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历代进士全集(梅州各区县进士)
梅州历代解元名录(29名)
文解元
谢天佑(梅县)元朝延祐五年(1318)戊午科解元
盛端明(大埔)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戊午科解元
李士淳(梅县)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09)己酉科解元
叶著(梅县)明朝崇祯九年(1636)丙子科解元
游定海(丰顺)清朝康熙五年(1666)丙午科解元
蓝㷆(大埔)清朝康熙八年(1669)己酉科解元
陈鹗荐(梅县)清朝康熙三十二年(1693)癸酉科解元
李恒熉(梅县)清朝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科解元(李楩之子,李士淳之孙)
钟允彝(梅县)清朝乾隆二十七年(1762)壬午科解元
杨时行(梅县)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科解元
梁念祖(梅县)清朝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恩科解元
宋湘(梅县)清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解元
叶钧(梅县)清朝乾隆五十九年(1794)甲寅科解元
丘作霖(大埔)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 )乙卯科解元
李汝谦(梅县)清朝嘉庆三年(1798)戊午科解元(李黼平之兄)
张翱(大埔)清朝嘉庆十二年(1807)丁卯科解元
李载熙(梅县)清朝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科解元
钟孟鸿(蕉岭)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 )广东乡试解元
钟觉黎(蕉岭)清朝同冶元年(1862)壬戊并补行咸丰己未科解元
翁裕珍 清朝光绪八年(1882)午科广西乡试解元
武解元
余元英(兴宁)清朝康熙五年(1666)丙午科解元
温应麟(兴宁)清朝康熙十四年(1675)乙卯科武解元
黄伯龙(梅县)清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科武解元
林元藩(兴宁)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科武解元
李象斌(梅县)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科武解元
张全斌(丰顺)清朝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科武解元
熊曜(梅县)清朝乾隆二十四年(1759)己卯科武解元
曾辉元(梅县)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恩科武解元
房殿魁(梅县)清朝光绪十九年(1893)癸巳恩科武解元
据统计,清代出50名以上文进士的科举发达州县全国有117个,为便利比较,把其中在清代才设置,又在民初撤销的县并入原来的县,则本文实际统计县数为114个,具体排名在学术界还首次披露,详见下表:
清代全国114个科举发达县分布
清代有50名文进士以上的县为科举发达县:广东有5个科举发达县:南海、番禺、顺德、梅县、东莞广西有1个科举发达县:广西桂林府临桂县福建有5个科举发达县:闽县、侯官、晋江、长乐、莆田
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始于隋文帝开皇七年(587),迄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历1300多年之久。
历代科举考试,均由朝廷制定若干科目作为取士之标准。从唐代至宋神宗熙宁之前,考试科目以诗赋为主,是为“诗赋取士时代”;熙宁至元末以经义为主,是为“经义取士时代”;明初直至清末,改用八股文,是为“八股取士时代”。
清代科举考试主要有三级:最低一级为“院试”;第二级为“乡试”,最高级是“会试”和“殿试”。
院试之前需要经过“县试”和“府试”。凡县试,府试、院试考取第一名者称为“案首”。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为“童生试”;应考者无论年龄老幼均称“童生”。县试、府试分别由知县、知府主持。县试录取后即取得参加府试资格(今梅州各县考录取的童生,多属潮州府、惠州府管辖,起初要到潮州府、惠州府参加府试,雍正晚期设直隶嘉应州后,府试即为州试所代替)。
院试,是府(州)试录取的童生,参加由省学政(学台)主持的考试。录取者即为“生员”,或称“入学”、“入庠”、“入泮”、“茂才”,通称“秀才”,又称“相公”。
秀才经过岁、科两试,考得一等前列者便成为“廪生”。廪生属资历较深的生员,每月可得到政府的廪膳补助,还有资格做官。秀才是属于本府、州、县学的生员,若考选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称为“贡生”,意为将人才贡献给皇帝。贡生包括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称为“五贡”。五贡都算正途出身资格,与廪生一样,可出任地方官或学官。
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和京城举行。秀才等通过“科考”合格者,方可参加。乡试由皇帝任命的“主考”主持,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考取者为“举人”,又称“孝廉”。第一名为“解元”,前五名为“经魁”,余为“文魁”。清代广东乡试达万余人;录取名额 88名,如遇皇帝即位、寿诞或皇室的庆典可加考恩科。中了举人可入仕做官,故人们称之为“老爷”。
会试,每三年一次,在北京举行,由礼部主持。考期在乡试次年的三月,故又称“春闱”。各省举人皆可应考,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第2至18名称“会魁”。每次会试万余人,全榜中额约360名,广东得额(满额)仅16名。
殿试,是由皇帝在殿廷上对贡士亲发策问的考试,故又称“廷试”。殿试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亦称“殿元”、“鼎元”或“殿撰”;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一甲三名在殿试后,立即授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一般需再经过一次“朝考”(由皇帝特派大臣阅卷的殿廷复试),最优者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其余为主事、知县等职。清代翰林院为储才之地,主管编修国史(故翰林亦有“太史”之称),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撰拟机要文书,进讲经史等。翰林院以大学士为掌院学士,其下设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等官。殿试朝考后,新进士之授翰林院庶吉士者,称为“点翰林”。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官制度,科举为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各阶层人士,尤其是下层寒士提供了一条入仕之路,选拔产生了11万多名进士和上百万名的举人。这些进士举人构成了中国一千多年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主体,对隋唐以后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中国传统教育的因革等,都与这些进士举人密不可分,他们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值得传颂。
解元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è yuán,指科举制度中乡试(省试)全省第一名的举人,唐制,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后世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如世称明代唐寅(唐伯虎)为唐解元。明清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分三甲第一甲三人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赐进士及第。 第二甲人数若干第一名称传胪,赐进士出身。第三甲人数最多赐同进士出身。
相关链接:
梅州进士知多少?
揭秘梅州古代科举中的武举情况
梅县古代科举情况
揭开大埔进士的历史面纱
兴宁古代科举人物相关名录
五华县(古长乐县)古代科举人物情况
镇平县(蕉岭县)古代进士等科举人物名录
平远私塾漫谈
丰顺县明清时期进士,举人名录
清代广东文解元(全省第一名举人)名录
清代全国有114个科举发达县,其中广东占5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