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

故宫博物院有一件用料最多、制作耗时最久、世界最大的玉雕,就是摆放在乐寿堂内的青玉大禹治水图山子。它高224厘米,宽96厘米,重5000公斤。200多年过去了,大清朝早已湮没在历史尘烟,紫禁城里的奇珍异宝或消失或损毁,历尽劫波,可这座大玉山,从未移动半步,也未损坏分毫,奇迹般地一直安放在原地。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1)

乾隆年间的一天,有人在新疆和田的密勒塔山中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玉石,有多重呢?足足6吨!它浑身色泽青绿,如同披着绿色的薄纱。

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乾隆皇帝的耳朵里,本就是“玉石头号达人”的乾隆知道了它的存在,迫不及待地就派人快马加鞭赶到新疆,命令当地官员以最快的速度把玉石运送到紫禁城。

这道旨意可难坏了官员们,因为这块“大胖子”实在是太大太重了,要知道古代的运输工具十分有限,这块6吨的云石该如何送到万里之外的北京呢?

工人们先是给它制造了一辆特大号的专属座驾,然后再同心协力把玉石放在座驾上。车上有铜制如“牛角”的扶把,为了能让大车动起来,押运官员指挥马夫驱赶100多匹强壮的骏马在前面拉车,还有上千名工人在后面推车。逢山凿岩开路,见水导河架桥,冬天的时候就把水泼在路上,等结了冰后拽着大车前行,每天前进五六里,走了三四年,才把这位大胖子运到京城。

这几年,宫里的大臣们也没闲着,一直在琢磨该如何雕刻这块大玉石才能让乾隆皇帝满意。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2)

《大禹治水图》刻丝本

内府旧藏中有一幅宋人所画的《大禹治水图》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不过由于年代久远,画卷不免有些残破,于是大臣们灵机一动,若是把《大禹治水图》雕刻在玉石上,不就能永远把画保存下来了吗?

清宫造办处以《大禹治水图》为蓝本画得正背左右纸样四张,经弘历御览后做成蜡样,画匠贾铨在大玉上临画,之后才将纸样、蜡样及玉山发往扬州制作,不久考虑到蜡样容易熔化,又做成木样一座发往扬州,由当时两淮盐政所辖的扬州工匠雕凿制成。

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九月玉料送抵扬州,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完工,一共用了7年多的时间,才把玉石雕刻完成。若是从选材开始算起,前前后后花费了十四、五年甚至十八、九年的时间。

玉山在京作糙坯时,即使每日派出96人,也得近三年才能完成,就算日夜加班,也要两年。玉山从打坯到在扬州制作成器,不包括刻字工时,总工程量约为十五万个工作日,也就是说,如果由一个人单独完成,得要400多年的时间。说完了人力,再来看看财力,白银一万五千余两,这在当时可购大米一万六、七千担(一担大米约合60公斤),这里面还不包括玉料开采和运输的银两,若加在一起,更为惊人。玉山经十余年制成,参加的人有成千上万,花费工作日以几十万计,玉山的制成,在中国玉器工艺美术史上是一次伟大的创举。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正月,乾隆帝又命宫中造办处如意馆刻玉匠朱永泰将乾隆御制诗和两方宝玺印文刻制在玉山上,这项工作估计约需一年时间。最后由乾隆帝钦定,安放在宁寿宫乐寿堂内,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我们现在去珍宝馆参观,便能在乐寿堂见到这座庞然大物,当你站在玉山前,两米多高的玉山再加上60厘米的底座,我们很难看清它的全貌。观看过程不仅视线起伏,脚步也要围绕着玉山挪动。玉石上峻岭叠嶂,还有一泻而下的急流瀑布,山岭之间遍布古木苍松,处处洞穴深秘。

禹山雕刻了五十三人,数量与画轴相同,但活动的排列方式做了改变。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3)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4)

最高处为禹命人放火烧山,动物纷纷逃往远处的湖泽之中。山崖峭壁间,可见成群结队的劳动者。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5)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6)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7)

山神带领神怪共六人助禹开山;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8)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9)

一组人以车轮为杠杆,在山石间敲入大钎子;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10)

四人扛工具爬山;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11)

三人以杠杆铁锤在石缝间钉入钎子;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12)

禹亲率三人以锤和钎开山;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13)

二人在悬崖间吊铁球敲击山壁;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14)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15)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16)

一组人,以横木敲击铁球撞击山壁;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17)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18)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19)

三人以横木撞击山壁;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20)

三人以木棍撬,四人在另一侧拉拽一块山石;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21)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22)

四人以铁锹开凿山石。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23)

这些都是从整料雕凿出来,所用功力及耗费的时间难以估量。凸起的平台和路径、几乎圆雕的人物形象,使得二维画面上静止的场景被活化起来,禹率人锤着、钉着、撞着,而玉石坚硬的材质也让观者似乎听到叮咚的声音在回响。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24)

玉山正面中部山石处,刻乾隆帝阴文篆书“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十字方玺。玉山背面上部阴刻乾隆皇帝《题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图》御制诗,下部刻篆书“八徵耄念之宝”六字方玺。 玉山底座为嵌金丝山形褐色铜铸座。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25)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26)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27)

玉石所在的乐寿堂,属于宁寿宫建筑群,这里是乾隆皇帝为自己建造的归政之所,他欲通过营造布置,使之成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颐养天年的居所。《大禹治水图》玉山安放的位置正好落在宝座背后,形成一个皇帝背靠玉山的关系。所以玉山不仅仅是一座陈设品,更是乾隆晚年纪念个人功绩的作品,他希望自己能像大禹一样流芳百世。你看乾隆的御制诗中就有“功垂万古德万古,为鱼谁弗钦仰视。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之句,足以说明乾隆皇帝把它当作私人的“纪念碑”。

乾隆功德碑高清大图(故宫的玉中之王)(28)

乐寿堂一层平面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