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历史建筑平面图(历史建筑整旧如旧)

百年包氏楼作为协和医院院史陈列馆正式开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武汉历史建筑平面图?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武汉历史建筑平面图(历史建筑整旧如旧)

武汉历史建筑平面图

百年包氏楼作为协和医院院史陈列馆正式开馆。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8日讯(记者罗兰 通讯员协宣)9月8日,武汉一座优秀历史建筑揭开神秘面纱,为江城新添一张医学人文城市名片。

位于武汉协和医院主院区内的这所“红房子”始建于1931年,时名包氏楼,与中山公园一墙之隔,是为纪念中国最早的女性专职妇产科医生之一的包惠莲而建。2018年获批武汉优秀历史建筑。

经过近一年的整旧如旧,修缮一新,包氏楼承担起馆藏协和百年院史的新使命。

9月8日上午8时,包氏楼作为新的协和医院院史陈列馆正式开馆。

整旧如旧、修缮一新的包氏楼。

印象:现代医学从这里走来

包氏楼是协和医院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在高耸的现代化医疗大楼的映衬下,这所三层“红房子”显得格外古朴、清雅。

楼前立有一块洁白的石刻浮雕,勾勒出白云黄鹤、大桥樯帆、协和双塔……图释百年协和的文化内涵。

来到对开红色大门前,古铜色门环上镌有“协和1866”字样和祥云图案。简短的开馆仪式后,协和医院党委书记张玉、院长胡豫手抚门环,由此展开协和医院156周年的历史长卷。

“现代医学从这里走来,未来医学从这里走出。”展厅内十八个大字十分醒目。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介绍,从馆藏中可以看到,协和医院一路见证并引领了现代医学在中部的起源与发展,目前稳居全国公立医院综合实力排名前十,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00多项技术创新破解国内国际医学难题。

1947年协和医院实景沙盘模型。

钩沉:一批珍贵藏品系首次展出

协和院史陈列馆展陈面积560平方米,以西医入汉、建设新中国、迎改革春潮、跨越新世纪、迈入新时代为时间长轴,设《仁爱济世 西医东渐》《敢为人先 勇担重任》《优质高效 创新前行》三大篇章,辟8个展厅展出档案、文物和珍贵文献百余件(套),图片近200张,其中不少实物资料都是首次对外公开。

如创始人杨格非在1866年协和医院开诊首日留下的手迹、中华护理学会创立者贝孟雅女士祝寿徽章、辛亥革命表彰证书、中国现代超声心动图之父王新房“全国劳动模范”的表彰文件等等。

拾级而上,墙边悬挂着一代代协和医学先贤的肖像,令人油然而生景仰之情,感受到大医精神的默默传递。

协和医院于1866年9月8日开诊,今天适逢156周岁生日。张玉表示,一个半世纪的院史蕴含着百年名院的发展密码和精神财富,要在“仁爱济世,协诚仁和”的协和精神中凝聚人心、踔厉奋发,做百姓健康的守护神。

院史陈列院部分展陈。

人物:珍贵藏品的背后故事

杨格非手迹

一楼中心展台,摆放着协和医院开诊第一天,创始人杨格非先生的手迹。在信中,杨格非先生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办了一家医院”。

据记载,医院初设2间病房,15张病床,仅有一名医生,虽然环境简陋,但这是协和医院的历史原点,也是现代医学在华中地区的起源。

杨格非手迹,协和医院开诊第一天记录。

辛亥革命表彰证书、奖章

展厅一隅,陈列着一张辛亥革命表彰证书、一枚奖章。它们的主人是汉口仁济医院(协和医院前身)胡家兴医生。据考证,大同医学院参与辛亥革命战地救护的,不止胡家兴一人,而是所有在校生以及当时在医院工作的所有毕业生。

辛亥革命表彰证书、奖章。

老报纸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协和医院作为华中地区领先医院,成建制派出高水平医疗队开赴战场。在1951年1月10日的《长江日报》报道抗美援朝医疗队,不乏协和人身影。

“如果为整个人民革命的需要看来,好像什么困难都可以克服。”时年三十七岁的医疗队队长高景星以带病之躯和妻子钱衍撇下两个幼小的孩子同时出征。

1951年1月10日《长江日报》。

全国劳模表彰文件

1979年,协和医院超声科王新房教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此前一年,王新房教授用自己的身体作试验,成功研究出“双氧水心脏声学造影法”,是世界超声医学的巨大突破。

王新房教授曾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被国际心血管超声协会授予“现代超声心动图之父”称号。因为他的发现,准妈妈们第一次听到胎心喜极而泣。

王新房教授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