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三国曹操大破袁绍对比 浅论汉末三国诸强战略方针

古往今来,成功的国家和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达成路径规划。企业将之称为大战略,而对于国家而言,多称为基本国策。

提起汉末三国的大战略,想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诸葛亮《隆中对》。但在风云诡谲的乱世,诸多战略大师层出不穷。凉州名士阎忠为皇甫嵩献上【奉天讨逆】之策,侍中董扶说太常刘焉割据益州独占【天子之气】,袁绍怂恿何进召四方豪强【兵谏除宦】……之后更有《江都对》《榻上策》《隆中对》等等。有些时候有些领导者本身就有大战略规划,只是渗透在行为之中,不好深扒。比如袁术称帝以身试天下民心向背,孙坚强夺荆州挂靠袁家做背书。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各方策略搅动,零和博弈,总有成王败寇。甚至战略本身也会发生迭变,最典型就是刘备时期的《隆中对》与诸葛亮执政时期的《隆中对.改》。

本文仅在浅析诸侯大战略的背景、流变、结果。欢迎阅读、评论、交流、指正。

新旧三国曹操大破袁绍对比 浅论汉末三国诸强战略方针(1)

袁绍字本初,汝南袁氏,四世三公

为什么先从袁绍开始?

袁绍出身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出身不可谓不高。其势力也是汉末早期诸侯中较强的,甚至一度有望结束乱世。

其实我最先开篇是想讲凉州派系(董卓为代表)的大战略,但思来想去,袁绍有几大优势。

1、袁绍名声大。在当时,袁绍名声大是因为出身名门,早当官。但在今天他名声也大,作为官渡之战的失败者被大多数人所铭记。

2、乱世始作俑者之一。汉末乱世的罪魁祸首基本归为这几类,皇权极化(皇帝早逝、党锢之祸)、财政负担(关西羌乱、腐败盘剥)、割据形成(刘焉废史立牧)、内斗造成中央权力真空(何进除宦失败,董卓入京)。袁绍就是深深卷入到了内斗之中,并且还是何进的参谋。虽然袁绍不需要为何进之死负责,但引狼(董卓)入室的谋主就是他。如果我们脑洞大开,他甚至有可能事先就勾结了董卓等人,最后两人敌对可能是分赃不均造成的。这个就不在本文细说了。

3、史料较明确。袁绍在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有传记,是当之无愧的枭雄,作为曹操前期主要对手,刘备曾经的雇主,通过曹刘二人较为详细的传记,也能从侧面窥见其人一二。并且沮授田丰许攸等人的战略进言史书也有零碎记载,这就很容易判断袁绍的战略流变。

新旧三国曹操大破袁绍对比 浅论汉末三国诸强战略方针(2)

袁绍:给你个眼神,自己体会!

袁绍战略雏形的背景与渊源

事情要从袁绍与董卓翻脸逃往关东说起。

当时名门袁氏故吏遍布天下及朝野,袁绍逃出来后,众人各种营救掩护(相比之下曹操真的惨),朝内的人更是各种吹风求情,建议董卓宽大处理。董卓为收买人心一口气封了一堆名士党人去关东当官,这里就有袁绍。

当时关东多郡还存有大量太平道余孽,其中袁绍所封的渤海就是当时最乱的地区之一。

根据史料推测,当时袁绍压根没在渤海郡建立实际控制,甚至可能都没入境就被冀州牧韩馥“保护起来了”。原因有二,一是渤海境内的黄巾乱党是被后来的公孙瓒击溃驱赶的;二是袁绍当时实力弱到在冀州被韩馥软禁,直到韩馥打定主意参与讨董联军才被放出。

但韩馥作为一个袁氏故吏显然低估了袁氏故吏们的力量。袁绍身边很快聚集起了郭图、许攸、逢纪等汝颖幕僚,并且为袁绍谋划了一出“驱虎吞狼”。以渤海郡为筹码,与公孙瓒勾结,约定平分韩馥的冀州。

