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386年,鲜卑部拓跋珪自称代王,重建代国,都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不久改称魏王。公元398年,定国号“魏”,史称“北魏”。
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称帝,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
公元396年至公元439年间,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率部先后征服后燕、攻克南朝、大败夏国、柔然部族、北燕、北凉。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北方长期战乱的局面。与南朝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
北魏统一初期,为维护拓跋部族的特权,在汉族士家大族的支持下,实行“胡汉分治”政策,拓跋族以及一些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社会地位高于汉族和其他民族。由此引发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逐渐加深,加上北魏政府不重视农业生产,大片土地荒芜,人口流失,经济萧条,为稳定北魏的统治,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
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孝文帝),由于孝文帝年龄尚幼,其祖母冯太后临朝称制。
公元484年,开始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改革。首先通过整顿吏治,将内外文武百官定为九品十八级三十阶,颁行俸禄制度,按照官品高低确定俸禄多少,加强官吏选拔考试,凡有贪污、受贿、盘剥百姓的一律处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以保证国家赋税收入;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分设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清查户口、田亩、征收赋税、调发徭役、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调控。
同时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摆脱拓跋旧贵族势力的影响,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以出兵南征为名,迁都洛阳。随后开始第二阶段大举改革:禁穿胡服、改穿汉服;废北语(鲜卑语)、改说汉话;变姓氏、改从汉姓(孝文帝将自己拓拔氏改姓元氏,丘穆陵氏改为穆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贺楼氏,改为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变革婚俗、实施胡汉通婚;改革官制,修订法律,尊孔崇儒,兴利学校。全面接受汉化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
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但是孝文帝全盘汉化的改革,使没有文化积淀的鲜卑拓跋贵族统治入主中原以后,并没有能够持续多久就走向了衰败,最终导致北魏统治的迅速衰落和灭亡。
(注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删)
漫阅历史·每天品读一段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