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水浒传武松形象深入人心)

《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堪称经典,为了扬武松之名,施耐庵把陪衬武松的人与物进行了怎样的艺术化的手法描述?不妨跟着笔者来分析分析学习学习喽:

1、 把武大郎矮化了。据有人考证说,从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及挖掘的武大郎的墓经科学测量,可以证明的是,历史上真正的武大郎堂堂七尺男儿,没水浒传上说的那么矮,“三寸丁谷树皮”一说更是挨不着边的事。武大郎本名武植,并不卖炊饼,聪颖过人,崇文尚武,进士出身,阳谷县县令,与潘金莲不但不嫌隙矛盾,而且和睦恩爱,育有四子。

然而,武植被好友造谣了,谣言竟然一传十十传百,最后连施耐庵都信以为真,经过施耐庵艺术化的加工写进了小说《水浒传》,自此,武植武大郎的原型与谣言的且经过施耐庵艺术化后的武大郎成了天壤之别的形象。施耐庵为了褒扬武松,娴熟的运用一褒一贬相对照来写的艺术手法,把个武大郎写的又丑又矮又笨拙,如此达到反衬武松的高大勇武,嫉恶如仇。鲜明对比中武松的形象深入人心,武松在反衬中愈显高大。武大郎成了凄惨的受害者,武松成了扶危济贫,惩恶除奸的大英雄。

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水浒传武松形象深入人心)(1)


2、 把老虎写成病老虎、机械化的老虎了。水浒传上武松打杀的那头老虎,就三招,一扑、一掀、一剪,三招不着,气势就减了一大半。老虎的爪牙利口都没有了?武松丢了半截棒子,揪住猛虎顶花皮,这老虎的顶花皮当真这么好揪住?即便揪住,老虎的大嘴就不张了?尖牙利爪都突然失灵了?此处只见,施耐庵的笔锋一转,笔下只有了武松施展勇力的描写。老虎被武松揪住顶花皮的一瞬间,突然就被描写成一下子全没有了力气。现实会这样嘛?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只一扑,扑将来。武松又只一跳,却退了十步远。那大虫却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紧紧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水浒传》第二十二回


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水浒传武松形象深入人心)(2)

施耐庵为了扬武松威武之名,不惜把老虎都写成机械式的病老虎了,被武松轻而易举的揪住了顶花皮,往地下一按,那老虎可是立即没有了气力。这老虎岂不是关键时刻掉链子,病老虎否?实是艺术描写的需要而已。

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水浒传武松形象深入人心)(3)


3、把整个阳谷县弱化了。有三二十条大汉性命都成了景阳冈上老虎口中美食,而且,连阳谷县的专门打猎的猎户有七八位也成了那头老虎的美餐。阳谷县莫非是一群绵羊似的草包县城?竟然连个捕捉老虎的人才都没有,七八位猎户上山捕一头老虎都捕不到,反而被老虎吃掉,阳谷县好歹是个县城,一个捕老虎的妙招都没有人能想出来嘛?多丢人!遇到武松就三招,“一扑一掀一剪”,一下子揪住顶花皮就没了力气的的老虎,遇到阳谷县的猎户就厉害了,能吃掉几十人。这不矛盾?

不就一头老虎,结果为了衬托武松,那些猎户都被描写的萎缩的像妇女儿童了一般。竟然写到,几个猎户结队才敢上山打老虎,后面还有十来个乡夫跟着助阵。那只白额吊睛大虎莫非是老虎精?老虎毕竟只是一头老虎,有准备的猎户好歹是个人吶,不比老虎机智有胜算。能使用器械有头脑有准备的人,还对付不了一头老虎?而且还是猎户,猎户猎户,连一只老虎都对付不了,还称猎户?

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水浒传武松形象深入人心)(4)


反过来应当说,猎户遇到老虎那该是高兴的事,打猎嘛,打到一头大家伙,多好的事。捕猎野兽的猎户难道都不会想法子来捕捉老虎嘛?就算,单独弓箭射不了,不会提前上树上,不会设个机关陷阱,不会药物麻痹,等等,水浒传上写到那么多麻醉药,弄一块肉,抹上麻药,投到林中喂老虎,麻一下害人的老虎才是更该用的地方嘛。可是这些都不符合小说要表达的需要。是以,都不能出现,让它在该出现的地方再出现。无巧不成书。

于是,一只老虎就反衬了成就了武松的英武形象。其实呢,无非是施耐庵笔调的需要,整个阳谷县人都对付不了的老虎,武松即便喝醉了三拳两脚也解决掉了。一面扬武松之名,另一面同时夸张的简直把整个阳谷县都写成懦夫城了。

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水浒传武松形象深入人心)(5)


再个,试问,为何同是《水浒传》中关于老虎的描写,李逵一把朴刀三头老虎命就完了,李逵也不是专门捕猎的猎户,那阳谷县的猎户难道没有朴刀?老虎爪牙再尖利也坚硬不过朴刀呀,阳谷县的壮汉、猎户们为何不带上朴刀,带上朴刀难道不能如李逵朴刀一举,虎肚皮开花。况且,真正的猎户应该是轻而易举就能解决掉老虎的。技巧的问题。

比如,同是《水浒传》上,也写到了专业的猎户,蟹珍蟹宝便是,也没见他弟兄俩比武松强悍,但不是一样打老虎这样的野兽嘛,而且比武松打的轻松的多,在山上埋下窝弓药箭,只愁遇不上老虎这样的大猎物来。等了三天两夜终于把老虎等来,只一箭射去,老虎就中了药箭,由此大老虎便失去了威力,轻而易举被捕到了。

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水浒传武松形象深入人心)(6)

