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几岁游蜀地(人皆知杜甫兵车行)

李白的诗篇大多用来表现诗人的自我抱负,也有很多是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因为只有这一类的诗歌,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其浪漫主义的优势,发挥其诗歌创作的特点。

李白几岁游蜀地(人皆知杜甫兵车行)(1)

李白诗作·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与杜甫的诗作大多用来反映民生疾苦不同,李白此类的诗篇不是很多。但是凭借李白的才气,哪怕是此类作品很少,只要是有,就有经典之句。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且看: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这首古诗写于李白辞世的前两年。作为盛唐文化的代言者,李白在其生命的末年经历了大唐王朝的开始衰败,而这个衰败的起始,就是战争。

李白几岁游蜀地(人皆知杜甫兵车行)(2)

李白·豫章行

年过花甲的诗人回到豫章郡,却看到了当时的征兵之惨烈状况。诗人的内心非常复杂,所以写下了这首五言长诗。这首诗与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等一起,成为盛唐王朝开始覆灭的最后挽歌。

李白几岁游蜀地(人皆知杜甫兵车行)(3)

杜甫·兵车行

而这首挽歌中,最为催人泪下的就是这两句,“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意思是老母别子,一片悲天跄地的哭喊,人心愁烦。而这两句,也正像杜甫的《兵车行》所描述的那样,“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李白几岁游蜀地(人皆知杜甫兵车行)(4)

兵车行

诗开始四句,诗人概写了当时的战局,交代北方的战争已经开始爆发,前方急需补充兵力。

需要兵力,那就需要后方进行补充。所以在以下的八句里,诗人把满腹的哀怨和悲苦都倾注在别离场景的抒写上,而著名的“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就出自这里。母子别离最动情,最伤感,况且母已老,拄着拐杖颤颤微微,她深知子一去,难生还,所以她“呼天野草间”,向大地哭诉着自己命运的悲苦。然而,一切都还是无用。后面写到那些马匹围着旌旗悲哀嘶鸣,好像它们也知留恋故土。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李白几岁游蜀地(人皆知杜甫兵车行)(5)

战争的残酷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

最后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另一面:即对多灾多难的祖国赤诚之心和深情的爱恋。诗人转换为征人自述的形式,表现出征兵们慷慨壮烈,为国平叛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李白几岁游蜀地(人皆知杜甫兵车行)(6)

豫章行

虽然最后几句还是具有李白诗中惯有的豪情气概的,但是整个的诗篇格调非常的悲壮,可谓是李白最悲凉的一首诗了。

李白几岁游蜀地(人皆知杜甫兵车行)(7)

晚年的李白,诗歌趋于和杜甫风格相类似

而且,这首诗作于李白晚年,那时的李白,已经少有之前的豪情,而是更多的关注现实了,所以这段时间的诗作体现出了李白诗作的不同风格。所以宋绪连《三李诗鉴赏辞典》中评论:“沉郁、顿挫”是人们对杜甫诗风格的高度概括,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李白《豫章行》的风格也是恰到好处的。

本文图片全部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