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闹灯会来源(元宵节灯会追记)
小时候,听我母亲说:农历正月十五也叫元宵。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了这个“宵”字就是指夜里的意思,因此元宵节就是新年的第一个圆月之夜,是传统的全家人热热闹闹共度美好时光的夜晚。因为这一天是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吉祥日子。
每年元宵节傍晚,全家人都会热热闹闹围在一起,吃母亲做的汤团。之后,家里的小孩就会拎起点亮了腊烛的生肖灯、花灯、鱼灯等,随带队的大人们去附近的古镇看热闹,并观赏由乡间土艺术家们自行布展的各种灯展,很有意思。
小时候常听我母亲讲述元宵观灯的来历传说。一是相传在古代,有一种猛兽常常侵略村庄,村民们就会和猎人一起猎捕。一天,有一只神鸟被当成野兽给围猎者射死了。天帝知道了很生气,下令天兵天将于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把人间烧成火海。天帝的女儿很善良,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间百姓,大家听了后不知所措。这时,一位睿智的老人说:我们在这三天里放炮仗,点灯笼,让天兵天将认为人间已成了火海,就自然退兵了。乡亲们点头称好。果然,当天兵天将看到人间一片火光时,就逃回天宫去了。人们躲过了这场劫难。保正月十五点灯笼的传统却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传了下来,演变成了元宵节。
二是在汉朝汉文帝时期,此节是为纪念平吕而设。原来在西汉皇帝刘邦死后,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此人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刘盈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妄图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吕后病死后,亲吕的下属惶惶不安,害怕在朝庭遭到伤害和排挤。就在这时,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拥刘邦次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定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这天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贺,后来就演变成了大众的节庆活动,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后来在上学时,老师告诉我们:元宵节赏灯在汉朝时,活动安排只有一天;到了唐朝,唐玄宗正式制定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放灯三日的制度。到了宋朝就延长为五天。到了明朝,提前从初八就开始闹元宵赏花灯,并且还有了放河灯和赏河灯的习俗,一直会闹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下帷幕,时间整整十天。
在我国历史上,唐朝的赏灯活动规模最为盛大。那时在宫廷,马路上,家家户户的门前窗下,到处会看到点亮的千姿百态的彩灯,甚至在街巷两边的树上,也会挂起灯笼。一些有钱人家还搭建了灯楼,于是烟花爆竹就伴灯从附近升空,绚丽多彩,热闹非凡,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据说唐玄宗开元盛世时,长安城的灯市的规模很大,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五万盏之多;当时建造的一座巨型的灯楼高达一百五十尺,内设足有二十间房间,盏盏灯璀璨夺目,蔚为壮观。唐中宗时举办过一场元宵赏灯赛诗大会。会上,好几百位文人学士吟诗作赋。其中诗人苏味道作了一首堪称绝唱的《正月十五夜》,形容节日期间灯火通明、热闹非凡的场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是描写洛阳城里元宵之夜的景色。据《大唐新语》和《唐两京新记》记载:每年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洛阳城里都要大放花灯;前后三天,夜间照例不戒严,看灯的真是人山人海。市民们的歌声笑语,汇成一片,通宵在热闹的气氛中度过。大路两旁、园林深处映射出灿烂的辉光,简直象明艳的花朵一样。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灯的夜景!
元宵也被誉中国的情人节。在古代,青年女子是不能随便出门的,特别是在夜间。而元宵灯会则例外,青年男女能借着灯会,相约来到灯下约会。宋·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 》词中写道:“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是一首相思词,是写去年与情人相会的甜蜜与今日不见情人的痛苦。特别是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二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柔情蜜蜜溢于言表。下阕写“今年元夜时”的情景。“月与灯依旧”,是说闹市佳节良宵与去年一样,景物依旧。下一句“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表情极明显,一个“湿”字,词人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宋词人、文学家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直到今天,这句话还在被情感丰富者时常运用。
