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个人影响到你的情绪(这种心态能对抗生活的无意义感)
策划、撰文 / fufu
编辑 / KY主创们
今年明显感觉自己心态不好。生活中宏大的不确定性,常常让我感到无端的焦虑和烦闷。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更明显的是,心态不好的显然不只有我。常常在朋友圈刷到“毁灭吧,赶紧的。”
担忧未来,是每个人生活中都会存在的一种负面情绪的源头。收入如果不好了怎么办?ta如果不爱我了怎么办?万一打仗股市雪崩怎么办?疫情永远不会结束怎么办?……当担心过多,变成自己想停也停不下来的入侵性念头之后,就会开始伤害自己的心理健康,甚至有生病的风险。
应对这种对未来的焦虑,我读到了一个叫做“allow”的概念——允许。允许是一种生活智慧,我读下来后觉得很受益,今天就来分享给大家。
什么是“允许”?为什么说它是一种智慧?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和心态带来怎样的改变?
允许,和躺平一样吗?是不是一种自暴自弃的选择呢?
允许之后,生活为什么会变好?
来看今天的文章。
要理解允许,
我们首先要理解“不允许”
生活中很大部分的痛苦都和“不允许”有关。不允许,所以试图防止自己不想要的局面出现。
不允许工作情况变差,不允许爱消失,不允许生活不在自己的掌控内。和这个状态常常一起出现的还有一个“应该”思维——例如“我应该很自律,我不允许自己长胖”“ta应该很宠我,我不允许ta不听我的”“孩子应该学习好,我不允许ta很平庸”。
“不允许”会带来一系列的糟糕心态:
1)总是在担忧;
2)现实违背自己的期待时很愤怒;
3)付出很多努力对抗现实,带来更多的自我折磨;
4)自我批评和否定,认为自己能力太差或不够努力;
5)变得很有戾气,觉得世界亏欠自己,陷于对他人的抱怨或对命运的自怜自艾。
允许,则是与之截然相反的状态。允许是坦然和无畏。一方面接纳自己的渺小——无力操控命运和世界,但另一方面自信而勇敢,愿意接受一切现实,并相信自己能够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回应和处理现实。
简单来说,“不允许”和“允许”分别是这样的状态:
在不允许的状态下,我们相信“事在人为”,习惯将生活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如同水手紧握船舵,把握航行的方向,不允许自己的船驶向任何计划之外的地方;
而“允许”的状态,则更像是将我们变成了船上的游客,我们不在乎自己是否掌控着这艘船,而更关心自己在这个旅程中能体验到什么。尽可能享受这趟路程中我们路过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时刻。如果真的遇到了风浪,再去应对风浪。
当我们对事物抱持“允许”的态度时,我们会以敞开的心态面对世事,迎接世事的流动和变化,并放下我们对周遭的评判。我们不再试图回避或对抗风浪,相反,我们骑浪而行 。
在允许的状态中,我们既弱小又强大。弱小是我们臣服于宇宙和命运,强大则是我们仍会尽己所能地去把命运发给我们的牌打好。
值得注意的是, “允许”并非躺平。允许是基于接纳现实的努力,躺平才是放弃努力。“允许”的本质是对“人生不可回避的不确定性”的深深接纳,不但不追求控制未来,并且因为接纳,反而在这种“人生唯一确定的不确定性”中深深扎根,找到了内心的笃定与平和。
从“不允许”到“允许”,
会发生什么变化?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在帮助我们提升自己去掌控生活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其实是以一种“不允许”的方式成长的。这种成长方式是我们必须的,因为我们需要掌握必备的生存技能。
不过也由于这样的成长方式,“允许”这个概念让我们感到陌生甚至不安——这是很正常的。
当我们的生存技能非常成熟之后,我们可以开始学着“放手”——让生命更宏大的意志,引领你去感受你的一生。看看允许之后,究竟会发生什么,自己会如何应对、会因为这些经历变成一个怎样的人,看看命运究竟要指引我们去何处。
“允许”究竟有什么好的,值得我们去克服自己的不安感,来拥抱它呢?当“允许”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至少会看到这4方面的改变:
- 允许能对抗无聊,让人产生对自己命运的好奇
计划好的生活,常常给人带来压力——压力来自于担忧自己能否让生活不脱离计划。这种状态下人们很容易产生生活没意思的无聊感。
但允许会给人带来积极的好奇心。我们会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好奇虽然会让一些坏事进入我们的生活,但同时也一定会让更多好的事物进入我们。我们会更愿意尝试新的事,接受新的机会,最终在允许中见到了一个自己不曾想象到的自己。
- 我们可以不再放大一些事情对我们的影响
被意外打乱的计划、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常有矛盾与不合的关系……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往往不会只是失望而已。我们会感到受挫,会愤怒,会责怪他人或者自己,“怎么可以这样!”
