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感觉概念(关于感觉和概念)

在《哲学史讲演录》中,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是黑格尔经常谈论的问题之一,特别是从苏格拉底哲学到亚里士多德哲学谈得尤多。而同这一问题密切相关的就是本质和现象、感觉和概念的关系问题。对于这些,列宁作了不少摘录,而且作了很多评语。

前面已谈到过,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要透过个别的东西去掌握一般的东西。但一般的东西不是事物的任何共同的规定,而是共同的本质,是概念。黑格尔说:“一般乃是一个贫乏的规定,每个人都知道一般,但却不知道作为本质的一般。”

什么是感觉概念(关于感觉和概念)(1)

列宁把黑格尔关于一般的观点转述如下:“存在和概念在黑格尔那里大概是这样区分的:从联系中分割出来的单独的事实(存在),以及联系(概念)、相互关系、联结、规律、必然性。”换言之,一般就是事物的本质、内在矛盾、规律。这种东西,黑格尔叫作客观的概念。黑格尔因此强调客观性的含义是“自在和自为的普遍性,而不是外在的客观性”,即现象。

因此,认识的任务也就是透过对现象的认识来获得对本质的认识,对一般东西的认识。黑格尔并不否认通过感觉经验来掌握概念,他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经验论者,然而是一个有思想的经验论者,他说:“通过综合而把握住了的经验的东西,就是思辨的概念。”

但是,我们决不能从此得出结论,认为黑格尔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列宁指出:“概念与经验的、感觉的‘综合’、总括、总结之间的一致,在各派哲学家看来都是毫无疑问的。这种一致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神(自我、观念、思想等等)那里来的,还是从(由)自然界那里来的?恩格斯在问题提法上是正确的。”

什么是感觉概念(关于感觉和概念)(2)

列宁所说各派哲学家指的就是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问题的基础是什么,这里有着原则性分歧。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一致的基础就是物质世界,就是实践,就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感性经验。

这里存在着在实践基础上从物质世界向意识的飞跃或辩证的转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或辩证的转化。但是在黑格尔就不是这样了。在黑格尔看来,在自然界中就存在着概念,也就是事物的本质,它是事物的灵魂,而事物是它的血肉或躯壳,自然界对概念是一种束缚、限制。

因此,人们通过经验获得概念不过是以自然界或感性认识作为媒介而自己认识自己而已。概念之所以同经验的总结一致,不过因为经验、自然界是概念之表现罢了。其实,我同表象是不一致的,但同思维是一致的,他说:“我有屋子、木材的表象,但我自己并不就是它们,——我和屋子的表象乃是两回事。只是在思维中才有客观和主观的真正一致。”

因此,列宁说:“辩证法的拥护者黑格尔不能理解从物质到运动、从物质到意识的辩证的转化——尤其不能理解后一种转化。马克思纠正了这个神秘主义者的错误(或弱点?)。”认真说来,黑格尔也不了解从感觉到思想的辩证的转化。

因为,尽管他对这些问题在唯心主义形式下多少有所猜测,但由于唯心主义的限制,归根到底,黑格尔所说的运动只是思维的运动、精神的运动,他所说的认识只是精神的自我认识而不是从物质向意识的辩证的转化。只有马克思才纠正了他的错误,把运动首先看作物质的运动,认识是物质向意识的转化。

什么是感觉概念(关于感觉和概念)(3)

恩格斯同马克思是完全一致的,他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显然,恩格斯也认为原则是和经验的综合一致的,但恩格斯同黑格尔之间,却有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列宁坚持认识对象的一般规律的唯物主义路线,与此同时,提出了认识的辩证法的公式。他说:“一般的含义是矛盾的:它是僵死的,它是不纯粹的、不完全的等等,而且它也只是认识具体事物的一个阶段,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完全认识具体事物。一般概念、规律等等的无限总和才提供完全的具体事物。”

这就是说,人们认识规律的过程是一个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其中,对每一规律的认识都是相对的。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列宁概括说:“认识向客体的运动从来只能是辩证地进行的,为了更准确地前进而后退——为了更好的跃进(认识?)而后退。相合线和相离线:彼此相接触的圆圈。交错点=人和人类历史的实践。”

什么是感觉概念(关于感觉和概念)(4)

什么是后退?后退指离开对象,即科学的抽象活动,即理性认识,此即相离线。这就是列宁所说的“自在世界离现象世界愈来愈远的移动”,“表象比思维更接近于实在”,前进或相合线则是回到实在、回到现实物质世界的过程,即回到实践的过程。

因此,相离线和相合线、后退和前进就形成一个圆圈。这个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即是一串相互接触的圆圈。这就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螺旋式上升过程,波浪式前进过程。在哪儿接触呢?在实践。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从实践开始经过认识或理性认识而回到实践,然后又从实践开始而回到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并进而从相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就是毛主席所概括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