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都有什么传说(和氏璧的解密幸好在现代)
“啥?有人说地球是圆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是地球?竟然有人敢挑战教会的权威?拉出去烧死!”
“What ?人类是从猿猴进化来的?荒谬!你才是猴子变的,你全家都是猴子变的!”
“什么?和氏璧其实是一颗超级大裸钻?笑话,真是世纪大笑话!”
。
。
。
。
仁盈深感,还好这个时代没有宝石教会,不然王博士遭受的就不仅仅是网络暴力了!
千古之谜,惊世之解
2010年,国际知名玉学者、中国科学院宝石矿物学家王春云博士宣布称,他揭开了困惑我们2000多年的和氏璧自然历史谜案,王春云博士在科普著作《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中,详细阐述并论证了和氏璧并非传国玉玺,也不可能是传国玉玺,而是一颗超级大钻石。并推测其魂归始皇陵。
和氏璧这一材质结论的确惊世骇俗,我们必须承认,在目前学术界所能获取的历史文献证据条件下,在当前所能建立的逻辑论证体系中,王博士关于和氏璧为一颗超级大钻的学术研究结论看来还是有相当依据的,也是最有可能的。
尽管按照学术的基本准则该结论最终是否可行,还是要等待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与和氏璧实物发现的检验。
和氏璧之谜,是中国所有自然历史文化之谜中最富魅力、最具影响力、最让人回味和思索的谜团,至今仍被国内超过100多部各种各样的未解之谜书籍评为各色未解之谜。
对和氏璧感兴趣的,我建议可以去读一读王博士的《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该书特点是,于非逻辑的历史记述中,凝炼出了强大的逻辑,于翻毛芜杂的蛛丝马迹的历史记述中,提炼出了一个个强力的证据,和一个个强力的证据链,最终破解天下第一宝——和氏璧这一千古之谜。
破解和氏璧密码
No.1 和氏璧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琢磨
和氏璧在三次楚国宫廷鉴定为“宝”的过程中是否经过打磨磨去表皮玉璞?和氏璧成为天下名“璧”的过程中是否经过切割琢磨加工成了一块“玉璧”?
王博士的观点是,和氏璧作为一颗大裸钻,无论是在鉴定为“宝”的过程中还是最终得名为“和氏璧”的过程中,都没有、也不可能经过任何形式的琢磨加工。
韩非子关于和氏璧的记载是历史上最详细的,也是学术价值最高的。
《韩非子》: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 ,遂命曰:和氏之璧。
从《韩非子》关于“和氏之璧”记载的上下文的逻辑顺序,可以推理得出一个逻辑关系:“玉璞 = 和氏之璧”!也就是说,这中间没有经历任何琢磨加工,从楚厉王到楚文王,只是玉人相玉水平的提高到可以准确鉴定宝玉了,所以,楚文王的玉人“理其璞”,也就是“相玉”而已。
对一块被玉皮包裹的宝玉,楚厉王,楚武王玉人又怎么能给出“石也”的鉴定证书来,以至砍掉卞和的脚呢?这不合逻辑,也不合常识!所以和氏璧不可能被玉皮包裹!
另外,从《韩非子》记载【【楚文】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描述直接从原石鉴定为“宝”变为命名为“和氏之璧”,为此特别用了一个文字“遂”,即没有任何中间的切割琢磨和加工的步骤出现。
这就说明,全文描述文字经过真相还原就是:楚文王玉人鉴定玉璞为宝玉,楚文王接着命名为“和氏璧”。因此,“和氏璧=玉璞=原石”的逻辑关系成立。
因此,和氏璧就是一块无皮包裹的原石,自始至终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加工。“理其璞”仍然是玉的鉴定过程,绝非剥皮,而是研究原石和氏所献璞玉并未被加工。
No.2 和氏璧与传国玉玺并无关联
和氏璧作为千古之谜,我们传统的关于和氏璧的理解确实太多疑点,更有“琢璧为玺”的故事渊远流长,王博士研究发现“琢璧为玺”的故事完全是子虚乌有,是北魏学者崔浩在公元5世纪时凭空捏造出来的一个没有文献根据和事实根据的说法而已。
可惜的是,这个子虚乌有的故事被以讹传讹地流传了1650年,直到今天。以至于今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以及今日无数自然历史、地质矿物、财宝金融、宗教权力教科书仍然以此为模板为定论。
春秋战国时,作为镇国之宝和王权象征的和氏璧一直被各诸侯国残酷争夺。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和氏璧更是作为皇权的象征和秦帝国一统天下的标志。但在秦朝之后一直到后唐的千余年时间里,和氏璧又与历代相传的天下至宝——秦始皇传国玉玺变得纠缠不清。
和氏璧由此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和灵魂,而被誉为中国民族的“帝王之石”和中国人的“灵魂之石”。但是问题来了:秦始皇真的用天下至宝和氏璧雕刻了传国玺吗?
