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就业难题(圆桌退而不休)

9月20日,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称,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据测算,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再就业难题?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就业难题(圆桌退而不休)

再就业难题

9月20日,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称,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据测算,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目前,退休老人中相当一部分人仍有工作意愿和能力,而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老有所为”会不会是一种解题思路?目前银发一族再就业情况如何?

中国老年人才网上线即将满月,新京报贝壳财经邀请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全国离退休人才网创始人陆建华以及退休三年再就业三年的吴志刚,围绕“退而不休 我想被需要”话题,共同探讨如何帮助银发一族再次走入职场。

老年人再就业服务性岗位需求量最大

新京报贝壳财经:近期一则麦当劳招聘一度引发热议,多位老人吐槽这份工作工资偏低且需要连续站着工作4个小时以上,太累并不适合老年人。目前老年人再就业,集中在哪些领域,未来哪些行业可能会成为老年人再就业的热门领域?

吴江:实际上,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没有固定适合老年人的行业,它还是一个变化的过程。

而在未来,随着老年人文化程度全面提升,岗位也会发生变化。首先主要就职于专业技术岗位,而服务性岗位需求量最大。比如现在的老年人养老服务,我国养老服务产业有十二大门类,包括科技服务、老年教育、老年志愿者等,人才缺口很大,肯定会成为未来热门领域。

另一方面,从国外情况来看,如果我们再往后推20年,那么这个情况或许会发生变化,可能以个体自营为主。比如说灵活就业当中的技术咨询、文化教育。人们发挥个人特长,从轻体力向脑力和智力方向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退休群体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界定为劳务关系,很少签订正式、规范的劳动合同,导致老年人再就业时工伤赔付、责任事故等方面权责不够清晰,容易产生风险。老年人再就业,劳动保障问题该如何解决?

吴志刚:由于老年人本身有退休工资和养老保险,所以在和公司签订合同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吴江:其实,我国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全覆盖方面,已经是全世界最好的了。所以不光是再就业,包括所有的人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这种全覆盖使得老年人再就业基本上没什么太大问题。

至于工伤保险,目前国家没有统一政策,一些单位会通过购买商业意外险来解决这个问题。也有城市扩大了工伤保险的范围,把再就业或者返聘人员也都纳入到工伤险里,但这个工伤险和在职员工的工伤保险不是同一个,它叫项目工伤险。围绕这个项目,你做这件事儿,那么我们做一个工伤保险范围。但是现在也是少数城市在做,并且大多数工伤险,一般来说会限制在65岁以内。

陆建华:很多企业会通过购买多份商业保险应对这种情况,大概每份100元到200元。有些大企业也会在劳务合同中专门做一些相应约定。

老年人挤压年轻人就业空间伪命题

新京报贝壳财经:“老年人们的精神内耗治好了,我们年轻人的精神内耗怎么办?”面对越来越多企业放开年龄界限,欢迎退休老人,部分人担心,老年人入局会挤压年轻人的就业空间,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竞争关系吗?

吴江:如果说相互之间没有挤压是假的,我们应该承认老年再就业,在短期内对年轻人会产生一定的挤压效应,但其远远小于中年人对青年人就业空间的挤压效应。这个和经济发展有关系,长期来看,经济发展了以后会缓解这种效应。

有一个数学模型论证了这种短期替代关系问题,比如说2000年到2008年这一段时间,青年和老年人的就业率相互之间是有增强的挤占效应;从2009年到2020年以后,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就业率相关性就不那么明显了,替代效应和相关程度逐年削减。

这一方面是和经济发展有关系,另一方面就是结构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就业难”和“招工难”同时解决、同时出现。所以,从未来来看,这是一个伪命题。适应老年人的岗位和适应年轻人的岗位,其实并不重合。从我国来看,未来主要还是技术和公共服务的缺口。

陆建华:竞争偶尔会有,但冲突总体不大。老年人再就业实际上是解决了有些年轻人不愿意做或者不会做的工作缺口。

吴志刚:应该不存在这样的担心,因为老年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经历,为年轻人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事实上,我所在公司的年轻人都喜欢和我一起工作,我能为他们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马榕

编辑 王进雨 宋钰婷

校对 薛京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