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和白起最后对话 秦昭襄王临终唱秦风无衣让人热血沸腾
安囯君(秦孝文王)与子楚立即表情凝重地附唱,秦昭襄王在歌声中闭上了眼睛,走完了他的一生。秦昭王临终什么不说只唱这首秦风,就是让二人不要忘了秦人之志,而二人立即附唱就是承诺不忘秦人之志。
在秦昭王的送葬礼上,秦国上下不分王室贵胄还是普通士兵,同唱《秦风•无衣》,那气势足以让每一个人热血沸腾,让每一个秦国军士士气高昂。
而《秦风•无衣》中提到的兵器就是戈、矛、戟。而戈矛也成了兵器、军队、战争的代名词。我们现在用的成语还有“金戈铁马”,“同室操戈”等。
戈和矛是最早配备到军队的兵器,而戈和矛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兵器,是商周时期常用的兵器。
矛的作用是穿刺,用力方句由后往前。
戈的作用是钩、啄,“啄”的用力方向是横着的。“钩”的用力方向与矛刚好相反,是由前往后的。
戈和矛组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兵器“戟”。发现最早的戟是商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战争变得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激烈,规模也越来越大,兵器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戈的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戟的形制也越来越成熟。
那么戈是怎么使用的呢?戈在战场上发挥的最大作用是“车战”。
战车的车厢很小,战士们都是站在站车上的(不会设座位),战车旁边没有门,战车的后面是开放的,即使车在行进中,战士们也可以跳上跳下。
古代的贵族子弟要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御”就是驾车,古代的战车都是四匹马拉,站在奔跑的战车上控制四匹马,那难度是相当大。
一辆战车四匹马拉,叫“一乘”,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就是拿战车来衡量,比如:“千乘之国”,“百乘之家”。
每乘战车上配三位战士,中间的是“驭手”负责驾驶马车;左边位置是拿弓箭远射的,如果是将军或者是地位高的人也都站在左边的位置;右边的战士叫“车右”或者“戎右”,一般是拿戈准备近身搏斗的。为什么车右拿戈而不是矛呢?车战具体又是怎样战的呢?
因为车右是站在战车上的,前方有马,如果用矛用力向前刺就会伤到战马。
车战时并不是双方冲阵时车马对撞,车、马都是贵重物资,撞坏双方损失都大,而且也会影响后面的队伍。
真正的车战是是战车冲到适当的位置时,会一起略微左转,让两辆车错开,让车的右边朝向彼此,这时右边的战士,也就是车右,就会把戈横过来伸出去利用战车奔跑的冲击力,在两车相遇时啄对方,或者把对方钩下来。
两辆车在各自四匹马拉着奔跑之下,冲击力是相当大的,所以车右都是勇武有力的战士,否则,不但不能钩啄敌人,反倒把自己挑下车去了。
车战的时候,矛施展不开,所以主要用戈。后来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变革,笨重的战车被放弃了,戈逐渐在战场上失去了用武之地,慢慢就消失了。
而矛继续发热发光,后来逐渐改进演变成一种叫“枪”的兵器,枪在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后来成了武器的代名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