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各商超在行动(民营资本围猎武汉国营商超简史)

斑马消费 徐霁

浙江女首富周群光、金牌私募崔军可能万万都没想到,后来者永辉超市能最终和中百集团携手,登堂入室。

武汉各商超在行动(民营资本围猎武汉国营商超简史)(1)

4月12日,中百集团披露永辉超市的要约收购报告书:永辉拟斥资5.6亿元收购中百10%的股份,要约收购后永辉在中百的持股逼近40%。

在这之前,先是卓尔闫志以“终极要约”正式拿下汉商集团的控股权,后来居然新零售拟借壳武汉中商上市。

争夺武汉国营商超的硝烟还未散尽,曾经的对手们,就开始把酒言欢了。

想当年,民营资本围猎武汉国营商超,新光、崔军、永辉轮流举牌中百集团,银泰对鄂武商发起两大战役,卓尔多年苦心经营,终对汉商集团兵临城下,绿地低调潜伏武汉中商;对此,武汉国资排兵布阵节节抗击,为控股权斗争到底,颇有点决战光明顶的意味。

从“被资本围猎”到“拥抱资本”,武汉国营商超放手背后,有利益的纠葛,有线下零售行业的困境与突围,有国资与民营资本的取长补短,也有着阿里与腾讯军备竞赛的线下投射。

武汉各商超在行动(民营资本围猎武汉国营商超简史)(2)

复制成功

1959年,在武汉汉口解放大道690号,纪念中苏友谊的“友好商场”正式成立。

这是新中国最早的商场之一,与王府井百货、重庆百货、昆明百货大楼同期建立,1966年改名为武汉商场。

以武汉商场为主体的鄂武商A(000501.SZ),1996年上市,成为中国商业第一股。

2007年,武汉商场原址重建为武商广场,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国单体净利润最高的商场。

2017年,武商广场单柜全国业绩第一的品牌有54个,前三的品牌有108个,化妆品、女装、男装品类继续保持全国同业零售额第一。

鄂武商的独立发展,让武汉国资尝到了甜头,于是,依样画葫芦推出了中百、中商、汉商。

1989年,武汉国资以汉口江汉路129号的武汉中心百货大楼为基础成立中百集团(000759.SZ),以武昌中南路11号的中南商业大楼为基础成立武汉中商(000785.SZ)。

尽管汉阳区国资以汉阳大道139号的汉商银座为基础运作汉商集团,比上面两家晚了1年,但上市却比它们早1年。

1996年,汉商集团(600774.SH)登陆上交所,次年,中百集团和武汉中商登陆深交所。

至此,武汉拥有4家国营商超上市公司,数量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而且,武商、中百、中商的实际控制人同为武汉市国资委,同一实控人旗下3家商超上市公司,在A股绝无仅有。

这4家国营商超都是由单体商场发展而来,都紧紧扎根武汉,近年才开始小范围向湖北省内其他城市扩张(中百在重庆的业务托管给了永辉超市),它们一直以来的会计师事务所都是同一家——中审众环,总部就在武汉武昌东湖路。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业态。武商以百货为主,超市为辅;中商与武商类似,但影响力和体量小很多;中百以超市业务为主,是“中西部超市之王”;汉商旗下以百货业务为主。

武汉各商超在行动(民营资本围猎武汉国营商超简史)(3)

在2018年年中披露的《2017年中国连锁经营百强》榜单中,武商、中百、中商排名分别为13、16、45。

整合困难

武汉四大国营商超都很强,于是,问题也接踵而至,同业竞争如何解决?

毕竟,同城同业的武商、中百、中商,实际控制人均是武汉市国资委。根据媒体报道,早年,证监会要求解决同业竞争这一问题。

早在2005年,商务部将辽宁、湖北作为商业改革试点,拥有多家商业上市公司的武汉,成为商业改革的重点。

2007年,武汉国资以其持有的武商、中百、中商股权出资,成立武汉商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武商联”),武商联成为武商、中百、中商的控股股东。

武商联最主要的使命,就是运作这3家上市公司的重组。武商联挂牌之时也喊出话来,3年内实施重组。

此后10年,武汉商业重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传言流出,但真正落到操作层面的重组计划,只有1次。而这仅有的1次,还只包括中百和中商。

2011年9月30日,中百集团、武汉中商发布重组方案,中百吸收合并中商,换股比例为1:0.9503。

不过,1年零8个月后,这一方案在股东大会上被高票否决。

原因很简单:监管层有心,武汉国资推动,但上市公司们无梦。

想想也是,计划中的内部重组,谁操盘谁被动,人员怎么安排,业务怎么融合,品牌怎么规划,都是几近无解的问题。

因为是上市公司,麻烦就更多。中百的股东不愿意股份被稀释,中商的股东觉得价格给低了,把中商的股票换成中百的,不划算。

2014年,武商联做出承诺,争取5年内解决旗下3家上市公司的同业竞争问题。

激烈争夺

客观困难之外,令武汉商业重组久久无法落地的主观因素,乃是武汉国营商超一直“被资本围猎”。

2004年,武商、中百、中商准备合并,银泰系作为战略投资者被引进到武汉。后来这个方案告吹,“不走空路”的银泰系2005年开始举牌武商,并于2006年抛出“武广提租案”向武汉国资“发难”。

这一回合,以银泰系放弃大股东之争、拿下世纪中商进入武汉市场为结局。

2011年,银泰系再掀武商实控人之争,通过二级市场举牌步步紧逼;武商联通过与武汉经发投、武汉开发投、武钢结成一致行动人进行阻击,后来直接要约收购5%的股权,巩固大股东地位。

