浪费别的材料,真真正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了。
这时的我们再来读他写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很恰当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是美的,特别是雨后的西湖,湛蓝的模样配上远处的湖山,那就是一处秀丽的风景线。船只划向远方,给西湖水激起一道涟漪,我们的大文豪慢慢走在苏堤之上,恬然微笑,于是乎,西湖变幻成了一位美女,等待你们着的,便是一派美好。
那么我想问朋友们什么时候来苏堤最好呢?《武林旧事》中有记载,“苏堤一带,桃柳浓阴,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斤斗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所以说春日来最好,届时赏桃之夭夭,花团锦簇,这便是有名的“苏堤春晓”。
余秋雨先生曾有言记录苏白疏浚之事,我很爱他的形容,他说“大诗人在这里用泥土和石块写诗,把笔墨吟诵交给小诗人。他自己的诗句,只是躲在水草间、石缝里掩口而笑,绝不出声,以防小诗人们听到了颓然废笔。”有些人能够让后人崇拜很大程度并非是他的诗文成就,更迷人的反而是他背后的传奇故事,那些故事总关乎人情世故。
西湖水和别处的水其实无甚区别,江南可采莲,南方都有莲,可是我们知道别处它是没有白居易啊,没有苏东坡啊,没有那段往事啊。夜晚当我们行走在苏堤之上时,听到远方传来的南屏晚钟总会泪目,仿佛一股旧事的情绪牵引着我们,让我们能够短暂穿越,重回到唐宋繁华。
好了,今天的游玩就结束了,明天我带朋友们去另一处景点,找找那位“拗相公”壮志之地。
第二站:灵隐景区(含灵隐寺、飞来峰)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此后的朝代都和灵隐寺有着密切关系。
而且很多文人于此也留有珍贵诗篇,譬如白居易、司空曙、苏轼、陆羽等等,他们笔下的灵隐寺从不同的心境角度来考虑,可谓是妙不可言。
但是我今天想给朋友们推荐的却是宋之问写的《灵隐寺》,且听我讲来。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秉持着看文不究人的原则,我们在此不谈论宋之问的人品,只单单看他的诗篇。他这首诗写的那真是好,不需长文就将灵隐寺的妙写的淋漓尽致,让人读着满口余香。
起初他并未从灵隐寺写起,而是将眼光落脚于整体,短短十字就将飞来峰的险峻和灵隐寺的幽深安静描摹出来,再后又从不同的点写出佛家的神秘以及灵隐寺位置的奇妙,登高而上,能看沧海日月,能观钱塘大潮。不仅如此,他笔下的灵隐寺既让我们感受到香火的神穆,还能让我们体会到清幽之感,毕竟簌簌桂花落地声,只有心静之人才能闻见。
文人都喜最后言志,宋之问此篇也是如此。“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其意是说他早年就喜爱远处美景,因为寻求美景可得忘机。于是他有后续,说自己将要去天台,然后过其中石梁。最后四句给人一种留白之感,但是赏来赏去,无非就是他喃喃自语地说“我想去隐居了。”世事烦扰,见此灵隐,桂花天香,如此这般。
这诗的写作背景依旧让人感慨,也来源于被贬途中。公元710年,宋之问被贬为越州长史,离开京城奔赴越时途径杭州,游玩灵隐寺所写。
寺庙选址,都往山中修,无怪乎其他,正因山中清幽,适合静心。当我们烦扰之时,也爱往山中逗留,无怪乎其他,只因山中开阔,能使心情愉悦。游玩之时,偶闻禅语,也是别人不可及的事情呢。
现在我来给朋友们说说一位宋人,他就是王安石。“拗相公”王安石曾有壮志,他将此壮志书写于飞来峰上,朋友们应该都有耳闻,正是著名的《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有人提出异议,说此地飞来峰不是王相公笔下的飞来峰,他笔下的飞来峰应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但是不管如何,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嘛,这山都在这浙江,争来争去也改变不了这个既定事实。
