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唱一首黄梅戏(一曲黄梅戏人生)
文/洪门三少 图/来自网络
注:韩再芬缩减版《夫妻观灯》 翻唱/洪门三少
一曲黄梅戏人生当年一曲
夫妻双双把家还
唱遍了大江南北
从此世人方知
人间存有黄梅戏
戏,是唱的
唱的是人生无常
戏,是听的
听的是人情冷暖
戏,是看的
看的是世间百态
世间本无黄梅戏了,有了严凤英,才有了黄梅戏。
由“夫妻双双把家还”说起可能你对黄梅戏并不熟悉,但是你一定对那首“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曲调并不陌生,它就是黄梅戏中著名的《天仙配》的一个选段。
《夫妻双双把家还》讲的是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我们今天可能感受不到他们二人当时的情与境,但好的文学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新的理解与意义。
我们今天再听这首《夫妻双双把家还》,联想到的情境可能是夫妻二人上了一天的班,然后一起去挤地铁/公交的时候,虽然生活很累、甚至有些不堪,但至少还有一个家等着你归来,即便这个“家”是租来的,但只要你的身边有她,她的身边有你,这就足够了。正如戏中所说“寒窑岁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江南应有黄梅戏
生为安徽人,从小就会哼一些黄梅戏的曲调,虽然有时候并不记得戏词,但戏中的曲调随时都能脱口而出,偶尔即兴的时候自己还会往曲调里填词,也并非刻意去苦思冥想戏中词,只是在某一些场景下,哼唱曲调的时候自然而然从嘴里冒出来的词,等哼唱完之后也就忘记了。
黄梅戏整体的基调是欢快的,活泼生动还带着一点俏皮,唱腔中存在着一份清甜,所传达的情感也是很绵柔的,我觉得它很像柳永写的词,适合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板吟唱。所以,在黄梅戏的发展中女性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比如初期的严凤英,又比如后期的马兰、吴琼、韩再芬等。
夫妻双双去观灯
黄梅戏中没有那多的家仇国恨,也没有晦涩难懂的人生哲学,它所表达的大多是民间的小情感,带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而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夫妻观灯》应算是其中典型。
《夫妻观灯》来源于民间的真实生活,讲述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对小夫妻上集市观看花灯的故事。在农业文明的社会里,人们被捆绑在土地上,日复一日地劳作在土地里,正如俗语所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很难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日子千篇一律,总会让人感到单调乏味。
于是聪明的老祖宗们便发明了一个有一个节日,而且还为这些节日安排了一些仪式,让人们从千篇一律的日子里得到短暂的释放。于是便有了元宵节观花灯、端午节赛龙舟,重阳节赏菊登高的习俗。
我们看戏或者听戏,首先就要了解这部戏的故事背景,否则就很难理解戏曲所表达的是什么。《夫妻观灯》描述的就是发生在元宵节的观灯故事,从丈夫王小六打外面回到家中,叫上妻子一起去集市上看花灯,一直到夫妻二人看完花灯后兴高采烈地回家去,整部戏的完整度很好。
常言道“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好的舞台戏就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对人们日常生活进行浓缩,能够让看戏的人们感受到这出戏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能够产生共通的情感认同。
《夫妻观灯》整部戏的情感基调是欢快的,洋溢这节日的喜庆。特别是对于生活细节的刻画,让整部戏有血有肉,很有生活的画面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节日的那种愉悦氛围。
感受日常,照进生活中的黄梅戏
老婆哎,见个礼!
夫妻两个还见么事礼?
夫妻见个礼和气和气嘛!
(夫妻观灯中的一段对白)
黄梅戏是地方戏,带有很浓的本土口音,但经艺术化以后,其戏词并不难理解。这几句颇具生活性的对话,简单直白,直接来源于生活中的口语,所以我觉得黄梅戏有很深的大众基础,原因就在于它扎根于生活,能照见人们的日常。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非常注重礼数的,包括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在古代早已有了“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典故,虽然在中国古代有着男尊女卑的陋习,但是关起门来,夫妻之间更多地还是相互尊重、相濡以沫。“见个礼”很平常,但却很温情,在我看来,“见礼事小,和气是大”。
戏曲之外看人生
如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式微,已经很少有戏院,更不要说戏楼了。年轻人更多地追逐时尚文化,听戏或看戏的人越来越少,能够懂戏的更是凤毛麟角。
传统的戏曲或许真的会想唐诗宋词一样,在岁月中成为历史。但它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中国的文化艺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戏曲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中的瑰宝,它的形式或许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迁,但它所照见的人们的情感依然存在。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夫妻观灯”的经验,但是会有小夫妻一起出去看电影的场景,观灯之时找一件好看的新衣服来穿,现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仍然会事先打扮一番,这其中包含的对美的追求的情感是不会改变的。
人生如戏,社会便是大舞台。我们看戏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身在戏中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