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碳中和周报第65期

2022年“双碳”1 N政策体系持续完善,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正在加快出台,各地“双碳”工作实施意见陆续公布,先立后破,这是今年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国家发改委: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已建立;绿债评估认证市场化结果发布,18家机构通过绿标委注册;17部门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

碳达峰碳中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碳中和周报第65期(1)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国家发改委: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已建立

9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生态文明建设有关工作情况。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司长刘德春在发布会上表示,两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扎实推进各项任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

他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各有关部门制定了分领域分行业实施方案和支撑保障政策,各省(区、市)也都制定了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已经建立。

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副司长王心同表示,国家发改委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生态保护补偿条例》尽快出台。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推动社会各方主动降碳减排,离不开完善的政策体系引领护航。目前,绿色低碳经济政策逐步完善,“双碳”工作激励约束机制也不断健全。

2、17部门印发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深入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年底,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优良,干流水质保持Ⅱ类;长江经济带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以上,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3%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5%以上。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我国高度重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把长江保护修复列入八大标志性战役,要求持续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

3、国家能源局: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占比近三成

近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发展监测评价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实际消纳量为24446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29.4%,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全国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量为11398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13.7%,同比增长2.3个百分点。

直流特高压线路输送可再生能源情况方面,2021年,17条直流特高压线路年输送电量4887亿千瓦时,其中可再生能源电量2871亿千瓦时,同比提高18.3%,可再生能源电量占全部直流特高压线路总输送电量的58.7%。

截至2021年底,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10.63亿千瓦,同比增长13.8%,占全部电力装机的44.8%。2021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48万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的29.7%。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十八大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跨越式发展,装机规模已突破10亿千瓦大关,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超过40%。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规模分别连续17年、12年、7年和4年稳居全球首位,光伏、风电等产业链国际竞争优势凸显。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发文明确了“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目标,即到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达到33%左右,可再生能源电力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达到18%左右。

4、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气候变化方面要加大支持发展中国家

近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在气候变化方面,需要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不仅要减少排放,还要加强抗灾能力,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是十分必要的,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抵御灾害已经对其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特雷斯表示,减排绝对有必要立即开始。遗憾的是,我们本应能够在2030年前减少45%的排放,而现实是我们在2030年反而会面临14%的排放增长。

古特雷斯近期访问了遭受洪灾的巴基斯坦,他在灾区视察时呼吁,要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提供更多支持,这些国家造成气候变化的责任可以说微乎其微。事实上,全球大多数气候热点地区的国家都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导致气候变化。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不少发展中国家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而这些国家的排放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小,这也证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是全球气候治理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发达国家每年为发展中国家至少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的承诺迟迟得不到兑现,这将会影响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同时发展中国家的防灾能力也难以提升,在面对气候变化风险之际,所遭受的损失也更严重。

5、解振华与德国气候特使举行视频会议

9月21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应约与德国气候特使摩根举行视频会议,双方围绕当前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形势、各自气候行动进展以及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大会(COP27)预期成果等议题交换意见。

中方表示,中国已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体系,发布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及相关支撑保障方案,并已取得积极进展,展现了中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

中方指出,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多重挑战和不确定性,欧洲部分国家气候政策出现“回摆”,希望这只是权宜之计。各方应采取积极行动,坚决落实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坚持维护多边主义,通过合作推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创新。COP27将在埃及召开,大会应以落实和行动为主题,切实遵循并落实《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确保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损失损害等发展中国家高度关注的议题取得实质进展。希望发达国家尽快兑现每年为发展中国家至少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支持的承诺,以增进气候多边进程中的互信。

德方表示,德国正努力应对当前的能源危机挑战,坚定落实已承诺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正在努力筹措气候资金,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愿与中方加强在气候变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助推两国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共同推动COP27取得成功。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今年以来,在国际地缘冲突加剧等背景下,能源危机问题严峻,部分欧洲国家气候政策出现回调,德国就提出撤销到2035年实现气候中和电力供应的目标。COP27将要召开,各国如何在多重挑战的压力之下,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再向前迈进,恐怕要面临更大的阻力。不过,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不应轻易动摇,这应成为全球共识。