当我们登临其上时,才会发现灵隐寺旁的飞来峰不是特别高,仿佛汗水还未察觉,我们就已登顶,并且还看见顶端刻着的“飞来峰顶”大石头的具体模样。朋友们是否会失望,觉得传闻中的飞来峰不过如此,没有高塔耸立也没有浮云遮望,唯有树木丛生,唯有石头漫布。
可是我们的杭州自来就满腹人文情怀,所以当我们来到飞来峰时想的永远不是此行值得否?而是会陷入回忆,忆起王相公变法时的决绝,忆起他登高望远的骄傲以及男儿壮志。他十分铿锵说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句我感觉和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点像。
最像的便是那份自信。王相公因为站在高处,所以一目了然不会被凡尘迷雾所遮住双眼,杜子美因为站在高处,所以登高望远看的更加清楚。他们那时都是风姿少年,心中清明,目标明确。
可能受他变法的影响,很多朋友不喜欢王安石,但是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就算他四五十岁后,亦或是年老体弱后,我感觉王相公永远都是他三十几岁时的形象,心中怀壮志,内心一君子。他排挤众人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别人不支持他变法,可是他却和那些小人不同,从不会嫉妒他人而去排挤,苏轼虽处处与他作对,可在乌台诗案中,王安石却为他求情,还在多年后与苏轼相逢一笑泯恩仇。在我心中,王安石就是这样一位君子,他的脚步来到杭州,他的德行影响华夏。
那么,灵隐景区的讲解我们就结束了,朋友们可以去看看旁边的雕刻,那都是很有年代的,稍后我们在此集合。
第三站:云栖竹径
竹自来就令人喜爱,有人一生只画竹,有人一生只学竹。不管是苏轼写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还是到郑板桥写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在时间长河中,竹已经从不同的方面给人一种人生感悟了。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诞生了很多和竹有关的君子,譬如竹林七贤,譬如郑板桥,他们高雅坚贞,始终不屈于黑暗统治,于是乎,这时的我们看竹也应换种心情,那应是沉稳不燥的。
云栖竹径能够还原我们对竹林的一切想象,这里满山都是竹子,一遇风来,万山沙沙直响,仿佛湘夫人从九嶷山下来那般壮观。绿意盎然,林遮高空,泉水淙淙,碧水静置,亭台雅座,别具风味。
如此绝好的地方,怎能不受古人青睐,于是乎,公安三袁中的袁宏道来到这里,颇为感悟般写下《云栖小记》,“云栖在五云山下,篮舆行竹树中,七八里始到,奥僻非常,莲池和尚栖止处也。莲池戒律精严,于道虽不大彻,然不为无所见者。至于单提念佛一门,则尤为直捷简要,六个字中,旋天转地,何劳捏目更趋狂解,然则虽谓莲池一无所悟可也。一无所悟,是真阿弥,请急着眼。”
我们参观这里,看出的是生活的惬意,袁宏道来到这里,看出的是生活的禅意。云栖的确能给人一种放空状态,四周修竹包裹,奥僻非常,静坐洗心亭,端看远处水,耳闻风篁声。
于是我们的康熙大帝也来到这里,留有诗篇以述情思。“钱江风雨促前旌,竹树缤纷细草萌。夹岸黎元瞻拜切,频施膏泽惬民情。”雨是否都能激起诗情,苏轼在沙湖遇雨,于是有了“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好句子,康熙在云栖遇雨,于是乎我们有了遇雨亭,还有了他留下的诗篇。
康熙笔下的雨中竹径显得万物清新,特别是“竹树缤纷细草萌”此句,很容易让人想起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虽描写不同,但都能让人体会的那种欣欣向荣之态。而且他最后两句,还能借雨来想起百姓,这场雨不仅能让万物复苏还能频施膏泽付民情。不愧是我们的康熙,哪怕途中遇雨,也能想到黎民百姓,正是我们郑燮笔下所言那般“一枝一叶总关情。”
云栖竹径给我们带不来物质所需,但是朋友们,当你们来到这里时,你们的精神、思想、境界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只要你静的下心来,总能听见竹笋拔起声和雨滴落地声。
朋友们,乘着清风,伴着风篁,我们现在就去不远处的五台山吧,小心脚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