逢纪对袁绍说:“做大事业,不占领一个州,没法站住脚根。现在冀州强大充实,但韩馥才能平庸,可暗中约公孙瓒率领军队南下,韩馥得知后必然害怕恐惧。同时派一名能言善辩的人向韩馥讲述祸福。韩馥为突如其来的事情所迫,我们一定可以趁此机会占据他的位置。”

这段历史后来在1700多年后的欧洲重演,公孙瓒是德国,袁绍是苏联,一个砍瓜切菜,一个兵不血刃。

但显然袁绍方更牛,公孙瓒还没打过来,他的人已经做好了韩馥的思想工作,冀州转手袁绍了。

当时韩馥手下就有一个人极力反对投降。那个人就是骑都尉沮授。

冀州虽然狭小,能披甲上阵的有百万人,粮食够支撑十年。袁绍以一个外来人和正处穷困的军队,仰我鼻息,好比婴儿在大人的股掌上面,不给他喂奶,立刻可以将其饿死。为什么要把冀州送给他呢?

韩馥没有听从,投降了袁绍。随后袁绍架空了韩馥,入主冀州。首先处理了拒绝投降的韩馥下属。如长史耿武、别驾闵纯、从事赵浮程涣等,基本后来都不见于史料了。而唯一复起的只有沮授,被征辟为从事。

新员工入职,总得出个考题看看能力。于是,有了如下对话。

袁绍问沮授:“如今奸臣作乱,陛下四处漂泊。我家历代蒙受汉室恩宠,立志尽自己的力量和生命来振兴恢复刘汉天下。然而齐桓公没有管仲不可能成就霸业,勾践没有范蠡不可能保存越国。现在我想与您同心合力,共同使国家安定,您用什么计策匡正帮助我呢?”

新旧三国曹操大破袁绍对比 浅论汉末三国诸强战略方针(3)

悍将麴义与袁绍也有勾结,曾发动叛乱击败韩馥军。当时冀州内忧外患,韩馥及时甩锅不失一步妥棋。

沮授与《邺城对》

沮授回答袁绍:“将军不到二十岁就被朝廷重用,名声传扬全国。赶上董卓废立皇帝的时机,将军奋然生发忠义之心,只身一人骑马出奔,使董卓心裹恐惧。您渡过黄河向北,勃海的百姓稽首归顺。您拥有一个郡的军队,聚集冀州的人马,威势控制黄河以北,名声为天下推重。假使发兵向东,就可以扫除黄巾;还军攻打黑山,就可以灭掉张燕;掉转兵力向北,就必定捉住公孙瓒;以威势胁迫戎狄地区的人,立刻就可平定匈奴。横扫黄河以北,合并四个州的地盘,网罗英雄人才,拥有百万人马,到长安迎接陛下,恢复在洛阳的宗庙,向天下发号施令,征讨不服从的人。凭藉这样的条件争决胜负,有谁能够抵挡!几年以后,建立功业并无困难。”

概括一下:东灭黄巾(渤海&青州),西扫黑山(并州),北捉公孙(幽州)。以戎狄为兵源,收服匈奴。合并河北四州的资源,打到长安迎回汉帝,光复洛阳,奉天讨逆。

一番彩虹屁修饰下来,先不管可实操性,反正袁绍是非常认同这套方案。很快提拔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

但是我感觉袁绍的开心和沮授的初衷是有点不一样的。沮授意思是发展河北(沮授是冀州土著)、迎奉天子平定乱世三步走。而袁绍的脑子里可能出现的是汉光武帝刘秀横扫八荒的丰功伟绩!