正是在这一年,浙江女首富周晓光,开始通过新光控股举牌中百,并于2012年成为单一最大股东。

当年,湖北首富闫志旗下的卓尔控股开始举牌汉商集团。

周晓光没想到的是,新光控股曾一度成为中百集团的单一最大股东,却遭遇了和银泰系一样的尴尬。

新光控股与中百集团的控制权之争,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插曲。2013年10月,私募大佬崔军以公开信的形式“逼宫”中百董事会。

崔军的惯常套路并未奏效,但却引来了永辉超市(601933.SH)。

武汉各商超在行动(民营资本围猎武汉国营商超简史)(4)

这年年底,永辉系开始举牌中百集团,新光控股渐生退意,永辉系逐渐增持,2014年底持有中百集团20%股权。

2016年下半年,绿地金控低调进入武汉中商,距离举牌线仅一步之遥。

2011年之后的另一个高潮是2017年。7月,永辉超市再度举牌中百集团,持股达到25%,并宣称未来十二个月内不排除继续增持的可能。这边武汉国资增持中百集团至32%。

闫志和卓尔那几年陆续增持汉商集团,截至2016年12月30日合计持股25%,并于2017年9月增持到30%,超过汉阳国资113股。随后,汉阳国资表示将增持5%。

一边是民营资本不断围猎武汉国营商超,另一边,武汉国资排兵布阵节节抗击游刃有余,以至于双方最后陷入拉锯战。

优质资产

民营资本围猎武汉国营商超的首要原因,不外乎这些公司股权分散,且估值较低。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中百。新光控股举牌前,中百集团第一大股东武商联持股仅有10.16%。所以新光控股只用1年时间,没怎么费力,就成了中百集团当时的第一大股东。

举牌前3年,“中西部商超之王”中百的平均市盈率为30倍出头,为其历史低点。

当然,互联网巨头携资本在线下扫货,也是武汉国营商超争夺战的幕后内情之一。

武汉国营商超争夺中,历时最长、声势最大的当属银泰系举牌武商,以及新光控股、崔军、永辉超市举牌中百。

银泰系,背后正是阿里巴巴;永辉超市,正是腾讯新零售序列中的一员。

武汉各商超在行动(民营资本围猎武汉国营商超简史)(5)

因此,旗下资产质地优良的武汉国营商超,自然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

以武商为例。截止到2018年,武商旗下拥有10家购物中心、76家超市;更为重要的是,其在核心商圈购地自建136万平方米的物业。

这136万平方米商业物业的长期投资价值,就远超武商目前不足百亿的市值。

可以这么说:武汉三镇地段最好的商业,都在武商、中百、中商、汉商旗下。

近几年中百、中商均因为拆迁补偿导致业绩大幅上升,也正说明了旗下资产的丰厚。

另外,拿下武汉这几家主要的国营商超,就相当于拿下了武汉这个市场。

作为一个人口1100万的中部消费之都,武汉零售行业的发展前景不言而喻。

但是,因为早年四大国营商超深耕于此,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也导致武汉商业界“铁板一块”——即便是全国性的商业巨头们,不下点功夫,在这根本站不住脚。

家乐福早年进入武汉市场,正是与汉商集团合作的;王府井(600859.SH)百货很早就进入武汉市场,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仍然只在江汉路拥有那一家门店,不温不火。

相比之下,资本市场兵不血刃的方式,轻巧得多——永辉超市南征北战,门店数十年扩大14倍,但却对湖北市场望而却步;成为中百集团二股东之后,不仅接管了中百的重庆门店,还对中百进行业务输出。

武汉各商超在行动(民营资本围猎武汉国营商超简史)(6)

拥抱资本

只是当二股东,显然不能满足永辉超市。

3月29日晚间,中百集团公告称,二股东永辉超市拟以8.10元/股的价格发起要约收购,预计收购公司总股本的10.14%,要约收购后永辉超市持有的中百股份将从目前的29.86%提高至最多不超过40%。

中百之前,汉商和中商都相继做出了拥抱资本的姿态。

2019年1月初,湖北首富闫志以“终极要约”最终拿下汉商集团39.50%的股份,取代汉阳区国资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汉商控制权的七年争夺,终于尘埃落定。

差不多同一时间,武汉中商披露称,居然新零售拟作价363-383亿元借壳武汉中商。如果借壳上市成功,武商联在新上市公司中的持股不到2%,算是退出得更为彻底。

当年的攻防有多激烈,如今的牵手就有多祥和。

早些年,靠着天时地利人和,武汉四大国营商超业绩稳定盈利丰厚。守着这样的现金奶牛和赚钱利器,谁都不愿意放手。

但是,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和商超行业的调整,就连行业老大高鑫零售、永辉超市和王府井百货都感受到压力,武汉四大国营商超也不例外。

中百此前几年连续巨亏,靠着门店调整、布局生鲜,才勉强于2018年实现业务盈利。但其净利润的迅猛增长,仍然要归功于拆迁补偿。

同样拆发的还有武汉中商。2017年,武汉中商净利润3.58亿元,当年拆迁补偿4.4亿元;2018年公司预计净利润6500-8000万元,当年拆迁补偿6327万元。

汉商坐拥3作黄金地段的商场,旗下还有诸多商贸、酒店、仓库业务,2018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7.75亿元,净利润仅1102.63万元,同样需要重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