6、上合组织发布应对气候变化声明

近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声明》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发布。声明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世界经济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实现复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时代课题之一。各国有权自行确定本国减排目标及其实施路径。提供和动员资金应对气候变化是公约所列附件二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义务。应支持公正转型,努力平衡减排和发展的关系。不应利用气候议程采取限制贸易和投资合作的措施。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当前气候变化对各国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也促使全球行动紧迫性持续上升。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基础上不断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经济社会向包容可持续发展转型。同时也应考虑各国国情,在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的基础上落实《巴黎协定》。

7、广东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

近日,《广东省“十四五”节能减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实施方案》提出城镇节能降碳工程。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增岭南特色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200万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绿色改造面积26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装机容量1000兆瓦。推进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推动太阳能光热系统在中低层住宅、酒店、宿舍、公寓建筑中应用。完善公共供水管网设施,提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水平。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举将对广东的绿色低碳建筑产生利好,一方面会增加新能源的应用,另一方面会带动全省光伏产业的发展。

8、全国碳市场成交量保持低位,碳价微跌

上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610吨,总成交额35,270.00元。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610吨,周成交额35,270.00元,最高成交价58.00元/吨,最低成交价57.00元/吨,上周五收盘价为57.48元/吨,较前一个周五下跌0.90%。上周无大宗协议交易。截至上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95,156,737吨,累计成交额8,559,308,739.58元。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9月中下旬以来,全国碳市场成交量迅速走低,每周成交量不过三位数。碳价也略显疲软,跌至58元/吨以下。十一假期之后,随着履约周期临近,全碳市场或将迎来上升趋势。

二、绿色金融周报

1、绿债评估认证市场化结果发布,18家机构通过绿标委注册

9月21日,绿标委正式发布市场化评议结果,合计18家机构通过绿标委注册。前期,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简称“绿标委”)发布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市场化评议相关公告,并组织了市场化评议。经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报备。未来,相关评估机构将规范开展绿色债券评估认证业务,维护评估认证市场秩序,共推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债券市场行业自律和规范发展。绿标委后续会持续开展评估认证机构市场化评议工作,对注册名单实施“动态调整、有进有出”,通过市场监督和检验,敦促评估机构规范开展相关业务,提升绿债产品纯度,推动绿债市场高质量发展,落实国家绿色发展重大战略。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绿色债券评估认证对于中国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绿色债券市场首次对评估认证机构开展市场化评议工作,进一步加强了绿色债券评估认证机构的标准和规范,有利于绿色债券市场未来长期持续发展。

2、广碳所作为首家交易所机构加入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PBF)

近日,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广碳所”)受邀加入生物多样性金融伙伴关系(The Partnership of Biodiversity and the Finance,PBF),共同合作建立有效投融资体系,助力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短缺、推动系统性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PBF由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国际金融论坛(IFF)联合全球合作伙伴于2021年10月启动,旨在联合金融机构、私营部门、学术机构、国际发展机构和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方,助力解决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短缺以及推动金融机构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全球治理,总结推广最佳实践,并完善资本投资保护自然和应对气候变化机制。目前,该伙伴关系成员单位包括13家共同发起机构和30余家重要支持机构。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举有利于我国参与生物多样性金融政策和标准研究、能力建设、知识和数据共享、资源交流等方面具体行动,探索多样化的金融支持工具落地,为提升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广州发布金融支持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近日,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营业管理部、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广州供电局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依托“粤信融”和“穗碳”平台探索建设广州企业碳账户体系,引导金融资源支持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意见》指出,要通过加快完善“穗碳”平台功能,推进建立企业碳排放核算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企业碳账户和碳信用报告标准,加强信息共享和数据对接构建完善企业碳账户运行机制,通过鼓励金融机构加强企业碳账户运用和鼓励创新碳金融产品服务发挥金融支持企业碳账户作用,支持企业碳账户向全市复制推广,探索企业碳账户向其他行业推广应用和加强横向纵向推广力度来加强企业碳账户试点推广应用。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此次《意见》的出台,将为金融支持完善碳账户体系建设提供明确可行的指导意见,同时碳账户体系的完善也将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在探索建设企业碳账户体系同时,引导金融资源支持企业碳账户体系建设,推进数据共享,协助碳排放检测,助力广州可持续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碳达峰中和目标。

