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出自庄子的成语)
《庄子·秋水》中有一句话是“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是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道德高尚的人把自己和别人视为一体。
河伯与北海若
河伯与北海若的故事庄子.秋水中“河伯见北海若”的故事大致是讲,当秋天来临时,水流汇集到一处,河流变得更加宽阔,河中的神灵河伯开始自大起来,觉得自己伟大至极,无与伦比。可是,当他顺流而下,到达北海时,面对无边无际、烟波浩淼的大海,河伯惘然若失。这时,北海神灵北海若说:“我和你比较起来,的确大得无可比拟,但若和无限的宇宙比起来,我就像大山中的小石子、小树苗。
《庄子.秋水中》这段话的原文如下: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便。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河伯与北海若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两个神话人物,河伯是河神、北海若是北海的海神。
河伯说:“世间议论的人们总是说:‘最细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最巨大的东西不可限定范围’。这样的话是真实可信的吗?”
北海若回答:“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精细,是小中之小;庞大,是大中之大;不过大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态势。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东西,至于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计算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围的东西,更不是用数量能够精确计算的。
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言语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传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动,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不会轻视从事守门差役之类的人。
无论什么财物都不去争夺,也不推重谦和与辞让;凡事从不借助他人的力气,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时也不鄙夷贪婪与污秽;行动与世俗不同,但不主张邪僻乖异;行为追随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谄媚为卑贱;人世间的所谓高官厚禄不足以作为劝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耻;知道是与非的界线不能清楚地划分,也懂得细小和巨大不可能确定清晰的界限。
听人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道德高尚的人把自己和别人视为一体’。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
故事中所蕴含庄子的思想智慧
乍一看,为庄子是想告诉我们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还比一山高,不要因为取得的一点点小成就而止步于此,并骄傲自满。这是我们从客观角度上去解读的结果,当然,从第一感觉得到的寓意往往也是作者想要直观告诉我们的道理。
庄子的弟子通过河伯即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与北海若即代表庄子思想,这两个虚构人物的对话展开说理,意在阐明,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非常有限的。人的认识既然是有限的,就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满自足,而应保持虚心的态度,不断开阔眼界,不断学习。
北海若用自然的广大、宇宙的无穷来开导河伯,让他开阔眼界,不敢自满。与宇宙相比,北海若也微不足道,所以自己也不敢自满。
“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的启示
庄子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非常深邃的思想变成了文学,变成了艺术,变成了神话、寓言、故事、传说。《孟子·离娄章句下》中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在个人修养中要注重反躬自省,也要与人互爱互敬。
品德高尚的人胸怀宽广,不会把自己看得太重。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你对众人微笑,众人就会对你微笑!你对别人算计,别人也会对你提防!
一个人的胸怀,先要装得下他人,才能装得下世界;不为自己那点得失而斤斤计较,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顺畅。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