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彰显人文之美(多层次影像表达)
作者:唐俊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在纪录片家族中占有独特地位,此类作品通常体例宏大、内容严谨、拍摄艰苦、制作精良,富有人文性、知识性和审美观赏价值,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纪录片生产的综合水平长期以来,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探索集团、国家地理频道等媒体机构在这一领域占据垄断地位,而我国纪录片机构在这十几年里持续积累经验并加大制作投入,有了长足进步,已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陆续推出了《第三极》《自然的力量》《航拍中国》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今年央视推出的七集超高清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成为广受好评的国产自然地理大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充分彰显人文之美?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充分彰显人文之美
作者:唐俊
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在纪录片家族中占有独特地位,此类作品通常体例宏大、内容严谨、拍摄艰苦、制作精良,富有人文性、知识性和审美观赏价值,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纪录片生产的综合水平。长期以来,英国广播公司、美国探索集团、国家地理频道等媒体机构在这一领域占据垄断地位,而我国纪录片机构在这十几年里持续积累经验并加大制作投入,有了长足进步,已基本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陆续推出了《第三极》《自然的力量》《航拍中国》等一系列优秀作品。今年央视推出的七集超高清纪录片《遇见最极致的中国》,成为广受好评的国产自然地理大片。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历经两年制作而成,纵横南北、穿越四季,聚焦普若岗日冰原、塔克拉玛干沙漠、雅鲁藏布大峡谷、高黎贡山脉、喀斯特岩溶区等独特地貌,展现了中国瑰丽的自然景观与奇鸟异兽。该片与《航拍中国》系同一机构出品,航拍亦是主要拍摄手段,同时又融合了多种拍摄方式,形成了新的镜头美学。其“最极致”既体现在所展示的地理环境、气候状况与自然景观,也反映在影像表述体系的构建之上。
纪实美学需要“深描手法”
与《航拍中国》进行比较观察,或许更能体现《遇见最极致的中国》的特点。《航拍中国》是中国第一部全程航拍的纪录片,迄今已播出三季,产生了社会反响,也面临着进一步创新的挑战。在纪录片创作生产中,航拍被视为属于技术美学的表现手段。技术美学本是工业设计中的概念,包括航拍、时延、高速、微距以及三维、计算机动图等特种摄制技术,在实用功能的基础上重视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产品的设计感、形式感,给用户带来美感享受,后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不过,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和情绪感染力的航拍,并非没有弱点。首先,从蒙太奇叙事的角度看,航拍的景别和角度变化相对较少,虽能起到交代环境、勾勒整体的作用,但缺乏更为具体深入的叙事。在影视制作实践中,叙事功能的充分发挥依赖于对客观事物不同景别、不同角度镜头的丰富组接。反映关系、讲述过程、展示细节等需通过中景、近景、特写的组合来实现,而航拍对于小尺度的镜头难以胜任。
在《航拍中国》中观众可发现,有时无人机也试图通过低飞更为具象地摄录地面的人和事物,但颇有鞭长莫及之感,“接地气”显然非航拍之所长。其次,航拍便于展现空间环境及其转换,但在时序性记录方面则力不从心。而体现时间累积、较为完整地记录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纪录片难以替代的魅力之一。所以若采用全航拍的摄制模式,观众在收获视觉震撼的同时,也难免由此而产生一些遗憾。因此,纪实美学跟踪拍摄、注重过程和细节展示的“深描手法”,对于“日常性”生活状态的捕捉与发掘,可以对偏重影像综述的航拍起到有效弥补作用。在《航拍中国》的基础上,《遇见最极致的中国》重构影像表述体系,将技术美学和纪实美学相融合,体现出了创作者的精品意识和创新魄力。
微距拍摄野生动物“微故事”
《遇见最极致的中国》不但保持了航拍的优势,提供了大量具有吸引力的奇观镜像,同时也辅以贴地的中微观拍摄,体现了纪录片细腻呈现、故事化讲述的特质。
凭靠地面拍摄的跟踪纪实、细节展示,丹顶鹤、金丝猴、藏羚羊等珍稀动物的面部特写、表情神态得以鲜活呈现在世人眼前。初生小海豹用冰雪擦拭胎毛的萌姿,泥沼觅食的斑尾塍鹬被贝壳夹住的窘态,“东北神兽”狍子富有律动感的独特舞步,憨憨棕熊化身“挖掘机”追猎鼠兔的灵活敏捷……均使观众忍俊不禁。有了跟踪拍摄,《遇见最极致的中国》得以通过丰富的景别组合和视点转换,讲述不少具有时间跨度的微故事,如白尾地鸦孵蛋育雏、刨虫喂食,直到小地鸦勇敢地开始独立生存;黑尾鸥构筑爱巢、竞争食物,迎来小宝宝的顺利诞生;小天鹅在呼伦湖上刻苦训练,以应对未来漫漫迁徙长途的考验;冰川上的神奇植物垫状点地梅历经严冬又见春天,开启新一轮的坚韧生长。此外,观众也从中见识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演绎,如紫貂在白雪掩护下试图以迂回行动捕捉山雀,无奈功亏一篑;被族群抛弃的野牦牛形单影只、踽踽独行,最终魂归高原。
该片不仅有微距拍摄的探寻隐秘、放大倍增,还通过水下摄影、地下摄影等记录了海洋中的纷繁生态、洞穴森林的别具一格。可见,该片构建了一个宏观、中观和微观相结合,高空、地面与地下、水下相呼应的多层次影像表述体系,实现了技术美学和纪实美学的影像合奏、互补交融,以当下堪称极致的摄录资源配置,为观众呈现出了一个“最极致”的自然中国。
此外,有别于《航拍中国》偏重对地理地貌的影像综述,《遇见最极致的中国》还以拟人化手法描绘了极致环境中各类鸟兽的日常生存图景,顽强的生命感涌动其中。该片在展现自然生态的同时,也多少隐喻了人类社会的环境,社会化的人同样面临种种考验甚至是极致的困境,需要激发出极致的力量与活力,观众或可从中折射自身、观照生活。
技术美学与纪实美学合璧
从解说词看,自然地理类纪录片通常只描述不立论,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思想和价值观的表达。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或内敛或张扬,但无不追求文以载道。
一方面,《遇见最极致的中国》等自然地理类纪录片亦是优质的影像教材,不但使观众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也能在审美愉悦中唤起国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中国幅员辽阔,是全球自然资源与生态种群最为多样化的国家之一,在纪录片的传受互动之中,影像里的山河壮美每每与观众的爱国情怀融为一体,共享价值得以彰显。此外,由于自然地理片易于跨越意识形态和文化制度的隔阂,也是深受国际纪录片市场欢迎的主流片种之一。技术美学和纪实美学的影像合奏,使《遇见最极致的中国》更具丰富性与感染力,这类精品纪录片的国际传播无疑有益于向全球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魅力。
另一方面,片中所展现的纯净瑰丽的自然胜景、数量增长的珍稀种群、生生不息的自然世界,从不同侧面体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传递出诗意栖居、绿色发展的理念。片中斑斓璀璨的山河大地、蓬勃灵动的生命活力也在提醒每一位观众,如果人类不迷失于物质化的都市文明与竞速社会,懂得节制自身的欲望和扩张,给自然万物更多的包容、爱护和关怀,我们将拥有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
来源: 解放日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