后来到了清朝,皇宫廷里就不举办灯会了,但是民间的赏灯会照常进行,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活动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这种传统文化习俗也被华侨、华人带到了国外,一直风靡延续到今天,伸展到全世界各地。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历朝历代无数能工巧匠创作的传统之作,花灯的题材不断丰富,品种日益增多,制作工艺也越来越讲究,水平也越来越高。
小时候,每当春节来临之前,学校工艺老师就会教我们制扎各种花灯,为正月十五点灯做好准备。那时,除了制作宫灯和荷花灯外,还教我们制作简易的十二生肖灯,为正月十五晚上拿出来亮灯做准备。所以那时候,每至正月十五傍晚在家一起吃好汤团,村里的伙伴们就会提着自己制作的灯来到村口的大树下集合,然后拎着灯跟随大人们一起去附近的傍水古镇去看灯展。一路上的行走,也是互相之间灯的过程,很有乡土风味。
走进正月十五的古镇,只见处处张灯结彩,整条街像是办喜事似的热闹。老街上的商店和铺子的两边都挂满了彩灯,彩灯的外表五颜六色。除了纸糊灯,还有用土织的纱布制的。高档的灯是用玻璃镶嵌做成的,灯展的日子,也是古镇商家做的一种小广告。当一盏盏灯挂起,各种春节期间所吃和所用的食品和民间制作的小玩意儿都会摆在这些灯下,被照得亮堂堂的,任何人都可以来到灯街的铺中参观和零买,热闹和欢笑烘暖了古镇的夜。
古镇上的元宵花灯,除了鲤鱼灯、莲花灯、孔雀灯、蜻蜓灯、蝴蝶灯等外,还有仿照十二生肖等动物的灯,栩栩如生,而且各种动物的形状年年有变化,是一道百看不厌的风景。在观灯时,还可以参加承办者组织的元宵猜灯谜活动,元宵灯谜讲求格式,需用巧思,是中国独创的一门文学艺术;“灯谜”有谜面,谜底,有提示(范围):打一什么物;“灯谜”难猜,所以灯下常常笑声四起。能猜出多个谜底的游客,会奖励小型的生肖灯拎着回家,很有荣耀感。
到了七十年代,在我的故乡,元宵灯会上用的灯大部分采用干电池,代替了以前的腊烛点灯,这样的亮灯的时间比较长,且不受风雨的于扰。即使是挂在高处或灯升空都没有关系。再后来,许多固定的巨型灯架上的大大小小的灯都用上了彩色电灯。各种彩色的灯泡安装在灯内,发出五彩缤纷的光,使得灯颜色的品种越来越多。开创了元宵观灯新的时尚。
岁月流逝,正月十五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一年年流过。捏指数来,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去观灯了。三年前的鼠年正月十五,笔者专程回到故乡,重返古镇观赏了以十二生肖为主题的大型灯展。一进古镇大门就是灯的世界。除了小广场四周和头顶上的钢丝绳上都挂满了大小不一的圆圆的火红的宫灯,也有长圆和长方形和正方形体的花灯。巨型的一组造型灯是莲花灯、大型的龙凤灯、飞鱼灯等,栩栩如生,十分耀眼。广场上,在一盏充满童趣的宝莲灯后,依秩排列着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的十二生肖的花灯,虽然这样的灯展在少年儿童时期看到过,但时代不同,它们的制作艺术和型态都有了不同的改变。
十二生肖组成的灯,有站,有坐,有躺,既憨厚又可爱好看。瞧!排在前面的鼠当之无愧地成了最大的金鼠灯。走近,在现代灯光的作用下,皮毛灰色的鼠灯浑身变成了金色。聪明伶俐的鼠忽然变得像童话中的精灵变得可爱起来。它弓着身子,灯泡般的大眼睛在骨碌碌地转,似在警惕提防着什么。金鼠背上还有两个金元宝,像征招财进宝。金鼠还会摇头晃脑地发声:祝大家新春快乐,财源滚滚。道路两侧,每隔二米都布满了神态自若的可爱的金莹剔透的大小金鼠,让人看得流连忘返。
接着,就是形状憨厚老实的牛。庞大的牛的四蹄就像大象蹄的落地,眼睛大得像铜铃。浑身在灯光下变得像绸子一样光亮。庞大的灯牛周围还有几只长得形状和姿势站立不同的牛,它们分为水牛、黄牛、奶牛,毛既有白色和黑白相间的,又有玉色和淡淡的灰蓝色。在灯光的照耀下,它们似在讨论着关于如何搞好春耕生产的事情。观赏灯牛的乡人和游人,开始不停地拍照留影,几只小鼠躲在水牛弯弯的角上,摆出一付特有的骄傲姿势,似在讲着当年鼠如何夺得生肖第一的神奇故事,给每位游客和赏灯者留下了美好印象。
精彩的老虎灯,头顶上有一个“王”字花纹。身上很多的小条纹就像穿了一件花衣裳。它伸着尾巴,身体向前扑,三只脚悬空,只有一只脚脚尖挨地,仿佛凌空跃起,准备扑向眼前的猎物,像极了文人墨客笔下描绘的老虎形象。在老虎后面是可爱的白兔灯,似一只大白兔带着几只小白兔正在青草地上吃着嫩绿色的草,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兔子灯是最受少年儿童喜欢的,无论什么生肖年,兔子灯是必不可少的。它在世界华人孩子们的心中,都是可以提着、拉着、捧着和挂着的灯。