所以,说到底,只是拿赋有“百兽之王”的老虎,更容易形象化的来突显武松的勇力,让大伙一读脑中便有了个清晰的形象,看,打虎英雄,力能降虎。我们文化历来有“降龙伏虎”这样神话性质的故事,这样写很容易让大家接受认同,赢得共鸣。

阳谷县的猎人及景阳冈上的老虎等不过都是用来作对比彰显衬托武松打虎之威名,施耐庵艺术化描写手法的需要。虎描画的越厉害,吃掉的壮汉、猎户越多,越能凸显武松打虎的名气。说阳谷县十几号猎户都捕不到老虎,还被吃了,被吃的有二三十号壮汉,这是不太切实际的。

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水浒传武松形象深入人心)(7)


好歹人是有头脑的,吃一堑长一智,有一两个壮汉不小心已经丧命虎口了,后来的猎户不可能不警心,不可能不想法子,谁能拿命做赌注呢?老虎若真的那么难对付,现在的老虎也不会成为濒临灭绝物种,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了吧。只是,平白无故的写武松如何如何,那就没有意趣了,赋予形象化对比化,这才调动人的强烈的情绪。一抑一扬艺术手法如此而已。

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水浒传武松形象深入人心)(8)


4、 把景阳冈附近的酒店所谓的“三碗不过岗”的酒给抹杀了。电视剧上拍的往往是十八碗,原著上写的武松前后是喝了十五碗,即便是十五碗,碗有多大?当白开水喝吶?再个武松被描写成是一醉汉形象,酒醉之人难道不比不醉酒的人出车祸的几率大吗?随身携带的只有一根梢棒为武器的喝醉了的武松,一棒子没打着,棒子都折成两截了,最后醉颠颠的靠着力气赤手空拳把老虎打死了。夸张的成分大大滴。

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水浒传武松形象深入人心)(9)


5、 把潘金莲完全描写淫荡化了。一如历史上的真实的武大郎武植与《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形象天壤之别,同样,历史上武植的妻子潘金莲也与《水浒传》中的潘金莲判若两人。而且,就算按《水浒传》中的潘金莲也是被当时社会压迫变形的卑微的小人物而已,属于受害对象,已是属于可怜之人,反之,武松的形象不太合乎情理,不能推己及人,不能从人的背景深处去理解人帮助人,更多像一位只会表面暴力处理事情的粗鲁的莽汉的形象。这样的莽撞的处事行为按理说是不可能真正恰好的解决事情的,但在施耐庵的笔下,艺术化的需要,屏蔽了所有现实因素的情况下也就能解决了。但这基本上成了不切实际的想象的形象了,很多不合情理不合逻辑。

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水浒传武松形象深入人心)(10)


封建王朝时男权社会下,女子本身就是被社会压迫的对象,《水浒传》上的好汉们严重带着歧视鄙视女子的味道,这些一方面是宋明理学影响下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作者施耐庵的影响所致。存天理灭人欲的礼教二元对立,正常的人性人情抹杀,人走向两个极端,极度压抑或极度野蛮。潘金莲固然有错,但背上时代道德大帽子的错俨然是过分的,毕竟,那时的道德观就是严重扭曲的,潘金莲不过被压制变形的沦为卑贱的玩物而已。

另一方面,也是施耐庵一贬一扬对比艺术化手法的需要,为了衬托好汉们的无欲则刚,嫉恶如仇,于是一方面极力贬低起衬托作用的女子,另一方面又极力有意刻画几乎没有男女之情的英雄好汉形象。扭曲而不近情理。

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水浒传武松形象深入人心)(11)


6、 某一方面说把蒋门神都美化了。蒋门神本来是闯人家的地盘,恶霸横行式的欺占了施恩的酒店,可是,武松也像蒋门神一样的一副醉汉恶霸的方式去快活林闹事,这种去打砸抢的处事法子与蒋门神有什么区别吗?岂不是黑吃黑?

武松那种寻衅闹事“醉打蒋门神”的行为相对快活林中正在正常营业的蒋门神,并不能体现武松机智的英雄形象。反而正说明武松的不择手段。强盗之所以是强盗是他们不择手段的偷盗抢劫,英雄也是偷盗抢劫的话,那岂不也是强盗。是英雄好汉或是强盗恶霸,并不能以固定的标签来分别,说那个人一定是坏蛋,这个人一定是好人。而是要看具体的作为、行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警察看来该都是好人的喽,可是贪腐的警员,他们的具体贪污的行为实质不就是坏蛋的作为嘛?武松被打上好汉的标签,可是醉打蒋门神大闹快活林,实质他做的却是醉汉恶霸打砸抢的行当。蒋门神也要保命,正当防卫难道都不对了?

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水浒传武松形象深入人心)(12)


7、 把方腊给衬托傻了。方腊砍掉了武松一只手臂,武松然后用单臂把方腊活活擒住了,切莫说,砍掉单臂,血流不止,还怎么去擒敌?符合常识嘛?但且说,双臂还没有擒住方腊,单臂时却擒住了?这无形中是说,一条臂膀比两条臂膀还厉害喽,不砍掉一条臂膀还不能擒住方腊?

水浒传武松人物形象具体事件(水浒传武松形象深入人心)(13)


综上,为了扬武松之名,于是就把武松身旁的一切都矮化了以衬托武松之高大,连酒都写的没酒劲了,这是作者主观的艺术描写手法而已,夸人能把人夸的半空中飘着,陪衬之人陪衬的能爬到地上仰脸望着。但无疑,武松是一位被刻画的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人物性格跃然纸上,立体饱满,读来脍炙人口激荡人心。文似看山不喜平,一抑一扬,抛掷愈高,跌至愈重,如此才吊起读者的情绪达到渲染共鸣。武松这位典型的家喻户晓的英雄好汉形象深入人心,施耐庵高超的艺术手法功不可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