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全书作者介绍(周易的作者已死)

作者:周庄狂鹤

周易全书作者介绍(周易的作者已死)(1)


编者按:

华夏之域,由部落而起邦国,邦结盟而有方。方国者,良渚、夏商皆可鉴,久分而合,自秦迄清,传经典古籍,自有所异。方国时代,先民于万古鸿蒙中艰难开拓,连山归藏、以简帛纪之,或酬酢天意,或定立人道,顺应自然。有胸怀天下,囊括宇宙之士念天地之感怀,尚天人之道,明兴衰变化,遂著《周易》,或显明可见,或隐微而存。传承至今,归藏、连山遗失,殷商之“上帝”已亡,《周易》的作者已“死”。纵浪大化中,存亡之故皆非人力可为,存之者幸,失之者痛。然沽名之人,有意戕害易者,实为可悲!

——是为记


《周易》的作者已“死”

哲学家尼采说“上帝已死”。如今看来,《周易》的作者亦如此说。周易的作者是谁?现有文献很难解释清楚。是周公父子吗?是周朝的史官吗?虽说疑点重重,但《周易》并非横空出世,终究是有作者的。研究一门学问或解读一本书,为什么非要寻觅他的作者?道理很简单,好比品一道菜,若知其菜系,即可明其烹饪之法,而后得其真味。如果知道《周易》作者的意图,探其思想观念、写作意图,就能疏浚源流,更好地理解其本义。

古往今来,解读《周易》的目的几乎没变,无非是知其来由,弘其道统、演其流变,经世致用。《周易》或有继承,连山归藏,有其一说。观浩如烟海之书籍,注解易者不可胜数。秦汉之际,又经儒生、术士取方国时代古籍,以辅“帝国”之正统,且以注疏等方式,或左右弥缝,或标新立异,诠释之。其学累世相承,几经转承,则衍生两派六宗。然两派六宗,亦不离象数理占,宗派之别,名而已矣!细数其论,皆有所贡献。

近人顾颉刚等发挥史事宗的精神,重义证、辨古史,稽考易卦爻辞就隐藏着商周人物故事,锁定其成书背景,开易与社会形态之风气,实为易学史之大举措。虽说“古史辨”之考论时有不彰,亦有可商榷之处,却仍以追本溯源为宗。然今有治易者,剑走偏锋,唯“我”独宗。借刘文典先生的话说讲,普天下懂《周易》的人只有一个半,《周易》的原作者只能算半个,而他比作者懂得多。说什么“历代注家解不得易之一二”,“我认为某卦爻本来如何”,有赞同其观点者还好说,若意见相左,便视为错解,再与其理论,便不知趣。即便周易原作者坐地而起,也不能辨明其义,故《周易》的作者已“死”。

前一阵子网络频传“易经大师级别图”,《易经》(周易)再次和“大师”之名号绑在一起被调侃。有些自媒体号也有类似的如“周易算命”“周易看相”“五行易术”的不少段子。有些视频号模仿江湖术士,博得网友一笑,这些段子手自以为揭穿了所谓的封建迷信或骗术。其实不然,大都是哗众取宠。无知者无畏,很多讲段子的人本没看过《周易》,今本《周易》原文可有“算命”,有“五行”,“面相学”云云?所以,诚劝这些人先通读一遍《易经》,再来敲键盘。打着“易经算命”招牌行走江湖的部分人,被冠以“易经大师”的称号,这不但不尊重经典,“大师”一词也被带偏。用流行的话讲,《周易》躺着也中枪。

《周易》的作者被气死之后,部分人将《周易》据为己有。其占有法大致有二:一是周易在“我”的鸡汤里;二是周易在“我”的书本中。鸡汤里的周易,说什么"读懂三句话,你就读懂了它”。原来,那三句话是自己为了讲大道理臆想的。也有引用一则卦爻辞或传文里的话阐述其观点的,姑且可算“我”读周易之心得。再如,“易经几个字,写尽人的一生”“坚持两件事,你的运气会越来越好”“知否,周易有几大天规”“婆媳关系不好,劝你读读周易”“经营不利,是你不懂周易”等等。虽说鸡汤好喝,但变了味的汤汁多饮无益。更令人感叹的是,数十万没有读过《周易》原文的读者痛饮之,且不亦乐乎。也有自以为是者,自我感觉良好,有些读过《周易》原文,有些看过历代注解,他们自比炖鸡汤的那些人要高出许多,至少发现过注家们的些许漏洞,至少有自圆其说或牵强附会的见解,然杠精解易,殊不知以偏概全之害,却颇以为“得志”,长此已久,不但作者已死,《周易》传文也无生气。

前文已述,《周易》经传,方国时代产物也,可谓方国之易。《周易》诸本注疏集解,帝国时代之物也,可谓帝国之易也。方国之易起于占而重象数,帝国易盛于理而衍生义,此所谓象数理占之易备,然今之《周易》乃鸡汤之调味、术家之遮羞布,术家本该有术之法,何故以周易为幌子,实有恻隐之故。《周易》虽有筮法,然与风水、命理、相术有别,不知何故,术家非要毁它不可。象数理占之“占”与命理何干?与相术何干,帛书竹简摆在那里,为何不去参研。讲风水有何不可,为何要冠以“周易风水”之名号,再如讲五行理论,又有何不妥?非要说“要学好五行,先看看周易”,可殊不知,传本《周易》中本没有“五行”。有喝鸡汤的功夫,为何不读一遍原文呢?虽说,条条大路通京城,但方向要对,相背而行,只会越走越远。

时至今日,既往圣之学者寡,举周易旗号嫁接其利者众。笔者虽不才,但深知有明达之士必择焉取用。周易既为易学本宗之易,越两千余年緜緜而存,至于兹今,实为不易,国外学人尚能究其根本,吾辈何苦一再毁之?若置周易作者于死地,而后毁其卦象爻辞,易之不存,易者又以何居之……

— END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