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名画18幅(这幅传世名画五牛图仿佛有了声音)
哞~
早在千年之前,中国就有了“牛”这个字。
牛在我国的文化里,是勤恳耐劳的象征。我们与牛合作,促进了农耕、交通、军事的发展。
图 | 南北朝·陶牛车·车高31.2厘米,牛高23.2厘米 |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无论是典籍、文物,还是书法、绘画,都可以看见牛的形象以及对牛的记载。
故宫博物院也收藏着这样一幅我国的传世名画,那便是韩滉的《五牛图》。
《五牛图》卷
图 | 唐·韩滉《五牛图》卷,纸本设色,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 |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是目前所见的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作品。纸质具有唐代纸张的特点,为麻料所制。
这幅《五牛图》尤为珍贵。其不仅是韩滉的传世之作,也是为数不多的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
韩滉就任官职期间,注重农业的发展。由于牛是农耕时代的重要财富,这幅画成为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传统题材之一。以牛入画,韩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牛的形态的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以农为本的主导思想。
艺术鉴赏
《五牛图》描绘了五头牛一字排开,在田间闲庭信步的画面。每头牛各具特色,姿态各异,神气生动,韩滉以粗犷的线条勾画出了牛的轮廓,并且表现出了牛的强健身躯和皮肤质感。
图 | 唐·韩滉《五牛图》卷·右一
最右侧的第一头牛惬意闲适,以棕黄色为主。它膘肥体壮,牛角卷曲,脊背还有浅色牛毛,从线条的刻画可见它的脊骨的走势。
同样偏浅的,还有它的肚皮。这里甚至是以白色牛毛涂染。
牛没有通体一色。恰恰是这两处浅色处理,增强了牛的立体感。
这头牛正神态放松地伸着头,在野酸枣刺上蹭痒痒。野酸枣刺也是整幅画作中唯一的景物。
这一处植物增加了故事感,也展现了长安近郊的景色。
图 | 唐·韩滉《五牛图》卷·右二
第二头牛昂首阔步,气势非凡,颇有威势。
它的步子十分坚实,摇晃着尾巴,尽显傲然之姿。气势十足,也惬意慵懒。
与其它毛色较为单一的四头牛相比,这头牛黑白相间,黑斑以点面结合,颇具装饰的美感。
图 | 选取自节目《百家讲坛》
专家曾推测,第二头牛是荷斯坦牛,或者是与荷斯坦牛相像的一种牛。
韩滉在牛的比例上做了处理。他将牛头画得略小了一些,且拉长了牛的脖子。这头牛因而显得非常的强壮,但也具有敦厚之姿。
第二头牛并没有荷斯坦牛漆黑,脖颈、胯处的斑点呈深灰色。虽然其颜色与其他牛不一样,但不会太过突兀,还增加了视觉的丰富度。
此外,牛的斑点疏密聚散非常有规律。大斑点与小斑点相结合,很有节奏感。
图 | 唐·韩滉《五牛图》卷·中部
中间这头深灰色的老牛,牛角平齐,一般称之为“青牛”。
与其他几头牛相比,这头牛具有特殊的地位。
首先,它是正面的,但并非完全的正面。韩滉提高了牛臀降低了牛头,使它的造型更加丰富。
以这头牛为中心,整幅图分为了两个部分。同时,这为五头牛处于同一水平线的画面增加了纵深的空间感。
其次,这头牛是目视观赏者的。我国的走兽图及人物肖像图,很长一段都以侧面形象为主,直至明清时期正面肖像图才慢慢发展起来。中间的这头牛以正面形象示人,与观赏者进行情感交流,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且能展现卓越的画功。
图 | 唐·韩滉《五牛图》卷·左二
第四头牛非常萌,它俏皮灵动,回头吐舌。
这头牛还有长长的睫毛,增加了牛的美感并且使眼睛更加有神。
它与右侧第二头黑白相间的牛都是行进中的,而其他三头牛都是静态的。将动态的牛与静态的牛穿插结合,展现了这幅图别样的构图技巧。
图 | 唐·韩滉《五牛图》卷·左一
第五头牛是朝鲜牛。
这头牛与其他牛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鼻子和头上拴着一条红络串成的鼻环。
而这头牛虽然以侧面示人,但眼神依然与观赏者有互动。不过,与中间惬意轻松的青牛不同,这头牛略显庄严肃穆,透露着一种不屈倔强的性格。
这头牛壮硕的身躯,增强了威严的气势。
艺术及历史价值
或行或立,或昂首或俯首,或静止或行进。
韩滉以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牛的骨骼轮廓,筋肉身躯,展现了牛的壮硕敦厚。其笔法老练且流畅,富有张力和精准的艺术表现力。
《五牛图》采用正侧面构图的物象主体,使画面中的牛相互联系,相互贯通。虽是独立的牛,却产生了呼应,并使观赏者也能与牛建立交流。
画面虽没有背景衬托,但设色古朴清淡,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的境界。
由这幅图画推测,唐宋时期,中国绘画就已经开始探索正面构图的方法,使画面既有独立的部分,又能调和统一在一起。
//
结语
根根细毛,炯炯目光。
淡淡染墨,笔笔入微。
韩滉将牛的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也使其艺术成就受到世人关注。
神工栩栩惊尘世,
妙手矫矫傲山河。
编审:张筱曼
责编:邓莫南
策划:彭 锋
编辑:刘梦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