新旧三国曹操大破袁绍对比 浅论汉末三国诸强战略方针(4)

刘秀经略河北,南下平定天下

当年汉光武帝刘秀,奉命经略河北,从此有了根据地,随后两路南下,一路尾随赤眉军攻入凋敝的长安,一路打下了洛阳,由此掌控中原。

对比一下,这和沮授的对答不能说是有些相像,只能说是基本一模一样。

所以,《邺城对》说白了就是一个刘秀战略复刻。再加上袁绍与韩馥曾有拥立刘虞为帝的先例,袁绍对皇权的尊重怕不必董卓多几分。所以袁绍的野心怕也不会局限于迎回天子匡扶天下,而是可能有第四步

袁绍战略变化的几处节点

大方针定了,但执行不可能一帆风顺。

首先,袁绍的敌人并不弱。

东边的黄巾军是被公孙瓒击溃的,公孙瓒还安排了田楷为青州刺史。

西边的黑山也是难对付得很,与袁绍冀州军发生多次混战,甚至还曾偷了袁绍家。多亏黑山贼里的二五仔才保住了袁氏家眷。而黑山贼张燕一直苟到了官渡之战投降曹操。

北边公孙瓒也是个打仗狠人,以少胜多击杀袁绍的盟友刘虞不说,多次入侵到冀州跟袁绍“算账”。

其次,突发敌人影响南侧安全

比如吕布夺取了兖州,袁绍不得已分了部分资源给曹操(当时曹操实际类似袁绍从属势力)用于夺回兖州,以巩固自己南侧安全。

再比如臧洪,因为张超的知遇之恩,忽然在东武阳举起叛旗。袁绍又不得不南征,围城战打了一年左右。

袁绍其实也不算差,在四面强敌的环境下,逐渐让千疮百孔的冀州统一安定,并恢复了生产力,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相对富庶之地。尤其是界桥之战后,公孙瓒基本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并逐渐变为守势。在之后的对战中,袁绍胜多败少,逐渐蚕食了河北四州。直到官渡之战爆发,袁绍已经奋斗了十年!

这十年之中,袁绍的大战略方针遇到了多个重要拐点以及变形:

1、天子东归

天子东归是一个非常突发的事件。当时关中打得稀烂,出于某种考量,最终李郭和解放天子东归。然而这个事儿是关中的贾诩、士孙瑞等人促成的。他们和关东的军阀没有交集也无从传递消息,而护送的小军阀也也不愿意引来大军阀分享“功绩”。由此只能靠董承、南匈奴、白波贼来抵御回过神来的李、郭凉州联军。当汉献帝到了黄河边,情况已经非常严峻,没几艘船能渡河。曹阳兵败,残兵败将好不容易躲进安邑城,这才逼的没办法向关东求援。

袁绍接到了诏命,此时陷入了两难。他正在持续挤压公孙瓒的势力,并已占优势,此时转头救援天子,怕前功尽弃。

沮授等人认为冀州现在发展得可以,因此建议袁绍立即迎奉天子到邺城,然后继续经略天下。也就是说,根据时势,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提前到第二步,由此就与曹操方略相似了。

然而淳于琼等人极力反对。认为如果把皇帝接到邺城,怕产生诸多内耗和掣肘,眼下应该尽快平定河北。也就是认为还是按照三步走,不管谁抢了皇帝,之后再抢回来就是了。

袁绍最终选择了后者。不能说没有道理,看看曹操就知道了,夺取天子后曹操先花了很大精力驱逐白波党,官渡之前董承还曾谋划政变。而且天子也不能说是一点权力没有,就算是在凉州党执政时期,汉献帝也是有过一些明君言行的(见后汉书)。从袁绍角度看,前者务虚,后者务实,其实算是明智选择。

2、四州分治

因为上一个选择,曹操夺取了天子。虽然当时曹袁关系不算坏,可袁绍心酸是一定的。而且正因为关系好,他也不能说打就打,缺少理由。曹操多精明啊,当时封了袁绍大将军(上三公),自己只当个司空,但袁绍也是人精,谁不知道谁的心思,于是双方较劲,开始了加速扩张。

为了更高效控制四州,袁绍委任他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经略四州。比如,长子袁谭经略青州,公孙瓒派系的田楷和朝廷任命的孔融,都被他击败并驱逐。前者甚至可能被其击杀。从效率上讲,的确非同一般,三个儿子也都有竞争意识,彼此进步,如果经营的好,未来这四州都是他袁家私产。因此袁绍非常自得。

而从方略上看,“合四州之力”被他变成了“合四子之力”,假如他们四个关系好还好,如果关系不好,不就铁定分崩离析了?

