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alk上网课好吗(在线教育盈利难)
核心提示:
通过 CCtalk 平台经营多种互联网产品,聚集多元化的目标用户,沪江得以最快了解不同课程市场需求波动带来的时机,从而迅速跟进;同时,通过转变思路做“服务”生意,拓展新的盈利模式。
综合性在线教育平台的玩家包含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百度传课、淘宝教育等BAT互联网巨头,其凭借流量及品牌优势迅速发展,但仍旧面临内容质量难把控、开发与运营成本高等问题。
用户付费决策重、学习效果难量化、教研开发成本高是当下在线教育的瓶颈,轻知识付费以其内容多元、客单价低、以知识服务带动人际增值等特点,或成为在线教育新的盈利思路。
在线教育的高烧持续了五年之久。
如今,伴随商业模式变现的艰难,资本收紧,企业现金流吃紧,在线教育企业已经无法再继续「烧钱」。另一方面,在线教育目前仍处于增量市场,巨头入局布阵,创业公司迅速扩张,发展相对成熟的在线教育企业已瞄准上市,这其中就包括刚刚申请赴港股 IPO 的沪江。
17 年在线教育长跑之后,沪江「准备」好了吗?
从沪江递交的招股书财务数据看,沪江连续三年亏损总额达 12.4 亿,三年亏损额分别为 2.8 亿、4.2 亿和 5.4 亿,亏损逐年扩大。沪江的负经营性现金流量也在不断增加,近三年分别流出 1.2 亿、2.7 亿及 4.3 亿。
对此,沪江选择了押注 CCtalk 来提升盈利能力。
据招股书,沪江将「强化以 CCtalk 平台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建设」。这意味着,在教育垂直平台沪江网校之外,沪江将再造一个互联网综合性在线学习平台 CCtalk 。此前,BAT 等互联网头部企业已经打造了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百度传课、淘宝教育等同类综合性学习平台,CCtalk 将正式与其直面竞争。
沪江为什么要打 CCtalk 这张牌?
近年来,在线教育热潮席卷,传统教育企业纷纷转战线上,BAT 巨头接连入局教育,年轻的互联网教育公司迅速成长,作为老牌互联网教育企业的沪江,优势不再明显。
而此时,知识付费兴起,单一的教育垂直课程,已无法满足用户对多元化知识产品的需求。沪江需要拓展新的业务,以巩固在线教育的行业地位,抢占知识付费的新兴市场。CCtalk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有别于沪江自营的教育垂直课程平台,CCtalk 是一个综合性的在线知识学习平台。平台本身不生产内容,而是由入驻平台的第三方教育机构或网师进行授课,授课内容涵盖知识、兴趣、社交、实用技能等更加多元化的内容。CCtalk 作为平台方,为其提供教育技术、运营管理、营销销售等一站式服务。
通过 CCtalk 平台去经营多种互联网产品,聚集多元化的目标用户,在知识付费这一新兴市场中,沪江得以最快了解不同课程市场需求波动带来的时机,从而迅速跟进。
CCtalk 业务模式的核心是「服务」。从网校到 CCtalk,从做课程产品到做平台服务,沪江的目的直指营收。
沪江原有自营品牌的营收来源依赖于「卖课」,盈利模式相对单一,招股书所示的负经营性现金流数据,也反映出沪江盈利增长的疲乏。而对于下一步如何增强自营业务部分的盈利,沪江的战略表述是「继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这也就意味着,更多的营销开支。
而做「服务」生意的 CCtalk,营收渠道显然更多。据招股书,CCtalk 的营收包含三类:销售总额分成、技术服务费和定制增值服务费。
其一,对于网师端用户,按照基础服务的 30% - 50% 进行收入分成,增值服务则单独收费,如教研支持、技术工具定制、营销广告等。其二,对于学生端用户,通过课堂付费打赏和礼物等直接消费通道收费。其三,对于非平台上的企业机构及政府部门的用户,将平台工具打包成 SDK,提供收费的分层教育云服务,如智能学习系统、OCS 课件、实时视频互动技术等。未来,CCtalk 还计划进一步扩充盈利范围。
自 2016 年 10 月 CCtalk 正式推出以来,一年内即实现盈利。截至去年年底,CCtalk 平台挂网课程全站交易净额 2.4 亿,平均月活 227 万,付费用户数约 30 万。
通过网校的教育垂直类课程 CCtalk 这一多元化知识平台,沪江用「内容 产品 技术 服务」,初步构建起一个线上教育生态系统。
BAT 已提前入局,CCtalk 怎么破?