王博士苦心孤诣,通过精密的计算发现:传统认为的中空圆环的玉璧形状不适合琢成玉玺,而即便前人认识到璧可能指玉石原料,其大小也不可能被雕成“方四寸”大小的传国玉玺。
不仅如此,王博士还发现:秦朝灭亡之后,在两汉、三国到两晋的漫长时间里,人们看不到任何目睹和氏璧实物的历史记载,也看不到任何有关和氏璧与传国玺之间有雕琢联系的历史记载,而所有先秦的文献记载都表明和氏璧只是一颗鹅蛋大小、可以双手捧住的宝珠。
因此他指出:“和氏璧与传国玺是两件独立的国宝,各有其波澜壮阔的历史传奇。”
No.3 和氏璧呈中空圆形是个误解
由于名为“和氏璧”,古往今来凡是没见过实物的人们无一例外地都按照汉语字典对于璧形的解释,将其理解为是一块中空圆形的美玉,而从来没有理解“和氏璧”专名背后所蕴含的科学含义。
对此,王春云表示,“从古到今,大家都由‘和氏璧’的名字判断它是一个外圆中空的圆片。实际上,从未有文字描写和氏璧就是这个形状。”
王春云说,古代早期的“璧”字,并没有特指“外圆中空”这一形状,直到西周早期才在《周礼》中确定为“外圆中空”的礼器。
实际上,当时的“璧”应该是对美玉的称呼,形状就是“大珠”,与“珠”类似,在夏商周三代时以天文学现象描述的“珠联璧合”成语就恰如其分地描述了“璧”与“珠”的有机联系。
由于人们已经产生了和氏璧就是中空圆形的印象,所以始终无法将和氏璧与大裸钻这种价值连城的“宝石之王”联想在一起,从而一直存在误解。
No.4 和氏璧是一块超大钻石
王春云博士论证和氏壁是颗天然大钻石,乍一闻,匪夷所思,且慢,当您看完王春云博土所著之两本书,才知道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千古之谜是需极为艰苦卓绝之科学逻辑推演。星稀穹苍历史中,抽丝剥茧般将零星、或讹或实的记载进行几千上万次比对,方开悟玉是什么?璧是什么?
通过挖掘与和氏璧有关的全部历史文献证据,王春云建立了一个个科学严密的证据链条。作为学术研究,只有依靠这些证据链条,才可能在进行详细的矿物学和宝石学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假设——验证”和“样本——归纳”的逻辑论证方法来构筑一个个逻辑体系。
王博士将现代宝石矿物学、经济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等学科与历史学、文化学、文博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进行创造性的结合。
将所有已知的材质与产地及物化特性等逐一进行比对。王博士判断和氏璧的材质既不可能是拉长石、月光石、绿松石或者独山玉(南阳石),也不可能是软玉、碧玉、蓝田玉、翡翠、玛瑙或者蛋白石,更不可能是冰洲石或者三峡奇石。
和氏璧价值连城,这是司马迁记载下来的战国时代的信史,有秦昭王给赵惠文王的国书以及蔺相如献璧时举行的九宾之礼为证。
和氏一璧价值15城,如果材料是月光石、拉长石、蓝田玉等玉料,战国时的人可以轻易找到100块、1000块以及更多,依照价值连城来推理,岂不可以买尽天下之城?“物以稀为贵”,这是古今皆然的不二法门。
四大名玉和田玉,蓝田玉,南阳独山玉,岫玉,当属和田玉为首。从夏商时期开始,和田玉成中原用玉的主流玉种,而和田玉无论墨、黄、白、青,从商代就不少见。
羊脂当时老坑多,并不足为奇。绿松石不透,古以透为灵。且绿松石当时并不少见,其余就勿需多说。为何勿需多说,因为当时除天然钻石之外没有比和田玉更美之材质,而当时和田玉多,多而不寡殊登极之质也。岂非寡殊登极何以用15城相易乎?
王博士通过这些逻辑体系来求解和氏璧玉璞、形状、硬度、颜色、光性、瑕疵、宝玉属性、玉石分类地位、价值、大小、稀有性、专名性和是否经过琢磨等十三个逻辑肢命题对和氏璧材质进行判断。
《韩非子》文中的“璞”、“玉”、“宝”、“理”、“璧”五个汉字构成了几乎全部的“和氏璧密码”,这些密码为判断和氏璧的材质提供了线索和依据。经过评判证据和论证命题,王春云最终确定和氏璧是一颗超级大钻,一颗千古美钻。
在中华文明长河中,有很多千古之谜,有文化上的、人物上的、事件上的,都期待有人能解开。但是解这些谜的工却又吃力不讨好。现在是经济社会,学问与经济纠缠太多。而且现在也是快餐文化社会,越来越少有心去读正经书,去了解其中的神奇啊。
也正因为此,王春云博士的《破解国魂和氏璧之谜》,在用学术方法推出和氏璧是超级大钻之后,肯读的肯了解的不多,但胡乱质疑的却不少。质疑的人并未仔细读原书,就其中的证据链条提出有效的反对证据,只言不见其物不为真。
这种言语让科研者心凉。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穿帮也荣;如今质疑和氏璧钻石说的人皆夸夸其谈,并无辛苦劳动,让人唏嘘而已。
所有关注过和氏璧的人,思考过和氏璧材质的人,或者向往过夜明珠夜光杯等奇珍异宝的人,都应该读读王博士的学术成果。这也是对坚守学术阵地,在辛勤劳作的学者们的最好的支持。
文字 / 仁盈
配图 / 老翡翠实拍,拒绝商用
关注我,持续关注老翡翠正名之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