袁家灭亡的伏笔自此埋下!

3、徐州之乱

官渡之战前,其实袁曹已经剑拔弩张。刘备奉命截杀袁术,曹操估计也是想断了刘备跳槽的念头。却不想,刘备杀了车胄占了徐州。曹操大怒亲征刘备。此时袁绍阵营又发生了争论。田丰建议道:

同您争夺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现在去束边攻打刘备,双方交战不可能很快结束,现在调动全部兵力袭击曹操的后方,一去就可以平定。军队根据时机出动,这就是时候。

袁绍没有采纳,推辞小儿子生病,按兵不动。

很多人认为这是袁绍短视的表现。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袁绍也许就是故意“献祭”刘备,为自己争取战备时间。

我们换位思考两个问题。

其一,袁绍与曹操决战动员数十万,这个兵力必然是发动河北四州资源才行,而动员四州的粮草渡船一定需要大量时间。而一旦完成动员,在绝对实力之下,曹操基本不可能翻盘(理论上)。

其二,刘备和徐州对袁绍重要吗?不重要,死就死了,曹操打下徐州也构不成威胁,因为曹操在徐州口碑太差了!而且,如果刘备活下来了不投奔袁绍还能去哪?还得找他袁绍啊。

另一方面,刘备是袁术死敌,袁术袁绍表面相互攻讦,谁也不知道实际上关系怎样。袁绍完全有理由根据主观感情放任刘备被杀。

因此官渡之战最终于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爆发。

新旧三国曹操大破袁绍对比 浅论汉末三国诸强战略方针(5)

官渡之战前势力大体分布

袁绍方略的成败分析

毫无疑问,袁绍失败了。复刻刘秀霸业的三步走战略只圆满完成了第一步。

从上帝视角我们能发现很多问题,但假使我们身在局中,我们未必做的比他出色。这是历史问题,受制于太多因素。一时兴起改变命运的决定虽然存在,但的确不多。

从刘秀建立东汉看,河北南下是可行的。但是你要是觉得阿里巴巴能够成功,我按阿里巴巴的创建历程再来一遍也能行,那就是痴人说梦了。

东汉末的河北经济破坏的其实比西汉末严重。东汉末的曹操刘备吕布等人也绝非西汉末的赤眉军可比。况且,当年刘秀北伐摧枯拉朽,基本没有抵抗,袁绍却和公孙瓒缠斗多年才分出胜负。太多不同,怎可照搬?

很显然,袁绍集团非常自信,觉得光武行我也行。结果最后把车一路开到了坑里。最有意思的是,提出三步走的沮授中途也建议调整,结果袁绍等人还是执着老方略。

袁绍一共有两次机会改变最后结局。

第一次,是听从沮授建议迎奉天子,或者想办法不让盟友曹操得到天子。当时天下谁都能抢到天子,就唯独曹操不行!

第二次,不追求决战,不追求大义名分,直接偷袭许昌。袁绍太自信、太要面子了,非得决战,堂堂正正碾压。当然《为袁绍檄豫州文》配得上这么大范围的动员。

可惜。强者无恒强,事事难预料。

新旧三国曹操大破袁绍对比 浅论汉末三国诸强战略方针(6)

四世三公袁本初,少年豪气聚英杰

司隶校尉除阉竖,渤海太守讨国凶

冀州谋定天下事,河北缠斗十年休

官渡惊起炎千丈,邺城梦觉泪斗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