在 CCtalk 之前,BAT等头部互联网公司凭借其巨大的流量优势、充沛的 B 端供给和 C 端用户,已经打造出百度传课、淘宝教育、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一系列综合性在线教育平台。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这一平台模式还是遇到了瓶颈:
首先,由于平台的运营与内容生产分离,课程质量难以把控,良莠不齐甚至粗制滥造的课程不仅影响到用户体验,还直接损害平台的品牌信誉。
其次,综合性平台的技术开发和运营成本很高,很难跟的上入驻机构的发展速度和个性化需求,一些成长起来的优质网师,极有可能因为平台机制建设的滞后,脱离平台并带走用户。
另外,随着平台上课程类型的迅速扩充,平台的体系设置和功能模块也很难进行清晰的划分,用户很难锁定自己的目标课程,同时也难以判断什么样的课程难度适合自己。
面对这些问题,提前入局且实力雄厚的互联网头部公司做了不少尝试。
比如,在解决内容质量把控和平台建设上,腾讯课堂设置了一整套奖惩机制。据艾瑞咨询发布的一份B2B2C 在线教育平台研究报告总结,腾讯课堂的做法是:
其一,在奖励上,以用户到课率、完成度和好评度评分为指标,根据不同课程类型制定相应的参考标准,将机构课程分为 a、b、c 三类,分别能获得当期扣除 IOS 渠道成本费后的剩余课程款项的 10%、6% 和 3% 的奖励。
其二,在惩罚上,以两周为单位,若用户到课率或完成度低于 10%,则给予 B 类警告;触发 B 类警告后的最近两周用户到课率或完成度低于 10%,则会停止接收用户报名,平台也将延迟结算报名款项。
而在解决课程体系的建设上,网易云课堂将课程路径设置为「碎片化知识-课程书籍-微专业」,随着学习深度的增加,课程的集中度也越来越高,循序渐进,方便平台用户按体系自我归类,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更有效更体系化的学习。
腾讯和网易的探索,为后继者 CCtalk 提供了一些借鉴。而百度传课、淘宝教育的式微,也为 CCtalk 的未来发展敲响了警钟。据媒体报道,百度传课在今年年初发布公告称,将停止对其客户端的更新及维护,并根据战略调整来策划新产品。
一边是综合性平台模式的诸多问题,一边是 BAT 们的激烈竞争,没有互联网流量优势,又入局最晚的 CCtalk,有哪些胜算?
由于知识平台的用户是学习内容生产者和获取者,沪江的教育基因,可以帮助 CCtalk 理解用户。
一方面,CCtalk 的用户是「师」,他们的需求是吸引更多的学生。CCtalk 作为服务方,可以将沪江沉淀下的课程经验用于帮助提高平台的内容质量,将师资培训经验用于对网师的管理。
此外据招股书介绍,CCtalk 还提供教教研支持、商业结算、市场营销、数据分析、用户反馈等一系列服务,这种一站式服务对于没有太多运营和营销经验的机构来说是需要的,增强了用户黏性。
另一方面,CCtalk 的用户是「生」,他们的需求是获得知识。作为平台方虽然无法直接接触到学习者,但可以通过优化平台服务,来提升这部分用户的体验。
CCtalk 的做法是:在硬件上,投入技术去研发更流畅的视频画面、互动课件、学习系统等,为平台上的学习者提供更好用的学习工具。与此同时,沪江在招股书中提及了「优化社交功能」,在CCtalk 的平台上,也已经出现了基于课程主题和兴趣爱好的直播社群,由平台进行运营和维护。通过社交,可以强化用户、网师与平台之间的联系,做深度绑定。
尽管做好了一定的「预案」,但 CCtalk 未来发展的很多风险点依然存在。招股书中沪江自称,倘若未能持续提高 CCtalk 平台上付费用户的开销,未能维持较高质量的内容与服务,未来的品牌和业务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这意味着 CCtalk 需要尽快实现用户付费的高转化、平台课程内容的高品质以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壁垒,这对于刚满一岁的 CCtalk 来说,还是非常困难的。
而 CCtalk 的这些难题,也同样摆在所有在线教育企业面前,并亟待解决。
CCtalk 的启示:轻知识付费和「服务」生意
借助 CCtalk 押注新的知识付费市场,通过「服务」拓展新的营收渠道,这是沪江破局在线教育盈利难的一种尝试。而大公司的战略转向,也或多或少释放出整个行业的一些信号。
首先,随着新知识经济的崛起,知识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用户对于多元化知识产品的需求,与目前单一有限的资源供给之间,是一个广阔的新兴市场。
当在线教育不断遇到用户付费决策重、学习效果难量化、教研开发成本高等一系列瓶颈,轻知识付费开始对搏重学习模式下的垂直类在线课程。
轻知识付费的用户不需要体系化深度化的学习,更多是为了解一些知识点和干货,获取一些新鲜的谈资,又或者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爱好、技能,因此对学习效果的反馈要求不高。
轻知识付费客单价较低,「一杯咖啡的钱」并不涉及用户的重大决策,但丰富的课程主题和类别能满足用户多元的知识需求,如果兼具实用性和趣味性,反而会有有更快的转化。
同时,轻知识付费中还隐含着用户潜在的社交需求。用户很可能出于想要认识开课的知识网红或领域专家,而主动付费;也有可能会为了认识有社交价值的「同学」而购买课程,更有可能因为相同的兴趣爱好甚至行业圈子而付费进入「同一课堂」,再从线上又回到线下,建立真实连接。
知识,同时也成为了社交的载体,产生了人际增值。
于是,从重工打磨「产品」到做好「服务」,成为在线教育新的盈利思路。有赞创始人白鸦在反思业务瓶颈时曾问自己,我们到底应不应该定位成平台业务?还是应该做服务性质的业务?
服务,正是互联网打法的核心。在线教育的创业者如果始终难以从传统教育的教学思维中走出来,其业务盈利模式,就始终是线下到线上的照搬和移植。
新时代学习者的自主性大于自觉性,他们不再接受「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他们既是学习者,也有意愿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这带给企业的启示,或许是将「教授」思维转变为「服务」思维,做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在线教育的赛道里,老兵沪江已经长跑 17 年。
当资本收紧,行业面临洗牌,在线教育的头部企业也纷纷寻求「上岸」。沪江之后,新东方在线、英语流利说也在近期接连递交招股书。而此前,51talk 已于 2016 年赴美股上市。
不论是沪江的 CCtalk 还是其他在线教育的模式探索、不论是「教研 产品」又或者「服务 社交」,在线教育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未来的盈利难题如何解决、能否解决、何时突破,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只是,留给在线教育企业「探索」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本文转自36氪,作者施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芥末堆立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