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烨谈基因与人类(一个基因技术科普家的自我修养)
2018年11月26日,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并在网络引发争议。“基因编辑婴儿”的横空出世将“基因编辑技术”推向风口浪尖。
华大基因CEO尹烨是媒体圈、财经圈、科研圈最受欢迎的生物界“名嘴”,自从生物工程系毕业后,他一直在从事生命科学中的基因研究与相关的科普工作近20年。
针对此次基因婴儿事件,他认为:“基因编辑技术在40年前就已经出现,它就像一把‘魔术剪刀手’。本质上,技术无罪,关键在于用技术的人,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图片来源:东方IC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是什么?”在谈到基因编辑问题时,尹烨抛出了这个问题。
随后,他给出的答案出乎所有在场者的预料:“是‘火’。因为人发现使用‘火’,很多生命因此结束。但也正因为‘火’的出现,我们可以吃上熟食,增进了我们的体能,从而带来一系列意料之外的好处。”
如同尹烨对“火”的理解,“技术无罪”是他坚持的基本原则,众多看似是杀伤性的武器也都有其推进人类进步的一面。“以前的技术发现都应用于推动技术方面的进步,今天则开始应用于生命科学,作用对象成为生命体本身。所以,大家开始产生更多的质疑。这是一种恐惧,但人类天生会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感到恐惧。”
“魔术剪刀手”是尹烨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的称呼,“简单来理解这项技术的话,那就是在人类的23条染色体、30亿个碱基对当中,定位其中一段进行切除、加入等,这是十分困难的一项工作。”尹烨说道。
追溯基因编辑技术的发现起源,研究学者是在一种古细菌中发现。目前,这种古细菌身上有太多的谜团有待揭开。比如,它们在100多摄氏度的水中仍然可以存活、经历过核辐射后依然完好无损……“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它们具有强大的DNA修复能力。所以说,人类只是发现者而非发明者,‘基因编辑技术’并不先进,只不过在不同领域的技术应用一定会有不同的担心和考虑。但技术发展的过程是需要伦理的约束,要让技术去造福人类。”尹烨如是说。
摄影丨李英武
尹烨
华大基因CEO。哥本哈根大学博士,基因组学研究员,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第三届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专家组成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生物计量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9年9月9日,随着“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项目”的正式启动,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2002年,尹烨被保送到大连理工大学的生物工程系学习,当时的行业境况用他的话来说“毕业基本就是失业”,整体的生物行业基本可以视为一片空白。
每一个新兴行业都会经历从“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从而步入“产业发展”阶段。而当时的生物行业还远远没有达到产业发展这一层级。幸运的是,尹烨进入了华大基因,陪伴这个行业从始至今。
2007年左右,随着技术的进步,基因测序的成本大幅度下降,当时的科学家、医生、病人等都逐渐产生相应的技术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会加速这个产业的发展。”尹烨继续说,“这么多年的(生物产业)发展,真正使中国人占领核心地位的(原因),一方面是数据资源,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2013年,华大收购了一家美国制造测序仪的公司。今天,只有美国和中国两个国家,一共三家公司能够制造临床用的测序技术。”
今天的基因测序技术已经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呢?数据能够说明状况。
尹烨对基因的发展路径如数家珍,世界上第一个人的基因组测序是从1990年开始进行,耗费13年的时间,38亿美金的投入,至少有8000名工作人员参与。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大概花了4000万人民币,耗时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今天,只需要4000人民币,两天时间就可以完成。
“目前,在华大基因的员工都可以获得自己的基因序列。假设有员工预计结婚,通过基因筛查、全面控制的方式去预防罕见病等问题,既然我们可以通过疫苗去控制疾病,我们当然也可以通过基因筛查的方式去预防疾病。这就是技术进步。”尹烨说道。
对于“基因组测序”这项技术,目前大多数人都还处于懵懂的态度。“在过去异想天开,今天勉为其难,未来习以为常,这就是技术。其实,所有的技术只要是向好的方向,都会为人类造福。脚踏实地重要,仰望星空同样重要。所以,科普的力量有时可以打破一个科研壁垒,起到连接知识与大众的纽带作用。”正是如此,尹烨开始思考如何让大众对生命科学感兴趣。