很多事情之所以让我们痛苦焦虑,除了这些事情本身带来的烦恼以外,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我们不允许这些事的存在。
一项研究发现,尽管低自尊与抑郁有所关联,二者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人们是否允许自己的低自尊存在。当人们不允许自己的低自尊时,ta们更容易变得抑郁(Michalak et al., 2011)。
低自尊自然不是我们理想的状态,但关于它的痛苦本可以不用那么强烈。其他很多事也是如此。越是难以接受那些不符合我们期待的事情,我们的痛苦就越容易被我们的“不允许”所放大。
停止为自己创造出额外的痛苦,便是“允许”能够为我们生活带来的第一个明显变化。
- 停止与世界为敌带来的自我内耗
世事的存在,本不是为了击败或伤害我们的。人生起起伏伏,成功失败,其实都没有本质区别——我们活在这世上一遭,唯一能真正属于我们的,就是“体验”。
没有一个人身上是不带有命运书写好的一些安排的,我们所能做的,是尽量感受和体悟这些天赐的体验,然后尽可能地激发自己的最大潜能去应对这些安排。
一件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你可以不接纳,然后反复咀嚼痛苦、并衍生出对世界的憎恨。你也可以接纳,然后尽可能从它里面发现意义。
当我们能以敞开的态度允许世事发生,我们也就能停止花精力对抗现实,不再因为无用的敌对而精神内耗。
- 改变往往在我们不执著于改变时发生
很多时候,我们的努力和执着会让我们视野变得狭隘,让我们误以为要得到自己想要的,只有认定了一条艰难险阻的路才能做到。往往只有当我们从执着中出来,才能看清,其他路上的风景也很不错。
我们应该如何学会“允许”
与很多KY关注的话题不太一样的是,“允许”不是通过练习获得的技能。当我们想着必须允许某件事的存在时,往往陷入另一种“不允许”的怪圈。在找到“允许”的状态以前,我们先要允许“不允许”的存在。
接下来我能给出的建议,更多地是如何准备迎接“允许”的到来。
首先,我们可以从简单的观察开始。观察周遭事物的模样,以及我们对这一切下的判断。平常我们习惯了将自己的判断与周遭的事物进行绑定,而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们则需要暂时地将我们的评判与世事拉开距离。
比如,我们观察到的不是“今天的天气真舒服”,而是“今天的天气不冷不热,时不时有微风吹过”和“我很喜欢这样的天气”;不是“对象说了些惹我生气的话”,而是“对象说的话”和“我因为这些话变得很生气”。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不否认事物的面貌,也不忽略自己随之产生的评判。通过观察,我们能够更熟悉自己“不允许”的状态,以及脱离了自己的偏见和评判以后,周遭的事物是什么样的。
接着,我们需要重新感受。
感受我们是如何存在于世界的,又是如何与周遭一切进行互动的。当我们作为观察者时,我们拉开了自己与世事的距离。当我们作为感受者时,则需要体验自己与世界之间的连接。
这些连接可能是人与人之间的,比如我们总买早餐的那个摊子会遇到的熟悉的面孔;也可能是人与环境之间的,比如晴天傍晚洒在身上暖橙色的霞光;还可能是人与事物之间,比如雨天在窗户上画下图案等天晴了还会依稀可见。
每当我们感到世界仿佛在与自己作对时,不妨给自己一些空间去感受这些连接,让它们作为我们日常的小提示,提醒我们,世界和我们的关系没有那么糟糕,不妨试着更信任它一点。
最后,我们需要给自己和生活很多的耐心。
“允许”不会因为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而到来得快一些,也不会因为它的到来让我们必然更成功一些。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当我们真正能感受到“允许”时,我们会感觉更自由和无畏一些。
人们对于“允许”常有一种误解,认为“允许”体现的是行为上的改变,是需要通过做些什么来变得“允许”。但很多时候,对于“允许”而言,不去急着做什么,比做些什么更重要。
前文提到的观察世事和感受连接都能够帮我们慢下急躁的脚步。此外,我们也可以试着找到我们对生活的信念,即相信不需我们费劲心力,世事也会以最恰到好处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