龙灯也受人欢迎。龙灯常常是两条在一起,身穿红色和黄色相间的外衣挂伏在灯架上,头上的触角尖尖的,嘴巴大大的,还有着长长的胡须在灯下晃动;身腰长长的,配上一条尖尖的长尾巴,龙的身体是橙色的,龙角是银白色的,而龙爪是褐色的,像极了腾云驾雾的样子。身上黄色的鳞片在灯光下闪闪发光,真好看!两条一摇一摆的鲤鱼灯很有灵气,它们似在一起商量,如何跃过龙门,让观灯者看看鲤鱼的魅力。艺术是感性的,激发想象的。“鲤鱼跳龙门”是一种传统祥灯,古代常被用来比喻中举、升迁等飞黄腾达之事。其中更暗寓着逆流前进,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蛇灯,在灯展上也独有气质。长而分叉的信子殷红,仿佛在向人恭贺新春。金色的外衣套在身上,显出有点尊贵的模样。眼睛似在盯紧前面的猎物。蛇灯从身体内发出的光,将蛇的样子勾勒的栩栩如生。奔腾的马,长长的身体,长长的尾巴,两只前蹄高高抬起,好像要飞起来。然而真正的马灯很少会看到一匹大马,而是一种画着马的名叫走马灯的灯。灯内点上蜡烛,让烛火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使得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就开始不断走动。细看,灯的各个面上都绘制了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当灯转动时,看上去好像是追赶一样,故名走马灯。羊灯,羊灯远看仿佛是兔子灯,要不是羊头顶部有两只耳朵和两只羊角,一不小心就会叫错。
活泼可爱的猴子跳在了一根金箍棒上;昂首挺胸的“公鸡”似在吹响了号角。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赏识,常以鸡鸣作诗、作画创作。狗的毛色有黄、红、白、黑、褐、棕等或两三色以上间杂,不同毛色的狗,品质也各不相同。品狗灯也是一门学问。相传白狗黑头灯,会使主人发财;白狗黑尾灯,会使主人有车乘;黑狗白耳灯,会使主人有财宝;黑狗前足白灯,主人子孙兴旺发达;黄狗白尾灯,主人衣食不愁。所以狗灯的制作在民间十分讲究,他和养狗和养什么狗都很有讲究,在灯会上能反映出来;猪灯的身体胖胖的,耳朵大大的,人们唤它为二师兄,点亮灯后可爱极了……
日月如梭,如今的花灯艺术又升格了,它综合了我国东西南北中的灯技特色,融剪纸、绘画、雕塑、建筑、皮影、刺绣、灯光变幻加霓虹的色彩设计等为一体,如今的灯融入了现代声光电技术,它们会唱歌、会跳舞、会说吉祥话、会让人猜灯谜的彩灯。栩栩如生的灯组前,吸引无数游客。形成了多种民间艺术特色于一灯的创新特色。而这一切,都会在上海的豫园能够看到。古老的豫园灯会,一展 “山海奇豫”的魔都风景。被誉为是上海最有年味的地方之一。
每到正月十五前后,豫园灯会被誉为是上海最有年味的地方。这些年来,只要能有机会,就会亲临其境,享受现代化灯光音响和设计精湛的灯。在豫园商城观灯,无论是外圈,还是里圈,大鲤鱼跳龙门、美丽的孔雀灯,生肖灯、其它动植物灯,通过嵌着红的、绿的、黄的、蓝的,轮番交替地变幻着的彩色灯泡,漂亮极了,甚至被各种各样的灯所吸引得不想挪动脚步。
今年是兔年。在豫园成千上万的彩灯中,随处可见形态迥异的各种兔子造型。记得二年前,笔者在豫园看到灯长9米,高8米的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兔子灯。当表演者拉动手中的LED光束带时,随即就开始“唰唰”地放光,光束传向巨型兔子灯的身上时,兔子的灯头就会开始变得灵动起来,甚至会自己摇动和眨眼转珠,接着兔子的耳朵、尾巴也会轻轻动起来。就在动着时,兔子灯又会变换各种颜色,把灯展推上了新台阶。紧接着,通过光的作用,又在空中演绎乌龟和兔子比赛的童话插曲……
通过光束带的科技含量,把灯展推向高潮,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灯会别致的地方就是和商家的经营紧密结合,货架上的上海产的大白兔糖和其它食品和土特产、餐饮等,成为了游客们的喜欢和最爱。华宝楼前,玉兔戏鲲。九曲桥畔,瑞兽闹春。豫园老街,锦鲤游泳。无论是玉兔东升,还是五喜乐队……形成了既是灯会,又是各种物品亮相灯会的新春交易会。
豫园灯会是新春期间上海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一项活动,是代表上海人文传统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年来,元宵节每天约有三十多万(最高峰的正月十五晚竟高达百余万人次),豫园新春灯会已成了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新春佳节人流最多的地方之一。作为赏灯者,实在有自得其乐的感觉。在观灯过程中,提一盏兔子灯,穿行在豫园著名的九曲桥上,这也是上海人的习惯和传统。然后慢行在豫园的小街,边赏一盏盏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花灯,边选择自己所喜欢的生活用品和精美的小商品。豫园灯会,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装饰考究,做工精细,真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是的,我所看到的古镇的灯也好,豫园的灯也好,它们都是是我国民间灯艺的传承和发展,是许多地方灯会的精彩缩影。是的,站在灯会的地方,不禁不由浮想联翩:抚今追昔,那些创办灯会的古人早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所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留下了创设者和民间艺术家们的鲜活的生命力,成为作家和诗人笔端下永恒的文字,在光阴的长河中历久弥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