2016年,他开始在音频分享平台“喜马拉雅”发布自己的音频基因科普节目《天方烨谈》,至今已累计上线了694期,播放量接近4000万次,这被认为是专业研究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成功尝试。
“最初,我们预计做节目是想大概有1000期,感觉很遥远的一段路,现在不知不觉竟然近700期了。这个过程,我会发现得到的反馈越来越多,有人提建议,有人出点子,有人纠正。听众给的反馈会使节目更上一个层级。”
2018年11月,尹烨的新书《生命密码》被称为“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正式出版。
《生命密码》
基因组学、生命科学为何包含无尽魅力?在书中的四部分中,从四个角度介绍那些原本好奇却难以查证的生命科学。跟随作者一起思考生命发生的演化、感受科学诠释的美丽、关爱基因引发的不幸、憧憬科技缔造的未来。
在这本新书中,他写到,自己小时候的家里会养很多动物,这应该就是他最初对于生命的感知。现在,他的家中有一个小女儿,就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家里也养过很多小动物。有小孩子的家庭很多,饲养小动物的家庭也相当多,但作为父母,尹烨说的一句话很值得思考,他说:“亲近动物就是在感知生命,但更多的是在培养孩子谦卑的品性。”
“如果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我们必须赢在起跑线上。要从孩子做起,要从科普做起,而不是纯粹的竞技。文艺复兴我们晚了,但生物复兴我们真的没有晚。”尹烨如是说。
Q -《 北京青年》周刊
A - 尹烨
Q 你曾经说过生命科学是综合性交叉学科,它都会与哪些学科有关联呢?
A 生物学的博士是PHD,其实就是哲学博士,国外只有哲学博士和医学博士两种。医学的进步要依赖于科技,但医学不单是一种科学。它太复杂了,是有宗教、伦理、心理、法律等的综合性交叉学科。这就跟生命科学很像,不能忽略人作为整体的一个存在。
我们在探究自我意识、生命的起源、未来发展等,把万事万物看成是一种循环而非简单的善恶。我们谈论的问题无外乎心和物、善和恶,其实这些在生命科学领域都需要一个反馈,这些都是要从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人文和科技的关系,才可能在更宏观的角度去确保,讲授的内容更加促人深思。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事情。
Q 通过不断进行科普教育可以实现怎样的科普大氛围?
A 其实,我做节目的过程,包括出书,最初的一点都是希望人们对生命科学这个领域产生兴趣;第二,希望大家知道什么是“靠谱的生命科学”。在触及很多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未知知识的普及,在网络上是用中文查不到的,而且大家也不知道去哪儿查。
我经历了太多良莠不齐的事情,所以对人性的思考多一些。就像是保健品是在售卖父母无人陪伴的寂寞,引发大家去想是不是应该多花时间去陪伴父母。科普也是希望可以引发大家深层次的思考。
Q 日常与女儿的相处也在做一些知识的传授吗?
A 是的,小孩子的想象力和吸收知识的能力极强,她经常会引发我的思考。有一次,我们在分享《西游记》中车迟国三仙的故事,在虎力大仙、鹿力大仙、羊力大仙斗法的章节中,她问道:“既然肉食动物吃植食动物,老虎为什么不吃鹿和羊呢?”这个问题我之前没有考虑过,一时很难回答。还有,九灵元圣的九个脑袋如果想得不一样听谁的?我也想到,人类也有双头婴儿,他们的思维是怎么控制的?这些问题如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跟小孩的交流也是深化思考的过程。
Q 除了教育与科普以及陪伴家人之外,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必做的事情吗?
A 科普做得越好,一定会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但我依然每年会阅读到100多本书,并且坚持每天做节目。我认为自己是一直在节约时间做更多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也没有所谓的平衡协调,不可否认,有些人就是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
Q 所以,在你的朋友圈中总可以看到书评,那是你的一个习惯?
A 是的,对我来说,看书就是一种极好的放松,高兴就看,郁闷也看。运动强身,看书健脑,这两个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没有任何一种方式比运动和看书更能提升自己了。尤其是重在坚持。
文 王雅静
编辑 韩哈哈
人物摄影 李英武
图片编辑 刘艺琳
资料图片 中信出版集团
识别二维码
下载“北京头条”APP
“让现在告诉未来”
相关阅读 & 近期热点
高级珠宝如何秀出天际——谁的技不如人,泪洒当场?
张钧甯 做一个有趣且开阔的人丨COVER SHOOT
林源:认出风暴
“ 无名之辈”如果有姓名,他也许叫做潘斌龙
异托邦的精神空间丨人间指南
点击以下封面图,一键下单新刊
「 2018年01月10日 郭峰 & 郭碧婷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