4、招行首批落地外币ESG债券回购业务

近期,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推出以ESG债券篮子为抵押品的外币回购业务。招行于9月5日通过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汇交易系统落地外币ESG债券三方回购业务并成功清算,成为首批参与行之一。ESG债券是依照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发布的《绿色债券原则》《社会责任债券原则》《可持续发展债券指引》定义下为募集特定用途资金发行的债券,包括绿色债券、社会责任债券与可持续发展类债券。2020年,招行搭建了《招商银行绿色、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债券框架》,截至2022年8月末,招行在框架内发行境外债券21亿美元。同时,招行分别于2022年5月和9月成功簿记发行两期绿色金融债券,共计150亿元人民币。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外币回购是银行间外汇市场资金融通的重要工具,此次外币ESG债券三方回购交易模式,是境内外机构合力推动外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果。外币ESG债券三方回购业务落地,将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发展。

5、中国石化成立我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

9月22日,我国首个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中石化碳产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江苏南京正式揭牌成立。中石化碳科公司注册资本25亿元人民币,由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南化公司、石油工程建设公司、联合石化公司、上海工程公司、南京工程公司参股,其中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占股46%,南化公司占股34%。中国石化将强化技术攻关,整合中国石化碳产业科研力量、加强创新协作;强化产业布局,加快CCUS技术孵化及成果转化,持续提升碳交易规模,深入拓展碳资产运营业务。中石化碳科公司整合纳入优势资源,将重点开展技术研发、碳资产管理运营、项目股权投资等业务,面向国内外碳产业市场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CCUS已成为多个国家碳中和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碳全产业链科技公司是从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项目股权投资和碳资产运营的专业化经营实体,面向国内外碳产业市场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能够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碳产业发展,带动上下优势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化石能源走向高效、清洁、低碳。

6、粤港澳大湾区绿金联盟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委员会成立

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推动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加强大湾区绿色金融业界沟通合作,发挥第三方机构对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的支撑作用。9月20日上午,“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成立大会暨标准服务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论坛”举行。中诚信绿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马险峰指出专委会的成立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进入新的长期可持续规范发展的新阶段,专委会立足湾区、辐射全国、走向世界,既是大湾区首个、也是全国首个绿色金融专业服务机构的自律组织,在全国绿色金融发展中具有开创性和标杆性意义。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专委会成立后将推动积极开展大湾区绿色金融行业自律组织之间的交流活动,建立大湾区第三方服务机构互认机制。标准是推动各项中国工作的基础,是评价绿色金融的重要标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标准建设是建立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专委会是推动践行绿色金融标准的重要抓手,此举能够促进以协会自律等相对软性的方式来实现行业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

7、马骏:共同绿色分类目录加速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

2022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暨香港绿色金融协会论坛22日在香港举行,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马骏就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问题在会间接受采访表示,今年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作为大湾区绿色金融联盟的轮值主席单位,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协调大湾区现有机制和区内各地政府间的资源。很多绿色金融项目涉及跨境,而跨境标准互认是最典型的问题,需要相关金融监管部门共同参与解决。本次论坛上讨论比较多的话题是共同绿色分类目录(Common Ground Taxonomy,简称CGT)。马骏表示,CGT是中国和欧盟共同牵头,用两年时间编制的一套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可以为解决绿色金融标准互认问题提供基础。马骏认为,未来广东省每年的绿色融资量会达到万亿级别,按照去年的在港融资规模,预计会有一半的量放到香港,这将会有效拉动香港绿色金融市场。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地区间绿色金融的界定标准、评价方法和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差异会成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障碍。如果各地的绿色金融标准不一致,进行跨境投资的主体就可能面临多重认证的额外成本和相关绿色标的不被认可的风险。今年7月,广东出台了碳达峰行动方案,持续优化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强化大湾区绿色金融领域合作,包括强化绿色金融合作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标准和服务互认共认两方面。

撰稿:李德尚玉、李明明 (实习生卢欣怡 崔净萌 廖怡媛)

统筹策划:李博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