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易拉罐绘画 易拉罐也能作画
记者 王诗玥
身姿曼妙的仕女图、栩栩如生的龙凤图、苍翠挺拔的迎客松……在济南市市中区二七新村街道81岁老人陈兆廷的家中,一进门便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还要属挂在墙上的一幅幅作品,立体的雕刻和绚烂的色彩,让人完全看不出来这竟然是易拉罐制成的。
退休后的新生活
一个爱好坚持20年
2002年,陈兆廷退休了,也是在那一年,他的老伴一时兴起,用易拉罐雕刻出了两条龙。由于工艺复杂,做起来费力,做完这幅画,他的老伴便放弃了,可陈兆廷却发现了其中的乐趣,这一坚持,就是20年。
“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不过没有特意学过,这下终于有时间可以好好研究了。”陈兆廷说,为了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前两年他的孩子特意给他报了一个老年大学,里面的课程包括陶塑、绘画,还有泥塑……有了这段经历,陈兆廷再作画时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为了有一个安静的作画环境,陈兆廷在自己的卧室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工作台。一卷铁皮,一根圆珠笔,一个凿子和一把剪刀,几样简单的工具相互配合,却能够组成“易拉罐画”的基本面貌。
先把想做的图像拓印下来,把易拉罐用火烤出渐变的色彩,再用圆珠笔描出痕迹……陈兆廷细致讲述着做画的整个流程。易拉罐的边缘锋利,火焰的温度高,整个制作的过程需要极其小心。不过,这对“老手”陈兆廷来说可没什么难度,多年的坚持使他养成了“肌肉记忆”,制作时几乎从不会受伤。不仅如此,他还在制作这些画时融入了很多自己的奇思妙想:瓜子皮、栗子皮、开心果皮……陈兆廷把它们刻画出齿痕,做出牡丹花的样子,和易拉罐贴合在一起,整幅牡丹图就变得栩栩如生,十分好看。
七一时,老党员陈兆廷特意做了一副名为《南湖红船》的易拉罐画作为纪念。但随着年纪的逐渐增高,陈兆廷的手也慢慢越来越抖,很多精细活都做不了了。“本想写几个字留作纪念,可惜只能在画上刻个党徽,当做是自己的心意。”说到这里,陈兆廷的脸上流露出几分遗憾。陈兆廷没有让这种情绪停留太久,片刻后,他又笑着看向了墙壁上挂着的仕女图。这些十几年前做的画上,女人妆容精致、着装清丽,那是岁月留给他宝贵的记忆。
不仅是爱好和作品
更是情感的寄托
在热爱艺术的这条路上,陈兆廷也不算“孤军奋战”,每当陈兆廷开始作画之际,他的老伴也会在客厅学着用丝绸制作绢花,两个热爱艺术的人相得益彰,时不时还交换作品互相欣赏,为彼此提出一些建议。
除了自己家人的支持,这一路走来,陈兆廷还收获了很多关注和喜爱。在知道陈兆廷能用易拉罐做工艺品后,单位的老同事和小区的邻居,还纷纷攒下易拉罐给他送来。陈兆廷笑着说,这算是“甜蜜的负担”,“那么多材料,也不知道画多少副画才能用完。”
陈兆廷说,他愿意坚持做下去,因为用易拉罐作画对他来说有着不同的意义。他把自己画的画送给老年大学的老师和过去的老战友,送给所有喜欢他画的朋友。对他们来说,这不再只是爱好和作品,更成为了联系大家情感的桥梁。
“我的老战友来济南找我玩,一家人一下子就问我要走了三幅,还有我的儿子,每次看我都要带走几幅……”那些画被挂在相距万里的朋友家里,被儿女介绍给自己的孩子,这些画把他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说到这里,陈兆廷的脸上满是骄傲,这种感受给予了他继续坚持的动力。
这些年,陈兆廷画的画越来越多,慢慢地,墙上已经挂不下了。陈兆廷只能把一些过去的作品放在柜子下面,叠在箱子里,厚厚的画作叠在一起,少说也有个几百幅。为了节约作画的成本,陈兆廷用旧挂历裁剪出画框的形状裱在画周围,远远看去就像真的一样“一个画框要好几十块,这样省钱,我还能继续画更多的画。”他笑呵呵地说着。
“怎么能做得更好一点,怎么能改进一下,怎么能把艺术性体现的更好,在这方面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兆廷认为,他们这一代人,过去只想着,只要能健健康的,不给孩子添麻烦就已经很好了。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家在意的就不再只有健康,还既要有思想,也要有情趣。“坚持做这件事,让我觉得活得特别有意思。有事干,有目标,这样我的心里也觉得愉快。”
黄匡《瓯北医话》载:“学书用以养心愈疾,君子乐也。”也正是陈兆廷这种对艺术作品的探索和追求,才让生活在“老有所依”的基础上达到了“老有所学”的精神文化满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